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 識界
假設你有機會成為一個“后人類”,這意味著你能擁有至少一種“后人類能力”。所謂“后人類能力”,人類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的定義是:無需借助新的技術手段而遠超當今人類所能達到的極限的一般核心能力,包括——健康壽命:保持身心完全的健康、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能力。認知能力:一般知識能力如記憶力,演繹和推理能力,注意力,以及理解和欣賞音樂、幽默、性愛、故事、宗教靈性和數(shù)學等的特殊能力。情感能力:享受生活并能以適當?shù)那楦袑ι顮顩r和他人做出回應的能力。
兩種論點:
支持者:一些潛在的后人類存在方式可能非常好,但并非說所有可能的后人類存在方式都好。一些現(xiàn)代人類存在方式鄙陋恐怖,一些后人類存在方式也是如此。但對我們而言,成為后人類可能非常有益。你可能剛慶祝了170歲的生日,會很享受自己增強的能力,比如你感覺更強壯、更有活力、沉著冷靜,你的皮膚看起來更年輕更有彈性了,你的思維更加清晰,或許開始明白曾經(jīng)讓你感到困惑的關系……但是,除了健康壽命,我們對后人類的想象力實在有限。我相信這個斷言并不激進,而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及價值的一種保守性延伸,我們只是說技術會賦予人類能力更多可能性。
反對者:一部分經(jīng)驗主義者認為,創(chuàng)造后人類不僅現(xiàn)在,還是在將來,都不可能也行不通。也有人認為,這種設想太過冒險,也太過昂貴,是本末不分。后人類的產(chǎn)生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后果,如不平等、差別待遇,以及人類與后人類的矛盾。人類積累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可能對那些能力遠超其創(chuàng)造者的人來說失去吸引力,一個通過技術捷徑獲得的能力不會擁有和通過自律或犧牲獲得的能力一樣的價值,一個后人類甚至根本不再是“人類的”。實際上,我們到底去如何看待“人類”及人類的意義?
“后人類”(Post-human)的概念,源自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所發(fā)表的《后人類宣言》一書,盡管學術界對其定義仍有分歧,但這個詞語已普用于形容現(xiàn)代人日漸分歧、復雜的生命期許和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