曹雨
蘇教版小語教材為了突破古詩的教學難點,機智地衍生出一種新型的課文形式——“文包詩”,即將一首古詩巧妙地融合在一篇淺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中。一直以來,設(shè)計此類課型的教學,我們都習慣于將教學重點、文本理解的重心落在古詩上,只為盡早覓得借文學詩的捷徑。“文包詩”的形式,為古詩教學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在教學《母親的恩情》過程中,我感受到:古詩雖是“文包詩”的教學重點,但它不是課文的全部,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將“文”與“詩”有機地交融互應,做到自然適度。為了讓學生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guān)愛和掛念,理解《游子吟》一詩的意思,我在帶領(lǐng)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通過語言渲染,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披情入境,聯(lián)系自身感受,體會母愛,感悟真情,從而將學生的情感體驗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層次。王國維說做學問有三重境界,我認為教學“文包詩”也應有三重境界,下面我就結(jié)合這堂課,具體談談我是如何創(chuàng)設(shè)情境,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悟 “母親的恩情”的。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出示插圖一)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人?在干什么?
生:母親在油燈下縫補衣服。
師:請你再說具體些,在什么時候,怎樣縫補衣服?
生:晚上,母親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衣服。
師:是的,一盞昏暗的油燈下,一位慈祥的老母親在操勞了一天后,捏著一根細細的縫衣針為兒子縫補衣裳。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老母親深夜縫衣的情景,想想這段話中哪些詞句深深地打動了你。
(生認真讀文)
……
師:已經(jīng)辛勞了一天的母親就這樣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呀,縫呀,她累嗎?哪里看出她很累?
(再次出示插圖一,生細細觀察)
生:母親的眼睛都瞇成一條縫了,說明她已經(jīng)很疲憊了。
生:還說明她已經(jīng)縫了很久很久了,眼睛很酸很脹。
生:母親弓著腰,說不定她的背早已駝了,已經(jīng)直不起來了。
生:母親的眼睛離衣服那么近,說明她的視力已經(jīng)不好了。
生:母親靠燈很近,因為那時用的是油燈,光線很微弱,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日光燈那么亮。
……
片段二
師:民間有種風俗,家中如果有人要出遠門,為出門的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為了讓出門的人早點歸來。課文中,孟郊的母親為了讓兒子早日歸來,也給孩子的衣服縫上細密針腳。讓我們走進這位老母親的內(nèi)心深處,想一想:此時,這位母親邊縫補衣服邊在想些什么?
生:兒子又要遠行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生:我一定要多縫幾件厚衣服,不然天冷了怎么辦?
生:我一定要把衣服縫牢固一點,不然衣服破了怎么辦?
生:我把針腳縫得密密的,讓郊兒早點回來。
師:媽媽為了讓兒子早日歸來,所以把自己的盼望密密地縫進了衣服里。來,體會媽媽的這顆愛心,朗讀這一小節(jié)。
(這次朗讀,同學們都很投入,很有感情。)
……
師:兒子終究還是要離開了,媽媽早早地起來送兒子,一直送到村口。她有太多太多的不愿意,有太多太多的話對兒子說,她會說什么呢?
生:郊兒,你要記得每天都要吃早餐?。?/p>
生:郊兒,天氣冷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添加衣服,千萬別感冒??!
生:郊兒,你工作不要太累了,一定要注意休息?。?/p>
生: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師:是??!孩子走多遠,母親的牽掛就有多長。千言萬語只化作一個聲音,那就是——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師:讓我們把母親的這份擔心、掛念帶到課文當中去讀一讀。
師:孟郊,聽了母親的囑咐,看著母親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fā),我看到你的眼睛濕潤了。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呀?
生:母親原來的頭發(fā)烏黑烏黑的,現(xiàn)在卻為我操勞得頭發(fā)都白了。
生:母親這么大年紀了,還要為我操心,母親真是太偉大了。
生:母親現(xiàn)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我應該在母親的身邊照顧母親?,F(xiàn)在我卻要去遠行,不能照顧她。
片段三
當教學到“孟郊看見小草沐浴著太陽的光輝,撫摸自己的衣服而觸景生情”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
師:母親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享受這美好恩情的豈止孟郊一人,天下所有的母親都用最偉大的愛哺育著自己的兒女。孩子們,你們就像一棵棵沐浴著陽光的小草,你們知道自己的媽媽為了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嗎?閉上眼睛,想想媽媽為你做的一件件事情吧!(配樂:《燭光里的媽媽》)
師:你的腦中此時浮現(xiàn)了什么情景?
生:記得一個冬天的深夜,我突然胃疼,吐了一地。媽媽非常著急,外衣也顧不上穿,就忙著給我量體溫、喂藥,一夜都沒有睡好。第二天起來,我發(fā)現(xiàn)媽媽眼睛都紅了。
生:記得有一天中午在學校,忽然刮起了大風,凍得我直發(fā)抖。這時,媽媽請假來學校給我送來衣服。
生:我每次去少年宮學跳舞,無論刮風下雨媽媽總是陪著我。
生:早晨,媽媽總是把早飯做好了再叫我起床。吃完早飯,還要送我上學。下班還要接我回家,給我做飯,檢查作業(yè)。媽媽真是很辛苦。
師: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齊讀課文,把孟郊母子情深的畫面深深地留在我們心里。
案例反思
一、獨上高樓望天涯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配了三幅插圖,課題旁那幅插圖正好對應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對于現(xiàn)在的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油燈” “縫補衣裳”這些字眼都是比較陌生的東西,所以,片段一中,我就充分利用了這幾幅插圖,先后提出不同要求讓學生觀察插圖,從而體會人物的語言,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感悟母親對子女的恩情,完成子女不應忘記報答母親恩情的美德滲透。“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插圖的作用更是文字不可取代的。在“文包詩”教學中,首先找到圖文的結(jié)合點,恰到好處地運用插圖,從視覺上吸引學生,明白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內(nèi)容。接著才能一步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和關(guān)鍵詞句的意義,從而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插圖才不至于形同“花瓶”,插圖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二、衣帶漸寬覓佳徑
在學習課文第1、第2兩自然段時,抓住這兩段中最感人的內(nèi)容反復地品讀,并采用“角色轉(zhuǎn)換法”,深入到母親和孟郊的心靈深處,進行角色感知,角色體驗,讓學生對文本由“近”到“親”,由“親”到“入”,由“入”產(chǎn)生共鳴,在共鳴中感動,在感動中生情。此時,教師已經(jīng)不需要過多的渲染和講解,幾個發(fā)問,幾個聯(lián)想與想象,已讓學生領(lǐng)悟了母親的真情。片段二中,學生對插圖的感性認知已經(jīng)上升到了理性的鑒賞高度,恰到好處的朗讀更是深化了情感,以讀促悟,以讀動情。
三、燈火闌珊始見真
片段三中,讓孩子聽音樂回憶時,我發(fā)現(xiàn)好多孩子的眼中含著淚水,他們被深深感染了。此時,學生們都回想起了與媽媽那些看似瑣碎的小事,而那些平時不屑一顧的“小事”,無一不凝聚著母親對自己的關(guān)愛。所以,此時的他們心中充滿的,是深深的感動,心里滿滿漲溢著的,都是對母親的歉意,此時唯有傾訴,才能表達對母親的感激。陽光,溫柔地灑遍了每一個角落,就像母親的愛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伴隨著我們。此時,學生對于文本,已不僅僅是理性的鑒賞,他們對于母愛,對于文中滲透的真情,已經(jīng)在情感與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