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片
毛榮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從教三十余年,發(fā)表文章千余篇,著有《元明散曲》《作文散步》《漫步教壇》等專著多部。
文化,簡言之,即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寫作文時,如能適當增加一點文章的文化含量,不僅可充實文章內容,還可大大提升文章的可讀性。
一、文化是座金山銀山,寫作時稍加運用,便可使作文大變樣。
有個同學參觀嘉峪關之后,回來寫了篇作文《嘉峪關抒懷》,內容空洞,翻來覆去,無非就是一個意思:站在嘉峪關城樓,不禁使人想起眾多歷史人物,一幕幕歷史劇似的在我們面前出現。
后來在老師的指導下,他閱讀有關資料,將文章內容擴充、修改為: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西部,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長城主宰”,它依山而筑,踞高憑險,既是軍事要塞,又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
著名的西漢青年軍事家霍去病六次出兵塞外,戰(zhàn)功卓著,他的誓言是“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飛將軍李廣一生與匈奴交戰(zhàn)七十余次,他的金戈鐵馬有多少次經過嘉峪關,“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馬隊就從這里出發(fā)。
清代陜甘總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將士,也從這里出發(fā)。那時,左宗棠讓人抬著一口棺材,隨軍出征,以示不收復新疆決不生還的決心。
經過這么一改,文章就由空洞變具體,就立了起來,有了神采。他第一次學會了借用文化資料來充實作文,他深有感慨地說,正如古人所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p>
二、文化,博大精深,用于寫作,只需一二。善用者,可使文章錦上添花。
一次寫《溫度》這篇作文,有位同學想得很妙,他認為語言是有溫度的?!傲佳砸痪淙?,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和“惡語”,給人帶來的感覺,一是如春天般的溫暖,一是如冬天般的寒意。從這個角度來寫“溫度”的確富有新意。但是僅這樣想還不夠,似乎還缺少點什么,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終于想到一則事例:
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乞丐伸手討錢。屠格涅夫搜遍口袋,沒帶錢包。乞丐伸出的手微微顫抖著,屠格涅夫惶惑不安,緊緊握住這只骯臟的手:“請別見怪,兄弟!我什么也沒有帶,兄弟!”乞丐發(fā)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著也緊握住屠格涅夫的手,吃力地說道:“這也應當謝謝啦……你是第一個管我叫兄弟的人。”乞丐感激涕零,那是因為屠格涅夫的話給他帶來的巨大溫暖。
這則名人軼事引入文中,不僅準確地闡述了“良言一句三冬暖”,而且平添了一股人文氣息。寫作,沒有廣泛的積累不行,有了廣泛的積累,還要能精準地運用才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大量積累是基礎,用時方有選擇余地。這就是“三千”和“一瓢”的關系。
三、巧于聯(lián)想,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有次寫“朋友”這個話題,一同學認為,“我們終會明了真正的朋友有兩三個就足夠了”。他在文中寫道:
我曾經渴求擁有很多的朋友,有了更多的朋友,才會一路走得更好,會少了些許疼痛,會在失意悵惘之時,多了許多陪伴和寬慰。
然而,事實也許會是,眾多的朋友當中,他們并不肯在你需要之時,給你慰藉或是激勵。他們也未必懂你。
某天,或者你會發(fā)覺,其實,生命的長河中,只需那么幾個朋友就已經足夠。他們會在你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給你歡快、陪伴、幫助以及寬慰。
“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在《梅花》中所言“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漫步紅塵,真正的知己雖只有兩三人,賞心只有兩三枝,亦已足矣,夫復何求?
這篇作文,最后能聯(lián)想到李方膺的詩句,真是妙極!看來,不能死讀書,只有化為己有之后,到用時才能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