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菲
每一個人都是祖先的使者
——詩歌閱讀札記
傅 菲
近日,我在看已故詩人東蕩子的詩集《杜若之歌》,讀到他的《致詩人》:多少人在今夜都會自行滅亡/我在城市看到他們把糞筐戴在頭上/他們說:看,這是桂冠/鄉(xiāng)下人的糞筐,鄉(xiāng)下人一聲不響/帶上它在陽光下放牧牛羊/我斷定他們今夜并非一聲不響死去/那群寫詩的家伙,噢,好家伙/我看見受傷的月亮/最后還透映出你們委瑣的臉龐。想來,東蕩子詩人是個刻薄之人,對詩人冷嘲熱諷,極力地挖苦——這種刻薄,是源于他對詩歌本身的真誠和熾熱——他道出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真相:假詩人太多,高高在上的詩人太多,自稱詩人的詩人太多,戴糞筐的詩人太多。
同時在讀的,是夜魚的詩歌。恕我孤陋寡聞,在去年初秋之前,我沒關注過這個人,甚至一無所知。我讀到她的第一首詩歌(可能之前也讀過,但沒印象,相當于沒讀)是《誤入歧途》:
被砍削旁枝的樟樹又高了一截
光線從頂端披灑下來
淺淡的光暈拉出長長的影子
他們相談甚歡,卻深藏真正的心事
所謂交集,不過是繞著一片荒湖兜圈子
而水中停放的游船從未動過
就像讓人進一步深陷幻覺的道具
時光擺出倒流的架勢,悶熱的香氣里
一些人盲目地自信
仿佛不知道,這之后風雨大雪
都將一一來臨
我不是說,這首詩歌有多好,可以成為經典名詩,但我一下子記住了這位詩人——這首詩歌給我這樣的印象:這是一個性格緩慢之人寫的,是一個從容恬靜之人寫的,是一個透徹事物真相之人寫的,是一個不怨不忿之人寫的。這首詩給我呈現(xiàn)了這樣的特質:由外而內,有恬淡氣,細致,有素描的光線感,氣質充盈,文字有雪融后溪流的潺潺聲。
之后,我知道,夜魚寫作十分執(zhí)著,寫詩歌也寫散文、小說,在《詩刊》、《鐘山》等重要刊物,推出過許多重要作品,也曾“混跡”于網絡詩歌界,出版詩集《碎詞》(二零一三年,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曾固執(zhí)地認為,就當代詩歌而言,沒有痛感的詩歌,是可恥的詩歌。自朦朧詩以來,痛感、遼闊、細致、赤誠,具有揭示性、象征性,給人錘擊感,是經典詩歌的必要元素,這三十年來,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詩人,他們(她們)的作品也基本上呈現(xiàn)了這些元素。且這三十年來,詩歌界流派紛呈,花樣百出或花樣翻新,而一脈相承或主軸不變的,還是這些元素,只不過,表現(xiàn)手法、視角、切入方式、語境、語言主張、描述對象不同而已。
從二零一三年初春以來,我的閱讀對象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從耶胡達·阿米亥轉向約翰·巴勒斯,從《史記》返回到《圣經》,從杜甫投向李商隱,事實上,這是我在美學認知上,發(fā)生了轉變?!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首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杜甫《春望》)。是一種寫法?!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唐白居易《大理寺桃花》)。也是一種寫法。“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陸游《示兒》)。是一種寫法?!皯獞z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南宋·葉紹翁《游園不值》)。是另一種寫法。
“一種寫法”和“另一種寫法”,我以為是我們古典留下的兩根主軸,一個是寫實批判,一個是造境抒懷。當然,當代詩人寫詩,和“很久以前”的詩歌沒多大關系(有很大一部分詩人這樣認為),詩歌營養(yǎng)直接來源于歐美詩歌,提出的主義和口號,也和歐美的一脈相承。這樣寫出來的詩歌,也確實有一批好詩歌,也出了一批好詩人。而根植于“很久以前”的詩歌寫作者,成了一種缺失,在某些場合,甚至成了缺席。這幾年,我特別喜歡的詩人是楊鍵(安徽)、胡弦(江蘇)、陳先發(fā)(安徽)、顏梅玖(遼寧)、李小洛(陜西)。楊鍵有一首短詩《冬日》,每次讀,我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像一行淚水,滌蕩我的心扉:
一只小野鴨在冬日的湖面上,
孤單、稚嫩地叫著
我也坐在冰冷的石凳上,
孤單、稚嫩地望著湖水。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就是兩只綿羊,
正走在去屠宰的路上,
我會哭泣,你也會哭泣
在這浮世上。
詩歌對他而言,可能是一種修行。對很多寫詩的人而言,如東蕩子奚落嘲諷的那樣,把“糞筐戴在頭上”,“今夜都會自行滅亡”。讀胡弦的《尋墨記》也是如此,會覺得自己全身的血管在慢慢地張開,像春天的草根慢慢滲入雨水澆過的墻縫。
讀夜魚的《蝴蝶斑》和《槐花落》,我的視線會慢慢收攏,平緩下來,把自己重新打量一次:舒緩的節(jié)奏(像雨水從樹身慢慢滑下來),私房話似的敘述(讀者是一個無意間在隔窗聆聽的人),有兒歌中頑童的純真(對美好年代的復述是唱起逝去時光的挽歌),有禱告時的虔誠和寞然(像一個老人放棄了回憶)。此后,我看到她的《竹鄉(xiāng)》、《湖畔》、《茅針草》、《雪夜》,都有一種古典靜謐的氣息,她的詩歌并沒有多少給我?guī)怼暗卣鸶小?,恰恰相反,她讓我安靜坐下來,一邊飲茶一邊讀——我知道,每一個詩人的心里,都是有劇痛感的,有的甚至有戾氣,所謂憂憤出詩人,但有一部分詩人,化為無形,像把巨石沉入水中,而不是突兀在河面,讓巨石成為水底下形成漩渦的部分。這是我讀夜魚詩歌的總體印象。在《雪夜》這首詩里,有印證:
失眠的人在雪夜,如打翻的墨水瓶
嘀嗒逶迤。黑白糾纏。體內的雪越積越多
刷疼臉頰的風,是你在提醒我嗎
風吹散我,吹散最后一根牽系的線
風吹來長路,一路上雪滾燙哭聲滾燙
隔著白,你輕飄飄的眼神飄過來
又掠過我飄向空蕩蕩的世外
(也許那里并不空,他們都在等)
我被擭住了,竭力辨認碎落在雪地里的足痕
看不見了,雪不停揚撒,一層又一層
我又急又愧,為沒兌現(xiàn)和不在場
跌跌撞撞在前追,惶然間
從江蘇到湖北,已蓋上了一世的白
江蘇是夜魚胞衣之地,其父舉家遷往荊楚,武漢成了她生活之地。胞衣之地早已翻天覆地,物是人非,血脈淵源和故園屐痕已被時間的淤泥,覆蓋了,在生活之地,已刪除了根系的蔓延和枝杈縱橫。在她的意識里,懸空感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她需要著落,獲得一種平衡,免得有飄忽的生命感。她要如河流般淌過大地,而不是風箏招搖。這或許是她選擇寫作的重要內動力源,甚至在她青少年時期(初中階段)竟然摸摸索索地寫了起來。她的詩歌,也格外有古風之意,但又不纖瘦,成熟的草籽一般,飽滿,質樸,有飛鳥入山林的氣韻。
當他重新戴上帽子,遮住花白頭發(fā)
恢復生疏和距離
由湖水、花樹,斷橋構建的古典美意
即被消解
遠處,漫涌的人群,踏亂的山水
在夜色里漸漸冷下去
……
——引自夜魚《湖畔》
我曾好奇,“夜魚”的來歷是什么。答:夜魚即業(yè)余的諧音?!皔eyu”的音轉漢,可以是業(yè)余、夜語、夜雨、揶揄。在我細細閱讀夜魚大部分篇什時,發(fā)現(xiàn)“yeyu”是一個對她神賜的注腳。業(yè)余是她的身份,她對詩歌界有游離感,她默默地寫,不喧嘩,不追逐,她曾流連于網絡詩歌,但很快抽身而出,全身而出,返回到書本,返回到田野,返回到山水,她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切才是詩歌的源頭。夜語是她的言說,是她對她世界的表達,獨自的,甚至幽暗的,如寂寞的燭花。夜雨是她詩歌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娓娓而來,曼聲曼調敘述,細細地把自己的美學和對世界的認知,濕潤到文字里,營造出清馨而不空靈、寂靜而不枯澀、意深而不繁復的境界。揶揄是她對自己的警示,要慎重地對待自己寫的每一行詩句,讓自己的詩歌盡可能地“活”得長久些,一完成就“死”了的詩歌,會遭受自己和他人嘲笑、諷刺,因為她領悟,詩歌有附加值,即如何與光陰抗衡。夜魚是對詩人的指認,夜里出來游動覓食的魚,天生膽怯又無畏,自在性和自由性,是詩人的主旨,強調詩歌的風骨,把自己從人群中區(qū)隔出來。
我料想,夜魚在生活中,可能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至少在她的詩歌中,給我“曲徑通幽處豁然開朗”的美學。如《星空下》。夜魚也是一個十分注重把日常生活入詩的人,詩歌中,有很多生活細節(jié)的鋪排,有煙火氣,有柴火味,也是我喜愛的部分。如《湖畔春城》、《舊衣》、《楚雄一夜》等諸多篇什。
事實上,我對夜魚近乎一無所知。在我對她詩歌閱讀的過程中,沒有阻塞感,同時,也是對自己在美學上進行的一次梳理和反思。她還是一個正處于詩學發(fā)育的詩人,還沒完全走到詩歌界的前臺,成長的空間是可以料見的。與夜魚商榷的是,她詩歌詞語的張力還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來,對詞語的陌生化處理還有待修煉,有些部分略顯拖泥帶水,不能一步到位直抵人心,以至于詩歌篇幅略顯長了一些,對物象的選擇和處理可以更具能指性,空間感可以更大一些。與夜魚進一步商榷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氣質、自己的命運人的命運(也可以泛指時間、生存狀態(tài)等)、自己的美學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字,是她面臨的艱難課程。
在夜魚的札記《與文學的緣和幸》中,她說,詩歌是她的精神信仰。這是她對詩歌的皈依感。東蕩子寫了一首《硬幣》:對于詩歌,這是一個流氓的時代/對于心靈,這是一個流氓的時代/對于詩人,這是時代多么有力/它是一把刀子在空中飛舞、旋轉、并不落下/它是一匹野馬,跑過沙漠、草原/然后停在堅硬的家。喧嘩/又成嘆噓/這個時代,使詩人關在蝸牛殼里亂竄/或爬在樹上自殘/這個時代需要一秒鐘的愛把硬幣打開。這是東蕩子對我們的警醒。
每一個人都來自大地,也都行走在大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血統(tǒng)(血脈的,地域的,文化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學史和閱讀史),每一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獨一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先(文明史,美學史),我們不是孤身上路,我們是祖先的使者,接受了秘密的派遣,去往秘密之地,他人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