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中
摘 要:毛竹適應能力較強,具有生長快、成林早、產量高以及經濟效益好等優(yōu)點,是一種重要的經濟竹種。皖南山區(qū)是毛竹的主要產區(qū)之一。該文從選地與整地、母竹的選擇與播種、毛竹培育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毛竹豐產培育技術,以供竹農參考。
關鍵詞:皖南山區(qū);毛竹;豐產培育;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0-87-02
毛竹屬禾本科剛竹屬植物,是我國利用最多的一種筍材2用竹種。毛竹具有生長快、成林早、產量高以及經濟效益好等優(yōu)點,廣泛用于建筑工程、工藝品制作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是一種重要的經濟竹種。毛竹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調節(jié)大氣CO2濃度和凈化空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皖南山區(qū)是毛竹的主要產區(qū)之一。近年來,宣城市加大了對毛竹產業(yè)的投入,使得毛竹種植面積不斷增大,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已成為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我市毛竹種植面積基本達到飽和,如何在現(xiàn)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提高毛竹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成為現(xiàn)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現(xiàn)將毛竹豐產培育技術總結如下,希望能為廣大竹農提供幫助。
1 選地與整地
1.1 造林地選擇 毛竹主要分布在我國漢水流域至長江以南等地區(qū),毛竹的適應能力較強,在海拔1 000m以下的平原、丘陵以及山區(qū)中均可正常生長。毛竹生長較快,其最佳生長氣候條件為年降水量1 200~2 200㎜,年平均氣溫在15~20℃,對水肥等需求量較大,所以在選擇造林地時要充分考慮水分因素。根據(jù)毛竹的生態(tài)學特性,毛竹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在選擇造林地時應該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性良好、背風向陽的酸性土壤,最好選擇在較為平緩的山腰或者山洼;造林地的土壤最好為烏砂土,也可以選擇沙壤土,不能選擇pH大于8的鈣質土或者地下害蟲較為嚴重的地方作為造林地。
1.2 科學整地 對造林地進行整地可以為毛竹林后期豐產高產奠定基礎。不同的造林地,其整地方法各不相同。目前常用的整地方法主要包括塊狀整地、帶狀整地和全墾整地3種,其中塊狀整地主要用于坡度大于30°的造林地;帶狀整地主要用于坡度在20°~30°之間的造林地;全墾整地主要用于坡度小于10°的造林地。選好造林地后,應該對其進行全面清理,如除去次竹、老竹、雜草和灌木,防止其消耗造林地的水肥,影響造林。造林地全面清理結束后,應對造林地進行深翻松土,深翻的深度應該控制在15~20cm。根據(jù)造林地的土質適當?shù)臏p少或加深深翻深度,如泥土地宜深翻,石礫地宜淺翻。為了促進竹鞭向外延伸,擴大種植面積,應該在造林地邊緣進行深翻30㎝。深翻結束后,放置一段時間,根據(jù)造林密度挖規(guī)格為60㎝×50㎝×40㎝的種植穴。
2 母竹的選擇與播種
2.1 母竹的選擇與起苗 竹林的栽培和樹林栽培方法不同,竹林的培育主要靠母竹的竹鞭發(fā)筍,并逐漸蔓延成林,所以竹林的培育關鍵在于母竹的選育。一般毛竹生長2~3a,其竹鞭較為發(fā)達、抽鞭發(fā)筍能力較強,竹鞭處于壯齡階段,選擇分枝低、枝葉茂盛、無病蟲害且胸徑在2~4cm,即可作為母竹。毛竹竹鞭的位置通常在竹葉基部彎曲以內,且竹鞭的走向與毛竹延伸方法相同,在起苗時應根據(jù)毛竹竹鞭的走向和位置進行挖鞭。起苗時為了不傷害竹鞭,一般在距離母竹30㎝處挖土找鞭,并按照來鞭0.7m和去鞭0.4m進行截斷,并盡可能的多帶點土。由于毛竹竹鞭再生能力較弱,一旦竹鞭干燥萎縮就很難再成活,所以在起苗時要注意保護鞭芽,切忌猛搖竹干,并盡可能的多帶土,提高成活率。在母竹挖取后應削去竹梢,并留枝3~5盤。最好對母竹進行就近栽培,如果需要長途運輸,應防止運輸過程中對竹鞭的傷害,并進行適當?shù)臐菜?,防止竹鞭干燥?/p>
2.2 母竹栽培 根據(jù)皖南地區(qū)的氣候條件,毛竹的栽植時間在冬至至次年的立春。在移栽前挖1.0m×0.7m×0.5m的種植穴,種植密度應控制在450~525株/hm2左右,在坡度較小或者土層深厚的地方,可以適當?shù)脑龃蠓N植密度。種植時,應先在種植穴底層墊上一層薄土,并壓實,然后將母竹放入種植穴中,竹鞭自然舒展,保證竹兜要與覆土墊層緊密接觸;再自上而下進行填土并壓實,保證竹鞭與土壤緊密接觸,有條件的在竹蔸周圍堆放15~20kg的腐熟農家肥;覆土完成后,及時澆足定根水,以促進母竹成活。一般將母竹覆土堆成饅頭狀,高出地面10~15cm即可。如果移栽時遇大風天氣,應對其設置支架,防止因風影響其成活率。
3 毛竹培育
3.1 劈山撫育和削山墾復 劈山撫育一般在毛竹林培育前2~3a每年進行2次,分別在每年的7月份和8月份進行,以后在每年的7月份進行1次即可。劈山撫育主要是將毛竹林中的雜草、灌木林等劈到,并將其散布在林地內,將其作為肥料,進而提高竹林產量。有研究表明對毛竹林進行劈山撫育可以提高20%~30%的產量。削山墾復,削山是指對造林地進行淺翻10~15cm,一般在每年的7~8月份進行;墾復是指對造林地進行深耕20~30cm,一般在每年的冬季進行,如果毛竹林是出筍成竹大年,也可在當年的7~9月份進行;在削山墾復時應避免對毛竹的竹鞭和鞭芽造成傷害,在墾復時要除去石頭、樹樁和竹樁等,提高毛竹林產量。對于坡度小于20°的造林地可進行全面削山墾復;對于坡度在20°~30°之間的造林地,可沿等高線進行削山墾復;如果造林地坡度高于35°,一般不進行削山墾復。
3.2 科學施肥 毛竹的營養(yǎng)生長和所產的竹筍都需要大量的養(yǎng)分,每年都會從造林地中吸收大量的養(yǎng)分,但是毛竹冬季落葉較少,無法及時補充造林地的養(yǎng)分,如果不能及時對造林地進行補充養(yǎng)分,無法滿足毛竹的正常生長,進而影響造林地產量。根據(jù)毛竹的生長情況進行科學施肥,滿足毛竹對養(yǎng)分的需要,進而提高造林產量。毛竹林一般1a需要施肥2次,分別在每年的5~6月份和10月份進行施肥;每年的5~6月份是快速出筍時期,為了促進竹鞭、鞭芽的快速生長,施肥應該以施加氮磷復合肥為主。每年的10月份是施孕筍肥時期。這時候施肥是為了促進竹鞭和竹筍的生長,進而提高冬筍和春筍的產量,應以施加有機肥為主。常用的施肥方式主要有穴施、撒施、伐樁施以及溝施等。穴施一邊在毛竹上部0.5m處開1條深約0.1m的半月形淺溝,然后將肥料施入穴內;撒施,是將肥料均勻的撒在造林地內,多在竹林墾復前進行,結合削山墾復進行施肥,可提高毛竹對肥料的利用率;伐樁施肥,是指將新砍伐的竹株的樁節(jié)間隔進行打通,并向其中施入100~150㎏的尿素,然后用泥土封口;溝施,是指在竹林內統(tǒng)一等高線上,開夠深為8~10cm的溝,然后將肥料均勻的撒到溝內。
3.3 竹林結構調整 毛竹林結構調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留筍養(yǎng)竹。留筍養(yǎng)竹是竹林豐產的關鍵,具體做法如下:盡可能的不挖鞭筍和冬筍,并在春筍季節(jié)將能成竹的筍留養(yǎng)成竹,并將新竹留養(yǎng)量控制在1 200~1 500株/hm2。二是疏筍。一般在出筍之前,每隔2~3d疏筍1次,并將疏筍數(shù)量控制在竹筍數(shù)量的40%~60%,疏筍時應該重點除去病蟲筍、淺竹筍、歪筍等。三是號竹。號竹的目的是為了嚴格控制毛竹砍伐年齡,一般在每年7~8月份結合撫育進行號竹。具體做法:用記號筆將竹株出筍年號直接寫在毛竹上,第1年實施時對竹林進行全竹號字,以后每年對新竹號字,同時按小班建立檔案。
4 病蟲害防治
4.1 主要病害 毛竹主要病害為毛竹枯梢病。該病是皖南毛竹產區(qū)一種檢疫性病害,主要危害毛竹新生的嫩枝和側枝,如果毛竹林連續(xù)3a發(fā)生該病害,可能導致造林地絕收,對毛竹危害較大。為了防止該病的發(fā)生,需要加強該病的檢疫,一旦發(fā)現(xiàn)該病的病株,應立即砍伐并除去竹筍,并將其進行燒毀。對于病害區(qū)域的毛竹造林地,應在每年的5月下旬和6月中旬,對新生嫩葉和側枝噴灑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者50%的多菌靈溶液,每隔10d噴灑1次,連續(xù)2~3次,預防該病的發(fā)生。
4.2 主要蟲害 毛竹主要蟲害有黃脊竹蝗、竹青蟲等。黃脊竹蝗一般在每年的5~6月發(fā)生,害蟲主要通過取食竹葉使毛竹只剩光竿進而出現(xiàn)枯死。在幼蟲發(fā)生時,應立即采用人工或者燈光誘殺等方法進行防治;如果蟲害較為嚴重,應優(yōu)先選擇煙霧毒殺或內吸性殺蟲劑,盡可能避免使用化學防治;竹青蟲,又名竹縷舟蛾,該蟲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在防治上可利用幼蟲的墜地習性進行擊落捕殺,也可在卵期采取釋放大量赤眼蜂的消滅措施,當羽化為成蟲時可利用趨光性來采用燈光誘殺,或在成蟲大面積發(fā)生和蟲口密度較大時可適當進行化學防治。
參考文獻
[1]范建宏.皖南山區(qū)毛竹豐產培育的技術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7,101.
[2]唐志強,黃禮祥,謝水明等.淺談毛竹豐產用材林培育的幾項關鍵技術[J].大眾科技,2014(2):95-96,99.
[3]郝祥明.毛竹豐產育苗培育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2):191,195.
[4]王雷,趙陽,周佳佳,等.安徽毛竹林生產力與土壤養(yǎng)分關系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1):27-0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