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勸降”是《蘇武傳》中的精彩部分,歷來認為此一段是蘇李二人人品高下的見證。但此段李陵說武帝“春秋高,法令亡(無)常”,包含史實眾多,李陵并未詳細列舉,給后人留下了諸多空白,讀者無法從具體歷史事件中真正理解到武帝的“法令亡?!?。通過挖掘這段歷史,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蘇武的家國情懷,而且還能真正理解李陵的為人——李陵為什么要投降?如何理解李陵的“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等等。
那么武帝在位的幾十年中究竟殺了多少人?有統(tǒng)計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任用了十三位丞相,三位被殺,三位被逼自殺,如竇嬰、莊青翟、劉屈氂等;太尉、大司馬(類似今天的國務(wù)委員)衛(wèi)青等人;列將軍霍去病、金日磾、上官桀等;至于其它的如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內(nèi)史等官員被殺的更多;尤其是著名的“巫蠱之禍”,“京師流血,僵尸數(shù)萬”(班固)。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選擇其中的幾例來說明武帝的確是“法令亡?!?,濫殺無辜。
一.竇嬰被殺
竇嬰之事在《史記·魏其武安后列傳》及《漢書·竇田灌韓傳》(下同)中均有詳細記錄。竇嬰為文帝皇后竇氏侄子,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景帝時任大將軍,武帝時任丞相,與之沖突的另一人是田蚡。田蚡為景帝皇后同母弟也,武帝之舅,雖未有戰(zhàn)功,但屬新貴。
田蚡與竇嬰的沖突有兩次,一次是竇嬰的朋友灌夫之姊去世,拜訪田蚡。田蚡不僅沒去吊唁,反而提出正準備約正在服喪的灌夫一起去看望竇嬰。雖在服喪期間,但為了好朋友,灌夫答應(yīng)了此事。但第二天,田蚡不僅沒有到,還告訴前來催促的灌夫說:“那是我昨天的酒話,不算數(shù)。”最后雖然勉強去了,但去的路上慢慢前行,顯然不考慮“自旦至今未敢嘗食”的竇嬰。這既是對竇的戲弄、蔑視,又是顯出自己的權(quán)貴。更要命的是田蚡看中了竇嬰城南的私田,在被拒絕后,田蚡便以“灌夫在穎州橫甚”,要法辦灌夫;竇、灌便以田蚡與劉安密謀為天子之事回擊(《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雖然最后二人和解,但二人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已是昭然若揭。
不久,田蚡要娶燕王女為夫人,酒席上,灌夫借行酒對方不合禮義為名大鬧酒席,被田蚡抓捕,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竇嬰挺身而出,極言灌夫戰(zhàn)功,又酒后之過,罪不至死。武帝明知二人有隙,又均為心腹大患,因而先是讓群臣商議,然后又告知當(dāng)今太后。太后自然偏袒田蚡,以絕食相威逼。竇嬰自知事情不好,搬出景帝免罪遺詔,但尚書又未查出遺詔的副本,結(jié)果以“矯詔”治罪,漢元五年十月灌夫及家人被殺,十二月最后一天,竇嬰被殺害于渭城(咸陽)。
竇嬰被殺,一是田蚡在朝中誣陷他謀反,更主要是“矯詔”之罪。以情理論,“矯詔”恐怕是人為的設(shè)局。試想竇嬰是為救灌夫而拿出前朝遺詔,假若沒有“遺詔”,雖不能救灌夫,但自己不至于死。而曾為丞相的他,難道就不知道矯詔的死罪嗎?他為何犯了一個既救不了灌夫又要搭上自己性命的低級錯誤呢?再說,他的被殺為何放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因為漢代春天大赦。竇嬰戰(zhàn)功卓著,于劉家有功,罷相后,隨遇而安,與當(dāng)朝皇帝并無矛盾,因此說這是田蚡的故意安排,固然有道理,其實這背后仍有武帝的影子。
竇家勢力延及文景武三朝,勢力強大,而田王家(武帝時太后王氏之母曾改嫁田氏,生田蚡,二人同母異父)為新生權(quán)貴,以田蚡為代表。田蚡為相后,為非作歹,武帝也僅又說一句:“你為何不把我的武器庫也拿走”了事,不敢治罪,竇田在朝野勢力的強大,對于剛登位不久的武帝來說,都是心腹大患,因而他樂意看到二股勢力的拼死搏殺。所以他可能明知竇嬰被冤被殺,也坐享其成。因為一股勢力消失了,等于讓自己騰出手來專心對付留下的一股勢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更何況竇嬰被殺后,田蚡也惶惶不可終日,精神錯亂,暴斃于家中。半年時間兩股與朝廷抗衡的勢力土崩瓦解,雖說這件事不一定是武帝的布局,但一石二鳥的效果,不能不說是武帝最想得到的結(jié)果。而僅此事竇家有一百多人被殺,灌夫全族被殺,人數(shù)恐怕不在少數(shù)。
二.莊青翟自盡
莊之自盡,不得不提到張湯。張湯辦過不少大案,如“治陳皇后巫蠱獄”“淮南衡山反獄”(均見《漢書·張湯傳》(下同),樹敵眾多。但此人十分貪婪,與商人田信等人官商勾結(jié)牟利;又為官倨傲。前任丞相坐盜孝景帝園田下獄自殺后,張常常以丞相自居,凌辱當(dāng)時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朱買臣、王朝、邊素三長史,且在武帝提拔太子少傅莊青翟為丞相時內(nèi)心嫉恨,意欲設(shè)法構(gòu)陷,因此他為自己樹了強敵,也為自己掘好了墳?zāi)埂?/p>
前115年,文帝陵被盜,負有守陵職責(zé)的丞相與負有追查責(zé)任的張湯,共度難關(guān)。最初二人商定一起向武帝請罪,但在武帝面前,張卻一言未發(fā),這樣矛頭一下子集中到了莊的面前。武帝讓張追查此事。張以為機會來了,暗召御史,唆使他們?nèi)绾无k案,如何定案,把責(zé)任全推在莊的身上,定他個“明知故縱”罪,最好是不僅要免相,甚至要置之于死地。而御史中有人將此泄露給了三長史。三長史自身為相府中官吏,又加之長期受張的欺侮,于是報告了莊青翟。莊很清楚,皇陵被盜死罪難逃,如果再讓張湯燒一把火,那定是死路一條,于是幾人設(shè)計先發(fā)制湯。
他們找來與張湯合謀牟利的商人田信,拿到了張湯泄露國家機密、與不法商人囤積居奇牟利的證據(jù),向武帝告發(fā)。而張湯卻百般抵賴,武帝認為張湯有欺君之罪,派趙禹審案。趙禹明確告訴他:“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為?”趙禹的意思很明顯,你的案件有憑有證,天子要重辦,讓你自殺了事,你又何必再為自己狡辯呢?
于是張湯自殺。但在自殺時,他也忘不了找?guī)讉€墊背的。死前給皇帝上奏說,自己的死是因為三長史及莊丞相的陷害。加之劉徹又聽說張湯死后家無余產(chǎn),就信以為真,案殺三長史,將莊投入大獄。莊自知皇陵被盜自己有責(zé),而張湯之死,又牽扯進來,罪責(zé)難逃,只有以死了之,遂自殺。
武帝威逼張湯時,放下最關(guān)鍵的皇陵被盜不查,卻威逼查案的最高長官。三長史被殺及莊青翟入獄,也僅憑張湯臨死前的遺書,武帝同樣未做調(diào)查。張湯死后顯示家庭清貧顯然是假話。因本傳前言之鑿鑿地敘述張湯與奸商田信相互勾結(jié)牟利。以張湯之地位,牟的肯定不是小利,那么他的家怎么會清貧呢?那么劉徹又是聽誰說的?盡管傳記中未能言明,但可以推測,有可能是審查張湯的趙禹的匯報。而趙又與張同黨,憑著同黨的一面之辭就殺了丞相府中的三位高官,且致丞相自殺,這不正是武帝的法令無常嗎?endprint
三.巫蠱之禍
武帝中后期巫蠱盛行。武帝派江充整治,先是殺了宮中巫師宮女及牽連到的大臣數(shù)百人,后采用大肆查贓栽贓及互相指證的辦法又殺數(shù)萬人(《通鑒二十二》下同),但這都是巫蠱之患的前奏。
江充與太子及衛(wèi)皇后不協(xié),而武帝年事已高,江充“恐上晏駕后為太子所誅”,于是就先下手為強。派人向武帝進言“宮中有蠱氣,不除之,上終不差(痊愈)”。武帝特許江充進入宮中搜查,江充則希望借此整倒太子。而太子既懷疑久不露面的父皇早已駕崩,又擔(dān)心被江充所殺,于是假傳圣旨捕殺江充等人,然后與衛(wèi)皇后一起打開武庫,占領(lǐng)長安。
開始武帝不相信兒子造反,派使臣勸說,但使臣怕死,未入長安便回來告說太子造反。這樣武帝就調(diào)動各路人馬開始鎮(zhèn)壓。起初丞相劉屈氂、任安等人都礙于太子情面,也清楚太子并非真造反,只是為江充所逼,因而并不真心鎮(zhèn)壓。但武帝先指責(zé)劉丞相,又腰斬任安,結(jié)果各路兵馬真正開始與太子作戰(zhàn)。很快太子被打敗,逃到湖縣,因行蹤泄漏被殺。醒悟過來的武帝不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大肆殺戮當(dāng)初參與鎮(zhèn)壓太子的人,丞相劉屈氂被腰斬,其它相關(guān)人物或被殺,或被逼自殺。
武帝先是鎮(zhèn)壓巫師以及蠱惑之人,理所當(dāng)然;接著放任江充任意栽贓,大肆株連,給了江充一個天大的膽子;太子起兵,本意并非篡權(quán),他心知肚明,但又相信使臣無根無據(jù)的謊言;丞相大臣明知太子起兵針對江充,怠于用兵,他又強力逼迫鎮(zhèn)壓太子;太子死后又后悔莫及,反過來責(zé)殺聽命于他的丞相大臣,殺戮數(shù)十萬。而當(dāng)時西漢有多少人?僅有五千萬左右??梢哉f巫蠱之禍是武帝“法令亡常”的最有力的證據(jù),李陵言之不虛。
四.李陵的悲情
在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漢奸”能像李陵那樣,少受唾罵,多獲同情甚至贊頌,這恐怕與李陵投降、勸降前后的人生悲劇有關(guān)。
1.無奈的投降
李陵入匈奴,僅帶五千兵,卻偶遇了單于帶領(lǐng)的三萬精兵。李陵力戰(zhàn)單于,單于誤以為漢軍主力,最后增兵至八萬。那么李陵在解散軍隊、保全性命時戰(zhàn)況如何?《漢書·李陵傳》(下同)中記錄了幾個數(shù)據(jù):先殺“數(shù)千人”;“明日復(fù)戰(zhàn),斬首三千余級”;“樹林間復(fù)殺數(shù)千人”;“又復(fù)傷殺虜二千余人”。僅以此計,李陵殺敵萬人以上,而李陵此時“士尚三千余人”。單就此論,不能不說這本身就是一場勝利。本來此時的單于已打算撤兵,但李陵的軍侯管敢卻讓歷史拐了個彎。他降敵告密,說出了李陵的實情,于是單于重新圍攻李陵。而李軍此時已彈盡糧絕,所帶“五十萬矢皆盡”,士卒只能“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李陵只能下令,掩埋器具衣物,“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在戰(zhàn)敗的最后時刻,仍希望能有人向大漢送出情報,而實際上李陵也是做到了,“脫至塞者四百人”,單就此論,能說李陵不愛國嗎?所以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時,稱贊他有“國士之風(fēng)”。
2.勸降之悲
“李陵勸降”一節(jié),充滿著對老朋友的關(guān)切,對蘇武歸漢性命難保的擔(dān)憂。李陵勸降主要是三個方面。先是家人的悲劇,蘇武兄弟均因小事被逼自殺,身在匈奴的蘇武也許會在回漢后因不被信任被殺。再看家人,蘇母去世,李陵送喪;妻子改嫁,二妹妹及子女至今“存亡不可知”,并未享受到浩蕩的皇恩,字里行間流露著對老朋友的關(guān)懷。第二方面是武帝的“法令無常”,這也是對老朋友的性命之憂。第三方面,李陵以自己家人被殺勸人,更是充滿著對朋友的關(guān)心與個人遭遇的悲涼。
第二次見武,是在蘇武牛羊被盜之后。先是派妻子送去牛羊,生怕由于自己送去被蘇武拒絕,可以說是曲線救武。當(dāng)武帝駕崩的消息傳來時,他第一時間告訴了蘇武,可看成是他身在匈奴心在大漢,時刻關(guān)注著大漢的國情。第三次為蘇武送別,因此時武帝死昭帝立,更重要的是匈奴與漢和親,自然蘇武此時歸國會榮光無比。所以此時的李陵一方面盛贊蘇武“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另一方面嘆自己家族被戮,“欲報恩安歸”。更主要的是在人生的最后,他的確幫助匈奴攻打漢軍,斷了自己的歸國之路,只能終身荒漠。故送別蘇武時“淚下數(shù)行”,充滿著人生的感嘆與絕望。
3.李陵與衛(wèi)律的差異
衛(wèi)律本為胡人,長于漢,因與李廣利兄弟要好被推薦出使匈奴,但出使期間李家被誅,衛(wèi)律怕連累自身主動投降。勸降蘇武時無所不用其極,先是武力脅迫,又以富貴利誘。應(yīng)該說他自身就是一個毫無氣節(jié)的武夫,一個急于邀功的小人,不但為蘇武所唾棄,也為后人所不齒。
而李陵則不然,李陵之降是迫于無奈?!稘h書》中說:“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勸降。此一句關(guān)鍵詞是“久之”“使”。“使”說明李陵是被派勸降而非主動邀功,而“久之”更能說明問題。
蘇武前100年出使,當(dāng)年被扣,李陵前99年被抓,相隔在一年左右。如果說蘇武被置北海不知道李陵投降是由于消息閉塞、無人通報的話;李陵入胡不可能不知道蘇武被扣。但李投降后并沒有馬上去勸降,而是“久之”才被派而去?!熬弥庇卸嚅L時間?當(dāng)文并無說明,但李陵勸降的話中卻透露出了信息?!疤蛉艘巡恍?,陵送葬至陽陵……今復(fù)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毕仁翘K母去世,陵為送葬,說明當(dāng)時蘇武已被扣留,否則不會讓一個外人送葬。且蘇妻改嫁,蘇妹及子女不知所蹤,蘇武也不知道。由此推斷勸降應(yīng)在蘇武被扣、李陵受降至少十年之后。二人在漢時已為朋友,而在一年的時間里又先后在匈奴,但李陵卻沒有急于見蘇武,更沒有主動去勸降,這說明什么?他不愿去做一件原本連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投降,因而在他勸降送別的言語中充滿著對蘇武忠貞的敬仰,對自身降胡的羞愧,對蘇武處境的關(guān)切及對自己無法歸漢的絕望,其實讀一讀李陵的《答蘇武書》,恐怕更能理解李陵此時的心境。這正是人們對同為降將的衛(wèi)律與李陵態(tài)度截然相反的原因。
4.李陵家人的悲劇
李陵降后,武帝不僅沒有怪罪,反而還反思了無人求陵的錯誤,“勞賜陵余軍得脫者”,不久還派出公孫敖入匈奴營救。問題就出現(xiàn)在公孫敖身上。他入匈奴無功而返,然后借一俘虜之口說:李陵不僅投降,還在幫助單于訓(xùn)練匈奴兵,結(jié)果武帝大怒,“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這既是李陵家人的悲劇,也是武帝“法令亡常”的又一例證。endprint
《史記》中未說李陵練軍一事,《漢書》中借李陵之口說出此事為誤傳,訓(xùn)練匈奴軍的是李緒而非李陵,并且作者還記敘了李陵聽說后殺李緒,被大閼氏追殺,單于幫陵藏匿之事,應(yīng)該是可信度較高。而武帝僅憑一個出擊匈奴營救李陵無功而返,可能為掩蓋過錯隨口編了個謊的話就誅滅了李陵全家,這不能不說武帝的確是一個偏聽偏信、隨意殺戮之人。
家人被殺,徹底斷了李陵歸漢的念想。他既沒有急于去勸降蘇武,又無所事事,茍活性命而已。昭帝時,雖想接回李陵,但李陵早已心死如灰,故國若夢,親人全亡,復(fù)歸何益。元平元年病死于蠻荒。“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于蠻夷中?!毕胪盍甑囊簧钊硕笸竽沟?,長吁不已。
5.永遠的謎底
李陵拒絕歸漢長留匈奴后,《漢書》《通鑒》只記錄了一次他參與的匈奴與漢的作戰(zhàn),而且擔(dān)任最高長官。征和三年(前90年)李陵率匈奴騎兵三萬人,奉命追擊漢御史大夫商丘成所帶的三萬(通鑒說二萬)漢軍。漢軍勞師襲遠,尋找匈奴未果,歸途中又被李陵追擊,至當(dāng)年李陵被捕的?;剑瑓s發(fā)生了驚天的逆轉(zhuǎn)。“至?;胶?,轉(zhuǎn)戰(zhàn)九日,漢軍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保ā稘h書·匈奴傳》)此戰(zhàn)以漢勝告終,但此戰(zhàn)頗為詭異。
此戰(zhàn)匈奴指揮官李陵,久經(jīng)沙場,英勇善戰(zhàn);熟悉地形。而漢指揮官御史大夫商丘成,本身不是武官,即使熟讀兵書充其量紙上談兵;自御史大夫到領(lǐng)兵打仗僅半年余,無實踐經(jīng)驗;?;街皇撬麄兣紶柕耐藚s之地。但卻勝敗異數(shù),一詭也。單于信任李陵,派三萬精銳騎兵追漢軍,其軍力不可小覷;反觀商丘成軍。此役擊匈奴共三路人馬,貳師將七萬,莾通將四萬,商丘成充其量三萬,算不上主力;且勞師襲遠,被匈奴軍追擊九日。僅憑一且戰(zhàn)且退的疲憊之師竟勝士氣旺盛的精銳之軍,二詭也。李陵當(dāng)年為漢將兵敗?;剑瑢崒俦沂鈶?zhàn)敗而降。今李陵為匈奴將再到浚稽山,難道是上天的安排?且李陵此時兵強馬壯,即使有損傷也是雙方互有,為何主動撤軍?另外“殺傷虜甚眾”中“眾”是多少書中未言明,而同一傳中在寫到雙方傷亡時多有“數(shù)百”“數(shù)千”“三千”等字樣,看來“眾”字雖說為多但不足千,未傷元氣,更何況互有死傷。那么李陵又為何撤軍?三詭也。此役將兵最多達七萬的貳師將軍為武帝名將,經(jīng)常與匈奴交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且率主力七萬,結(jié)果兵敗被俘。而商丘成由御史大夫任武官僅半年余,未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僅率三萬人馬,卻能擊退李陵,安然歸漢。四詭也。
此役的匪夷所思只能有一種解釋:降胡的李陵仍心系大漢,不愿與大漢真正為敵。但千百年來又有誰能理解李陵的苦心呢?李陵不言,史家無說,留給后人的是無限的想象空間。
楊長榮,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