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真題展播】
請以“那聲音常在我心田”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膽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寫你最熟悉的內容,表達你的真情實感;②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則扣分;③不得抄襲;④不少于600字(如寫作詩歌不要少于20行)。
■【命題解讀】
從題型上看,2015年山東濟南卷中考作文命題承接了上幾年命題的思路,仍采用命題作文的形式。2012年為“咀嚼生活的真味”,2013年為“定格在記憶中的畫面”,2014年為“一個夏日的早晨”,今年為“那聲音常在我心田”,命題形式都極為簡潔,只提供裸題,旨在引導考生借助于感官去體味生活,關注心靈的成長,難度不大。
不過,越是容易的題目,越難寫,原因是因為大家都熟悉,不容易寫出新意,寫出精彩。因而若撿到籃子就是菜,不加辨析盲目寫作,隨便寫一種慣常的聲音,是很難寫出動情點的,也很難打動閱卷者。另外,如何突出“常在”也需要技巧,若挖掘不出“那聲音”的內涵,不能以聲音貫穿,或不能揭示聲音的特色,讓人對“那聲音”印象不深刻,自然就不能表現(xiàn)“常在”的命題要求。當然,語言乏味,平鋪直敘,缺乏技巧,沒有亮點,不能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也是不能打動讀者的。
■【寫作思路】
(1)“那聲音”來自人。來自父母,是父母說給“我”聽的,讓“我”銘記;來自于陌生人,如吆喝聲,讓我懷舊,留守兒童的喊聲,讓我揪心等等。
(2)“那聲音”來自自然。鄉(xiāng)村里春天鳥兒的啁啾、夏夜的蛙鳴、秋夜里的蟲鳴、冬夜的雪落聲等等,都能引發(fā)感悟和思索,表達某種情感。
(3)“那聲音”來自物。如:學校的鈴聲、爺爺破舊自行車的嘎吱聲、小販撥浪鼓的聲音等,以此為線索,也能牽出一段唯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