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佑新+楊勇
4月25日,受尼泊爾發(fā)生8.1級強震波及,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吉隆、定日縣等臨近地區(qū)震感強烈,房屋倒塌、道路損毀、通訊中斷,損失較為嚴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在西藏各族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害的危難時刻,武警西藏總隊官兵快速反應、立即行動,組織精兵強將全力投入抗震救災中。
就是這支部隊,災情發(fā)生2個小時后緊急出動,13個小時挺進災區(qū),連續(xù)72個小時奮戰(zhàn)一線;就是這支部隊,與受災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如一面面旗幟、一盞盞明燈,照亮了災區(qū),點亮了群眾的心靈。
千里馳援——2300余名官兵上演“生死突擊”
聶拉木告急、吉隆告急、定日告急……無數生命在呼喚,人民子弟兵緊急集結。
正在基層調研的總隊政委唐曉接到災情通報后,第一時間啟動搶險救災應急響應機制,并擔任總隊搶險救災指揮組組長,要求官兵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投入搶險救災工作。
爭時間,搶速度,救生命!所有參加救援的官兵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趕赴災區(qū),搶救生命。
700把鐵鍬、500把鐵鎬和1500副口罩等救災應急物資裝載完畢;快速啟封、檢修160臺車輛,官兵僅用40分鐘就做好了機動的一切準備工作。
地震發(fā)生后兩小時十分鐘,2300余名官兵緊急出征,多路并進開赴救災一線。
日喀則沿318國道聶拉木段、吉隆段等道路,常年積雪,暗冰較多,路況較差?!榜{駛員下車安裝防滑鏈,所有帶車干部徒步前行1公里進行不間斷指揮!”對講機里傳來命令。5分鐘!10分鐘!15分鐘!當最后一輛車駛出冰雪路段時,官兵們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不好,余震來了!”車隊前行還不到十分鐘,官兵就碰上了5.9及的余震,汽車一下子劇烈顛簸起來,道路兩旁石塊雨點般地落下。“加速前進!”隨著命令,車速飛快,轉彎的時候,外側的車輪有的懸空起來,隨時可能車翻人亡。車隊過去不到一分鐘,身后傳來一聲巨響,一塊十五、六噸的巨石從山上滾下,官兵們再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越是靠近縣城方向,路途越是變得艱險,車隊在行進到距縣城不足30公里的地方,道路被泥石流和塌方徹底阻斷,車輛再也無法前行。
“絕不耽誤一分一秒,就是爬,也要爬到災區(qū)!”消息傳來,從內地終止出差緊急趕回日喀則災區(qū)一線指揮武警官兵救災工作的宋寶善司令員做出部署:部隊原地待命,先遣分隊徒步向災區(qū)挺進。山搖地晃,余震不斷,分隊官兵們就地卸下救災物資和器材,采用徒步行軍、肩扛背馱的方式,馬不停蹄迅速趕往聶拉木、吉隆等災區(qū)。
官兵出發(fā)不到2小時,余震再次發(fā)生!沿途山體塌方不斷,飛石砸滾的聲音如雷鳴一般恐怖,震災造成幾乎無道路可言,先遣小分隊官兵將背包繩子綁在身上相互牽拉著,在“生命禁區(qū)”中掙扎著摸爬前行。由于長時間負重穿越重重險惡路障,大部分戰(zhàn)士都出現了體力透支的情況,有多名戰(zhàn)士的腳打起了血泡。
“早到一秒鐘,就有可能多救一名群眾,即使赴湯蹈火,粉身碎骨,我們也要火速前進!同志們,加油!”負責帶隊的日喀則市支隊韓智淵副支隊長給大家鼓勁道。25日20時20分,第一先遣小分隊官兵在徒步行軍36公里后第一時間挺進聶拉木災區(qū)。
26日14時許,日喀則市支隊達瓦羅布副參謀長抵達受災嚴重的吉隆縣色瓊村;26日15時,第三支先遣隊26名官兵抵達定日縣絨轄鄉(xiāng)……
地震后10多個小時,災區(qū)盼來了穿迷彩服的救援隊伍。當晚,分隊官兵就與縣中隊官兵一道,緊急轉移受災群眾1500多名,并連夜在聶拉木縣政府、聶拉木縣中學,吉隆縣中學以及開闊地帶等10多個臨時安置點上,搭建起了110余頂帳篷。
同時,兩臺野戰(zhàn)炊事車晝夜連續(xù)工作,每天為周邊受災群眾提供200份熱餐;迅速開設野戰(zhàn)救護醫(yī)療衛(wèi)生所,為受傷群眾緊急施行手術治療和醫(yī)療救助;野戰(zhàn)文化宣傳車開進臨時安置點,以藏漢雙語不停地播放黨中央對災區(qū)人民的關懷……一個功能齊全的綜合性救援服務中心迅速建成。
爭分奪秒——72小時黃金救援,彰顯血性忠誠
“來,聽我口令,大家一起拉,一、二、三……”在一座基本倒塌的獨立藏式小屋前,傳來了官兵們的吆喝聲和石板的摩擦聲。
4月26日凌晨,官兵顧不上身體的疲憊,迅速展開救援行動,聶拉木縣城多數群眾被官兵轉移到安全地帶。在運送過程中他們了解到,在離縣城不遠的山上獨居著一位藏族老人下落不明。
官兵們冒著山體滑坡、余震頻發(fā)的危險,踩著狹窄崎嶇、泥濘濕滑的山間小道,經過半個小時的尋找,終于發(fā)現一座獨居小屋。也許是聽見外面官兵的腳步聲,一個微弱的求救聲從廢墟中傳來,“太好了,老人還活著,趕快行動!”由于救援工具短缺,官兵們就用雙手將磚頭、石塊、木板一塊塊挪開,沒用多久,大家的手都被磨破了,鮮血直流,然而卻沒有一個人放棄。兩個小時后,老人被成功搶救,并順利送到安置點進行救護。
救人!救人!72小時“黃金救援期”分秒流逝,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進入白熱化階段。
為提高搜救效率,臨時指揮部決定,將官兵化整為零,采取拉網式搜索的方式進行救援工作。數百名官兵被劃分為20余個搜救小分隊,以從部隊緊急抽調的、熟悉藏語的官兵為向導,踏廢墟、趟冰河,深入鄉(xiāng)村、寺院和牧戶,逐村挨家挨戶搜尋救助傷員和幸存者。
“不能放過任何一片廢墟!”剛轉移完受災學生的第9小分隊5名官兵再一次來到了聶拉木縣中學這座因塌陷已擠到了一起三層教學樓前。
“里面應該沒學生了,太危險了,你們不要再進去了”一位老師向官兵勸阻道?!拔覀冞€是不放心!”說完,5名官兵冒著教學樓倒塌的危險,一個房間一個房間進行搜索,“咦,課桌下有動靜?!痹诔醵话嗟慕淌依?,戰(zhàn)士小王發(fā)現情況?!鞍嚅L快來,這里還有一個學生。”當小王輕手輕腳地搬開課桌時,一個蜷縮的身影讓他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用生命挽救生命。許多時候,搜救的官兵們只能靠自己的身體來進行作業(yè),就著狹窄、隨時可能坍塌的縫隙,用頭部一點一點向里探。
定日縣,為了解救一個被擠壓在縫隙中的商店老板,搜救官兵冒死挖開一個窄洞,在缺少救援工具的條件下,負責帶隊的是班長楊再新不下10次爬進洞內作業(yè),前后長達兩個小時。他對戰(zhàn)友的唯一囑托就是“死了,幫我照顧好老媽”。
吉隆縣,新兵王潤雙膝跪地,3個半天,獨身一人從學校廢墟中,用雙手刨出36冊課本;7個小時,8次往返倒塌的校舍,用雙肩背出20多張課桌。
聶拉木縣,為將救災物資送到道路受阻的沖堆、江崗等村莊,20名官兵臨危受命,每人負重近30公斤的物資,肩挑背馱,冒著山體滑坡、余震頻發(fā)的危險,踩著狹窄崎嶇、泥濘濕滑的山間小道,8個小時徒步行軍,連夜將物資安全運送至災區(qū)。
兩天一夜,枕戈待旦。72個小時的時間里,救援官兵唯一的休息時間就是蹲在地上啃包方便面,喝瓶礦泉水。
方便面上插根蠟燭便是生日蛋糕,吹完蠟燭,揭開蓋子就是碗“長壽面”……在定日縣絨轄鄉(xiāng)安置點,剛滿18歲的藏族戰(zhàn)士扎西羅布,還來不及接受戰(zhàn)友們的一聲祝福,又投入到緊張的救援工作中。
“柱子,咱爸出車禍住院了,你能請假回來看一眼不?”“大哥,麻煩你照顧好爸,災區(qū)群眾更需要我……”掛完電話,抹去眼淚,上等兵王小柱匆忙趕上了搜救的隊伍。
“說好了回來結婚,請?zhí)及l(fā)了,現在怎么辦?”“我……”還來不及解釋電話里就傳來了嘟嘟的聲音?!皩Σ黄?,因為我是軍人”,李排長在心理默默地向未婚妻說道。
……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官兵忙碌的身影;哪里有呼喚,哪里就有官兵奮不顧身的壯舉。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8日中午,總隊官兵共協助地方搭建救災帳篷200余頂,發(fā)放衣物食品、礦泉水合計3萬余噸,投入車輛120余臺,運送救災物資240余噸,與武警交通、水電、黃金部隊一道,搶通“生命通道”2.3公里,安置受災群眾2800余人。
心系群眾——8支專業(yè)服務分隊展現愛民本色
4月28日,震后第三天,伴隨著徐徐升起的太陽,在定日縣一個安置點上空已飄出陣陣飯香。雖然就餐點一日三餐主要以粥和熟熱食品為主,但受災群眾早早就排起了長隊,一些群眾向官兵們豎起了大拇指,更有些百姓主動為官兵打起了下手。
4月29日,在吉隆縣薩勒鄉(xiāng)的帳篷教室里,36個孩子閉目呼吸,教室里一片安靜?!拔?呼-吸-呼,連續(xù)做三遍?!闭鸷箝_學的第一課,是由西藏總隊醫(yī)院心理醫(yī)療分隊醫(yī)生上的心理輔導課。
4月30日,30多臺軍車晝夜兼程,往返900公里,聶拉木災區(qū)220多名師生被安全輸送安置到桑珠孜區(qū)職業(yè)技術學院……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群眾“六共”活動分隊、心理疏導服務分隊、物資運輸保障分隊、政策宣傳分隊、醫(yī)療救援分隊……總隊應急組建的8支專業(yè)服務分隊,用特別的方式為災區(qū)人民擎起了一片天。
7歲的卓嘎,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母親,悲痛讓她一句話都不肯說。心理疏導服務分隊的邊旺醫(yī)生想出了教卓嘎畫畫幫她走出陰影的方法。
“小卓嘎,阿媽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叔叔教你畫幅畫,那里的天空很藍,花兒很美……”就這樣,邊旺以畫畫的方式開始與卓嘎交流,并開始對她進行心理輔導。一幅、兩幅,每幅畫里都傾注了邊旺對孩子深深的愛?!艾F在,小卓嘎的臉上又綻開笑容了”邊旺開心地說道。
4月28日傍晚,吉隆鎮(zhèn)薩勒鄉(xiāng)的九年制寄宿學校因地震毀損,上百名學生面臨停課危險?!昂⒆邮沁@片草原的希望,絕不能讓災情中斷讀書聲!”群眾“六共”活動分隊聞令而動,連夜攜帶了17頂帳篷和大批食品、礦泉水趕往薩勒鄉(xiāng)。
經過28小時的連續(xù)奮戰(zhàn),“帳篷學校”正式建成,在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負責帶隊的日喀則支隊達瓦羅布副參謀長,將官兵拼湊起來的3230元塞在了學校老師手中后,便急忙趕回安置點準備奔赴下一個村莊。
“視災民為親人,把災區(qū)當故鄉(xiāng)”、“武警官兵和災區(qū)人民心手相連”等30余幅標語,張貼在車廂兩側、救災臨時駐地和救災現場,讓受災群眾感到武警官兵的深情?!叭罕娛転牧?,有的失去了親人,有的失去了家園,看著他們悲傷的樣子,我的心理很難過。我要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是19歲的小戰(zhàn)士張新宇的救災感悟。
在組織拉網式搜救的同時,政策宣傳分隊官兵和當地干部一起,走村入戶宣講黨和國家關于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的主要精神,不斷增強災區(qū)群眾對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在此基礎上,醫(yī)療救援分隊官兵奔赴各縣受災點,與駐地衛(wèi)生部門一道,設立了醫(yī)療救治點和心理服務站,先后救治傷員100多名,免費發(fā)放藥品800多種,為450多名群眾進行了心理疏導。
責任編輯: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