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
在記敘文寫作中,為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在敘事和描寫的同時,往往會適當地設置一兩句精當巧妙的議論,以起到點題、扣題、深化主題、升華感情的功效。這種寫作手法叫“敘議結合”。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作文,許多得高分的考生,大都善于運用“敘議結合”的手法。那么如何能在作文中恰當靈活地運用這種寫法呢?下面我想結合例文談談這種寫法在作文中的運用。
一、合理安排議論的位置
記敘文中議論的位置大致有三種:
一是,在敘述一段事之后加一段議論。如《生命中的“青藤”》(本期所刊文章)一文,作者在敘述完自己“看到了盤結在瓜身上的堅韌的青藤,還有那一道道被青藤勒出的傷痕”之后,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瓜果尚且知道為了成長寧愿被青藤勒住,我們這些自命有超群智慧的人類又該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簡單地拋卻原則,而是適當地堅持原則,尋找一些有助于自身成長的‘青藤?!辈⒃诮Y尾再次議論,深化文章的中心:“善待自己,就讓自己勒著青藤成長,那道道被勒出的傷痕絕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記錄,而是你光輝的青春舞步?!?/p>
二是,全篇敘事完畢后,在文章結尾處加以議論。如《追風》(本期所刊文章)一文,全篇通過大量的語言描寫寫出了自己與朋友追風的過程與樂趣,然后在篇末進行議論點題:“每追一次,就會收到一份付出必有回報的生活信念;每追一次,就會得到一份積極追求人生的成長力量?!弊屛覀冾I悟到作者追風并不是真正的追風,而是對生活信念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對人生成長力量的一種詮釋。這是多么恰到好處的點睛之筆啊!
三是,邊敘事,邊議論。如本期所刊文章《老院》的開頭一段就是采用了這種寫法。先敘述“距離我家不遠的一戶人家的門前有很大一塊兒空地”,然后議論“那里雖說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那里的花開得可是我們小區(qū)最美的。從有記憶起,我就很喜歡那里”,然后再敘述“雖在那兒玩兒的次數不多”,再議論“但印象深刻”。
在寫作時,敘和議兩者之間的比例、篇幅都沒有定量的規(guī)定,敘和議兩者的順序安排也無固定的模式,主要是根據表達的具體情況而定。敘議結合的根本要求,則是把二者水乳交融般地融合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油水分離式地割裂開來。不管運用哪種方式,一定要注意結合自己寫作的實際情況,千萬不能照搬某種方式。可以單用,也可以綜合起來用,要知道,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敘議結合要自然貼切
敘議結合既不是一味地記敘,也不是單純地議論,而是記敘中有議論,議論中有記敘,把議論穿插于具體的敘述和形象的描寫中?!皵ⅰ笔恰白h”的基礎,“議”是“敘”的升華(深化),只有兩者自然貼切地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文章達到內蘊豐富、主題突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具體運用中一定要注意:“敘”要“敘”得充分、詳細;“議”要“議”得精練、中肯。 特別是“議”,不要太平淡,不要喊口號。要“議”出新見解, “議”出深含義。
如《生命中的“青藤”》一文,假如作者敘述完第一節(jié)“漫步在幽靜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風徐徐從耳際拂過,碧綠的瓜葉也隨之輕輕地跳躍著,隱約露出身下肥嫩水靈的黃瓜”之后,這樣說:“啊,這些瓜果真大啊,我好喜歡??!”這樣的評論就顯得過于平淡,過于淺顯。而作者卻運用了這樣一段話進行議論:“突然間,我驚詫于如此肥碩的瓜果,何以懸于如此纖弱的藤蔓之上,還能如此茁壯地成長?”一個“肥碩”把瓜果大而肥的形態(tài)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讓人看后有種垂涎欲滴的感覺;一個“何以”把作者那種驚詫之情以及想探究之心表達得清楚明白,讓讀者疑惑作者到底想探究什么呢?想由此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或是想給我們什么樣的人生啟迪呢?這樣就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樣的議論就顯得廣泛深刻。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作者都善于在關鍵的地方,運用夾敘夾議的手法顯現脈絡,表情達意,升華主旨,使藝術性、思想性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常言說得好:畫龍須要點睛,點睛方能使巨龍升騰于云漢之上。而我們寫文章不也是如此嗎?特別是在當今話題作文對文體要求較為寬松的情形之下,則更應該很好地運用敘議結合之法。只有這樣,我們的文章才會形神兼?zhèn)洹⒘⒁怩r明,才會更加引人入勝,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