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
前不久一部叫《與恐龍同行》的3D電影上映,它一如其他3D電影般給我們帶來了視覺震撼,不過它的時間設定和地點設定也很有趣,是恐龍滅絕前的最后500萬年間的寒冷極地。那么,體型龐大,并且很可能在體溫調節(jié)上存在弱勢的恐龍真的曾在這里生存過嗎?它們在最后的歲月里是如何度過的呢?
北極圈里有龍影
大約7 000萬年以前,北美的阿拉斯加已經(jīng)隨著板塊的運動到達了今天的位置,位于北極圈附近了。最初古生物學家認為這里冰天雪地,很可能沒有恐龍常住,但是,后來的發(fā)現(xiàn)卻改變了這一觀點。
1961年,羅伯特·利斯康在阿拉斯加地區(qū)找到了鴨嘴龍類恐龍埃德蒙脫龍的遺骸,這一成果在1980年前后被公布,之后,又有大量的恐龍化石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從晚侏羅世到晚白堊世都有,但恐龍記錄是極度不完整的,出土化石主要包括不關聯(lián)的骨頭和牙齒、腳印和罕見的皮膚壓痕、目前已經(jīng)確認有9種恐龍,其中5種食草、4種食肉,大部分化石集中在大約7 500萬到7 000萬年前的范圍中,也就是電影中所選擇的時間點。
其中,厚鼻龍最顯眼,它是分布在北美地區(qū)的角龍類,目前已知3種,分別是生活在距今7 150萬到7 100萬年前的加拿大厚鼻龍、距今約7 350萬到7 250萬年前的拉庫斯塔厚鼻龍和距今約7 000萬到6 900萬年前的佩羅氏厚鼻龍,后者就發(fā)現(xiàn)于阿拉斯加的地層中,很可能就是電影主角的原型。盡管厚鼻龍也有頸盾,但它們沒有鼻角,相應的地方是一塊極度增厚的骨墊,使得那里的骨骼極度結實。強壯如同犀牛般的厚鼻龍也借此與同類爭斗,甚至抗衡、撞擊肉食性恐龍。
不一樣的北極生活
在北極圈附近生活的恐龍是如何克服極地糟糕的氣候環(huán)境的呢?事實上,在阿拉斯加的白堊紀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脊椎動物還有硬骨魚類、龜類、鳥類、多瘤齒獸、有袋類和胎盤哺乳動物等等。這說明當時這里的動物種類還是蠻多的,遠沒想象中的荒涼。植物化石和氣候分析表明,北阿拉斯加的白堊紀森林是以每年落葉的針葉林作為上層,以各種有花植物、羊齒植物和蘇鐵組成的混合植被層作為下層。這里的平均氣溫應該接近3℃~13℃,而且在零度以下的時候并不多。因此,盡管是白堊紀的最后500萬年,北極的氣溫仍比今天要溫暖得多。
相對溫暖的極地氣候,使得在溫暖環(huán)境中進化出來的恐龍更容易在這里生存,它們的祖先大多數(shù)可能是穿過白令海峽,從歐亞大陸來到這里,也有一些是從美洲大陸向北到達這里的。但北極的冬季仍有可能迫使它們遷徙,極地最大的問題是極夜,這里的動植物要度過大約數(shù)個月的黑暗時光,由于沒有光合作用,植物很可能變得短缺。也許,真的如電影中那樣,恐龍須要進行季節(jié)性的遷徙以尋求食物來源。2011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侏羅紀的圓頂龍骨中的放射性氧沉積有周期性變化,或者說是有不同的水源周期性變化,這多半表明圓頂龍確實存在季節(jié)性遷徙。如果阿拉斯加的食草龍們也在遷徙,多半和鳥類一樣,是夏季北遷,冬季南遷,那么場面則是成群的食草龍在前面緩慢前進,后面跟著蛇發(fā)女怪龍之類的掠食者伺機獵殺那些老弱恐龍……
極地恐龍仍然迷霧重重
科學家試圖證明阿拉斯加的恐龍,比如說鴨嘴龍,存在這樣的遷徙現(xiàn)象,但是他們很快遇到了困難,他們發(fā)現(xiàn)幼年的鴨嘴龍發(fā)育得不夠快……他們研究了北美馴鹿,在達到開始遷徙的時間之前,幼年的馴鹿已經(jīng)長到了成體身長的80%~ 85%,體重達到了成體的53%~74%??墒?,l歲的小鴨嘴龍,也就是將要第一次參加遷徙的小鴨嘴龍,身長只能達到成體的27%~37%,體重估計只有11%,差距太過明顯,它們可能完全跟不上鴨嘴龍群體長途跋涉的速度,也缺乏相應的耐力。難道鴨嘴龍根本就不曾遷徙?可是科學家也沒有發(fā)現(xiàn)過可以證明鴨嘴龍全年生活在高緯度地區(qū)的繁殖巢穴和恐龍蛋化石,如果不遷徙,它們如何過冬呢?難道身長10米的鴨嘴龍要自己挖個大坑躺進去冬眠?
而且,假如恐龍不遷徙,它們在冬季吃什么呢?恐怕大多數(shù)的食草恐龍也不能再當挑食的家伙。從肉食恐龍牙齒的磨痕上看,這些家伙一直在吃肉,充當獵手。傷齒龍是那個時代阿拉斯加最常見的肉食恐龍,它也在電影中客串出演,在它們身上,科學家找到了更多線索。阿拉斯加的化石發(fā)掘表明,當時傷齒龍的數(shù)量眾多,傷齒龍的眼窩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它應該有一雙特別大的眼睛。在現(xiàn)代動物中,擁有大眼睛的動物一般能夠適應夜間或者低亮度的環(huán)境,傷齒龍可能也是如此,如果真是如此,它便有了可以對抗北極漫漫冬夜的資本。當然,白天也不會影響它們的捕獵,它可以潛伏在幽暗的樹林里等待時機。而且有趣的是,北極的傷齒龍是南方的傷齒龍體型的兩倍,這可能暗示著它們在極地具有了競爭優(yōu)勢,最終使它們成了頂級捕食者,并增大了體型。
由于化石數(shù)量和完整性等條件的限制,科學家尚不能估計出其他阿拉斯加恐龍眼睛的大小,但是有些線索顯示,部分恐龍的眼睛很可能真會不小。如果真是如此,就應該至少有一部分恐龍適應了極夜生活,并由此開發(fā)出了一整套生存本領,已無須遷徙。
不過事實若真的如此,又給小行星撞擊滅絕恐龍的學說帶來了挑戰(zhàn),這次撞擊據(jù)說激起了大量的塵埃,遮蔽了天空,進而引起了恐龍的滅絕……但是,如果阿拉斯加恐龍已經(jīng)能夠適應長期的黑暗了,它們是否曾經(jīng)生存得更久一些呢?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