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希
和一些贊助藝術的品牌的一樣,定位于“生活美學普及者”的服裝品牌單農(nóng)也在著手與藝術家的合作,最近的一個項目是與藝術家吳達新合作了一件裝置作品“巨鱷”,在僑福芳草地單農(nóng)店外的地下廣場展出,且取了一個頗具野心的口號:吞噬商業(yè)-回歸本質。
這件裝置由一大一小兩只鱷魚組成,長達二十來米的“巨鱷”用竹子與藤條、麻繩通過傳統(tǒng)的東方手藝編織而成,內部有鋼鐵腳架支撐,可容納三五人在鱷魚身體里游走。它不加著飾的保留藤條與竹篾的自然狀態(tài),不過鱷魚牙齒用的斜切開的竹筒,質樸的材料里也透露出幾分危險的信息,另一條兩三米長的小鱷魚則相對溫順。
裝置這種形式對吳達新來說可謂輕車熟路,2009年的“長城計劃”,在懷柔箭扣野長城的烽火臺上用冰磚打造一個巨大的西式教堂穹頂,2012年的“光榮歲月”用冷光板和太陽能、風能發(fā)電系統(tǒng)分別組成一對翅膀的兩翼安置在德國的一塊曠野處,一只翅膀白天接受的太陽能、風能到了晚上會讓另一只發(fā)光,都有某種沖突、對立或循環(huán)的因素。
吳達新談到這次作品源于2012年在澳洲北領地土著人聚居地的一次公路旅行,那里只要有水塘的地方,總是會有提醒人小心鱷魚的告示,鱷魚成為了他忘情于那美麗自然的唯一顧忌,于是計劃利用這次機會造一個危險的龐然大物,并把它安置在人為精心設置的空間中。單農(nóng)藝術項目旨在“讓藝術貼近生活”,竹藤材料與其棉麻材料也比較吻合,而“巨鱷”的構成本身卻是一個矛盾體。鱷魚在中國古代代表了蠻荒與邊緣文化,如今被安置在繁華的城市購物中心“巨鱷”,散發(fā)出絲絲山野氣息,與現(xiàn)代文明形成的反差也愈加強烈。
博伊斯曾說:“風吹過樹梢就具有了痛苦”,那么這個借由鱷魚之名的竹藤裝置體會給在其前拍照游走的觀眾多少關于吞噬商業(yè)的思考,藝術家與品牌合作的有效方式又有哪些,或者正如展覽介紹里的一句評論:不安于現(xiàn)狀—有待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