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夢瑤/XIN Mengyao
專訪隈研吾和株式會社日本設計社長千鳥義典
Interview with Kengo Kuma and Yoshinori Chidori of Nihon Sekkei Inc.
辛夢瑤/XIN Mengyao
1 “解讀都市未來論壇2015暨學生競賽發(fā)布”現(xiàn)場/"Decipher the Future of the Metropolis" Lecture + Exhibition + Student Competition2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館外景/Exterior view of 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3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館細部/Detail of 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2,3攝影/Photos:加納永一/Eiichi Kano)
10月14日下午,由株式會社日本設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學會主辦的“解讀都市未來論壇 2015暨學生競賽發(fā)布”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舉行,旨在共同探討未來都市的形象。學生競賽以“打破未來”(Futurizing Breaks)為主題,株式會社日本設計社長千鳥義典任評委會主席,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任評委會執(zhí)行主席。評委會委員有隈研吾,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孟建民,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東南大學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建國,上?,F(xiàn)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建筑師沈迪,株式會社日本設計執(zhí)行董事兼中國區(qū)總代表茅曉東。在論壇舉辦之際,《世界建筑》對日本建筑師隈研吾、株式會社日本設計社長千鳥義典進行了簡短的采訪。
關于論壇和學生競賽的舉辦
辛夢瑤:此次日本設計在中國舉辦學生競賽,請問有怎樣的初衷?
千鳥義典:日本設計作為成立于1967年的日本大
型綜合性設計公司,進入中國開展設計業(yè)務已有近10年的歷史。2014年,我們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集團) 有限公司的協(xié)助下在這里舉辦過建筑學講座。今年是第二次,我們打算進一步發(fā)展此項活動,制定一些新的計劃。這次競賽針對的是年輕的中國大學生,我們想了解中國的年輕人現(xiàn)在在想些什么,接下來在社會上可以有怎樣的探索,因此想給他們提供一個能發(fā)揮才干的空間,于是策劃并舉辦了這次活動。辛夢瑤:未來有持續(xù)開展該競賽的計劃嗎?如果有,會邀請中日兩國學生共同參加嗎?
千鳥義典:這次競賽是第一屆,如果最終得以成功舉辦,今后我們會嘗試繼續(xù)舉辦這個競賽。其實,這次我們原本也考慮了是否要讓日本學生參加,但畢竟是第一屆,于是就先只邀請中國學生參加了。辛夢瑤:此次競賽的題目為“打破未來”,兩位作為共同出題人,請問你們?nèi)绾慰创@個題目?
千鳥義典:人們現(xiàn)在不常在大樓或者廣場這種實際存在的場所里交流,而是變得越來越愛使用SNS等社交工具進行交談,于是我們開始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空間是否該逐漸發(fā)生變化。在此次競賽中我們將其
轉化為設計主題,關注年輕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隈研吾:年輕人具有的新鮮的社交方式和對公共空間的利用是怎樣的,類似SNS那樣的事物是如何改變?nèi)说囊庾R的,我對這些很好奇。通過這次競賽,我可以從年輕參賽者的作品中獲得對這些問題的更深入的理解。
辛夢瑤:日本的建筑設計公司在中國推廣學生競賽,您認為這對中國的建筑教育或建筑環(huán)境有怎樣的意義?
千鳥義典:并不只是日本的公司,據(jù)我所知,目前歐美也有許多建筑設計事務所在舉辦類似的學生競賽。這些來自全球的建筑設計公司選擇在中國甚至更多國家舉辦此類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機會,我們也希望能為此做一些貢獻。雖然我們也想嘗試在日本舉辦競賽,不過日本現(xiàn)有的競賽很多,所以我們希望能將視野放寬,到中國以及更多國家實現(xiàn)這件事。
隈研吾:今后的時代里,學校中的建筑教育與建筑設計公司的合作會不斷加強。在日本雖然有許多制造商舉辦的類似競賽,然而像日本設計這樣的設計公司舉辦的競賽并不多見,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
關于隈研吾的設計
辛夢瑤:您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的民藝館最近建成,
它和您以往做的博物館項目有什么不同?您最喜歡這個建筑的哪個部分?
隈研吾:之前我參與過的項目的基地大部分都是平坦的,而這次是在一個傾斜的地段,有很多綠色植被。于是我有機會進行一些挑戰(zhàn),比如讓自然傾斜的地段保持它原本的樣子流入美術館內(nèi)部,把美術館的地板也都設計成傾斜的。對于這些,中國美術學院表示非常理解。而且我一直想在獨特的地形中進行創(chuàng)作,這次終于獲得了機會并且建成,我感到非常滿足。
辛夢瑤:王澍先生曾規(guī)劃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
他對瓦片、木材等建筑材料的運用和您有相似的地方,
您如何評價您和王澍先生在傳統(tǒng)材料使用上的異同?
隈研吾:王澍先生設計的象山校區(qū)即使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可以算是非常優(yōu)秀的校園。他在建筑材料的利用上很出色,建筑空間不完全進行分隔,室內(nèi)外相通的地方也很多,我認為是非常有趣的校園。雖然這次我是在王澍先生創(chuàng)作的杰出校園里進行設計,
但在建筑材料的運用上,我和王澍先生不太一樣。
我希望在利用自然材料時,有更輕、更模糊的感覺。
比如,王澍先生雖然和我使用同一種瓦,但我們對瓦的連接方式就不同。
辛夢瑤:人們常常用“優(yōu)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您的建筑作品。對于建筑美,有人將其貫徹到建筑結構中進行創(chuàng)作,有人在形式上對其不遺余力地探索。
您對此怎么看?
隈研吾:如果說我的建筑作品具有某些特征的話,
4 隈研吾(右)與株式會社日本設計社長千鳥義典接受采訪/ Kengo Kuma (right) and Yoshinori Chidori,the President ofNihon Sekkei inc. at the interview(1,4圖片版權/Copyright:株式會社日本設計/Nihon Sekkei inc.)
我想首先要從材料(material)這個問題切入。你剛才提到從結構和形式兩個視角來探求建筑美,然而很少有人會想到材料視角的建筑美,比如中國建筑中的青磚,它本身就是很美的事物,中國的瓦也很美。材料的美既不是結構上的,也不是形式上的,這是我想要追求的世界,或許這也是20世紀的現(xiàn)代建筑所欠缺的吧。
辛夢瑤:您認為真正的建筑美如何誕生?
隈研吾:建筑可以看作是人類作為生物在地球上用各種材料建造的巢穴,就像動物尋找材料并建造巢穴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也許試圖回想起自己曾作為生物在地球上生存過的歷史吧。
辛夢瑤:您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杭州等許多地方進行過設計,您也曾說過中國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及文化背景,可以獲得不同的靈感而進行適合當?shù)匚拿}的創(chuàng)作。然而當今中國城市的建設現(xiàn)狀可以說是千城一面,作為一個外國建筑師,您是怎么去發(fā)掘中國不同地方獨有的特質的?
隈研吾:如果光看新建成的建筑的照片,會覺得那些建筑確實都挺像,但實際在街上走走的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城市的街道都是不同的,水和建筑所在的土地的關系也各不一樣,等等。實際去現(xiàn)場看的話感覺會完全不同。所以說不能只是看照片,而是要到城市中實際去體驗和觀察,找到這個城市最本質的特征,如果能把它反映在自己的建筑中就更好了。比如設計前我一定會親自去基地查看的,因為照片往往會遺漏最重要的東西。
辛夢瑤:中國和日本在文化上雖有相通的地方,但中國文化中對于“大”的喜愛與日本幾乎截然相反,中國人更愿意做引人注目的東西,這與您的負建筑理論相去甚遠。面對中國的業(yè)主,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建筑觀與業(yè)主的喜好?
5 東京都豐島區(qū)區(qū)政府大樓綜合體/Toshima Ecomuse Town(建筑設計/Architects:株式會社日本設計+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Nihon Sekkei,inc. + Kengo Kuma & Associates;攝影/Photos: 川澄·小林研二攝影事務所/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隈研吾:中國人可以把那種小模型或者特別小的東西做得很精致,比如在故宮就有很多小型的裝飾物,構成了一個很神奇的世界。因此不單單是大的事物,中國人會把想象力集中到各種各樣的事物上去,我認為這是中國文化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它們各自在許多方面都相互混雜和融合,我希望自己能夠盡力去挖掘這些相似的特征。
在面對中國的客戶時,我雖然會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我不會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或者愿望,我只是試著給他們看更多有趣的可能性,如果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并且把設計想法付諸于建造,那就算成功了吧。比如這次中國美術學院民藝館的項目,在給許江院長等人講解我的設計方案時,他們都認為我的設計很有趣。許江院長筆下的向日葵是那種非常非常小的花,所以我就覺得他應該會對我的設計有所共鳴,結果確實和許江院長一起非常愉快地完成了建造。
辛夢瑤:您曾通過與工匠一起工作,學習到如何利用自然的材料。如今您在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的同時,自己也是大學里的老師。據(jù)我所知,您的研究室里也有中國留學生。請問您認為什么是最理想的建筑教育方式?
隈研吾:我認為老師和學生一起實際地做一些東西,會是相當理想的狀態(tài)。相比于通過語言去傳授理論,與學生一起進行實踐和創(chuàng)作應該更重要?,F(xiàn)在我在東京大學和學生們一起設計和建造一些小展館,在制作這些小展館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匠人加入進來,老師、學生和匠人彼此合作和交流,這種方式就很好。王澍先生的教學方式也有類似的地方,只是不同之處在于,他大多數(shù)時候是徒手畫一些東西,而我們雖然也會用手,但更多時候是用電腦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結構和形態(tài)的設計都會用電腦來完成。
6 長崎縣美術館/Nagasaki Museum(建筑設計/Architects: 株式會社日本設計+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Nihon Sekkei,inc. + Kengo Kuma & Associates;攝影/Photos: SS九州/SS Ky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