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張明紅
3~6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張明紅
史宏亮/攝
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都將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置于重要的位置,而結(jié)果卻不盡如人意。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幼兒觀念和行為的不一致,許多幼兒在認知層面都知道分享、合作、幫助等是“好的行為”,但遇到具體問題時能主動發(fā)起這些行為的幼兒并不太多;而且部分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還具有“情境性”的特點,如教師在場與不在場時,幼兒的表現(xiàn)可能完全不同??梢?,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結(jié)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要求,本文從不同的角度為3~6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提供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
《指南》的社會領域部分將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個子領域。這兩個子領域的部分目標及相應的對3~6歲兒童典型表現(xiàn)的描述中有許多涉及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同時,《指南》還列出了相關的教育建議,可概括為四點:第一,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及時的暗示與提醒,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親社會行為給予正強化,對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并提供良好的榜樣。第二,為幼兒創(chuàng)設同伴間共同活動的機會,以引發(fā)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第三,利用實際生活情境和故事、圖畫書等,向幼兒介紹一些親社會行為,并教給幼兒正確的方法。第四,組織專門性的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親社會認知和行為的培養(yǎng)。解讀《指南》中的相關表述,可以歸納出關于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一些基本原則。
1.兒童主體原則
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認知、決策和實施等要素。首先,兒童必須認識到親社會行為的必要性;其次,兒童要學習根據(jù)不同的情境來判定要不要實施親社會行為;最后,在實施過程中,兒童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梢?,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實際上是兒童主動學習的過程。
雖然兒童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已經(jīng)獲得了普遍的認同,但是在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中,教師還是往往會從自身立場出發(fā)來教導,指出兒童行為的對與錯,例如,說撒謊行為都是不好的,幫助行為都是值得獎賞的。其實,就兒童而言,有的撒謊只是混淆了現(xiàn)實與想象,有的幫助反而是對他人的一種干擾。因此在親社會行為的教育中,教師首先要尊重兒童,將兒童視為學習的主體,切忌“想當然”。
2.環(huán)境促進原則
社會領域?qū)W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兒童是以觀察學習為主的,觀察的對象就是周圍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事件以及人們對此的反應。因此,利用環(huán)境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也就成為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一條重要原則。一方面,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環(huán)境中的突發(fā)事件對兒童進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可以創(chuàng)設有利于幫助、分享和合作等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減少說教成分,引導兒童通過觀察來學習。
兒童喜歡觀察身邊的權威人物,例如教師與家長,學習他們的行為模式。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言語上的教育一般都做得非常好,道理講得透徹,理念傳達正確,但是有時不經(jīng)意間其行為會與其言語相違背,例如,教育幼兒要隨手關燈,但自己卻常常忘記。這種言行不一的現(xiàn)象會極大地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習得。因此,教師應重視行動的力量,提高自身修養(yǎng),在日常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言行一致。
在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有以下途徑:
1.現(xiàn)場教育
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有其情境性,無法進行預設,因此教師必須仔細觀察幼兒,在他們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時立即給予關注,適時提供支持。例如,幼兒排隊等待洗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認識到排隊其實也是一種與他人合作的方式,而合作的結(jié)果就是大家都能愉快地洗手。
實施這種現(xiàn)場的隨機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需要捕捉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并且以一種適當?shù)姆绞阶層變簭闹蝎@益。首先,現(xiàn)場教育的目的性應明確且適宜。比如,戶外活動中教師發(fā)現(xiàn)一名幼兒的力量不足以搬運一塊墊子,那么教師此時就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培養(yǎng)合作行為而非幫助行為的機會。因為搬運墊子是全體幼兒都應承擔的責任,如果將其定位為“幫助”的話,那么搬運墊子就成為某個幼兒的責任了,這樣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是不利的。其次,現(xiàn)場教育應具有針對性,不是泛泛而談。例如,當教師觀察到一名幼兒自發(fā)的安慰行為時,教師要做的是從認知、決策和實施三個方面來引導所有幼兒認識到這一行為的合理性和適宜性,即為什么要去安慰,如何決定去不去安慰,以及采用何種力所能及的安慰方式效果最好。這樣,現(xiàn)場教育的目的才能達成。最后,教師實施現(xiàn)場教育后一定要進行反思。實施現(xiàn)場教育需要教師具有教育智慧與應變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要做好并不容易,現(xiàn)場教育由于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許多時候教師對于整個教育過程的把握可能不盡如人意,而事后的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提升現(xiàn)場教育的能力。
2.創(chuàng)設環(huán)境
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社會知識與技能,因此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實踐的機會,是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教師可以在一日活動中設計一些需要幼兒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當幼兒遇到困難向教師求助時,教師可推薦有能力完成任務的同伴來幫助他,而非自己出手;可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以營造幫助與合作的氛圍;將競賽性質(zhì)的游戲改編成合作游戲,等等。
教師還應注重在集體中營造有利于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心理氛圍。例如,教師幫助了一名幼兒,在幼兒道謝的時候,教師可以愉快地告訴他:“幫助了你,我自己也很快樂?!边@樣,幼兒就會將親社會行為與快樂的情緒相聯(lián)系。教師還可以改變獎勵的模式,以增強集體中合作的氛圍,例如,減少說“最”的頻率。教師往往會表揚那些“最快”“最好”的幼兒,其實,這會讓幼兒認為勝利者只能有一個,與人合作或幫助別人會妨礙自己成為“最”。適當減少此類評價有助于合作、幫助等行為的出現(xiàn)。
教師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導和幫助家長在家庭中也為幼兒營造有利于其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良好氛圍。教師可以將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現(xiàn)階段著重關注的幾種親社會行為,可采用的方法,以及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等與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來園一起開展相關活動,如合作完成某項比較大型的環(huán)境布置等,讓家長通過現(xiàn)實情景加深認識和理解。
3.設計活動
設計專門的教育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這樣的活動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比重并不高。
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教學活動大致可通過如下方式進行:對親社會行為的價值進行討論,通過故事或繪本傳遞理念,引導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合作游戲體驗親社會行為的價值,等等。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有三個步驟:認知、決策和實施,因此在設計專門的教育活動時,也要分析上述三個方面,以幫助幼兒形成相應的思維方式,提升親社會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以便更好地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進行指導。
1.施以適宜的正面教育
教師往往比較容易關注到幼兒不良的行為,并以此作為反面例子進行教育,告訴幼兒不能做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做。其實這種方法效果并不好,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師正面的鼓勵與榜樣作用。例如,早晨入園時兩名幼兒同時走進活動室,一個主動向教師問早安,另一個則默不作聲,此時,教師便對后者說:“你看,××多有禮貌?!庇械慕處熣J為這就是一種正面教育,其實不然,這是一種變相的批評。這種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兒產(chǎn)生逆反心理。正面教育應是教師和藹地和前者互道早安,然后主動向后者問好,在樹立正面榜樣的同時強化有禮貌的行為。
目前,教師采用最多的正面教育方式就是表揚,然而,對于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而言,表揚不當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首先,表揚不當可能導致幼兒出現(xiàn)虛假的親社會行為,如果教師的表揚完全指向某個幼兒,而不是親社會行為的價值,那么很多幼兒會表現(xiàn)出類似的行為以期獲得表揚,卻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例如,教師表揚了一個幫助同伴拉拉鏈的幼兒,結(jié)果很多幼兒都去幫助別人拉拉鏈了,卻無視別人是否需要幫助。其次,對親社會行為的表揚有其特殊性,如果教師在表揚幼兒的同時獎勵貼紙等實物,反而會減少親社會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
闕賢東/攝
親社會行為的出現(xiàn)有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在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時要注重合理歸因。所謂歸因,就是指出行為背后的原因。積極的歸因能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并且反過來促使親社會行為的出現(xiàn)。例如,在一名幼兒幫助另一名幼兒后,教師可以這樣鼓勵他:“你幫助他完成了任務,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孩子?!边@樣的歸因能夠提升其自我評價,幫助其建構積極的自我形象。合理歸因要注意這樣兩點:第一,歸因要和行為有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觀察到幼兒的合作行為后,不宜將其歸因于幼兒善良,而應歸因于幼兒的能力,過于牽強的歸因會讓幼兒感到教師的表揚缺乏誠意。第二,歸因應該指向幼兒的動機、能力或者善良的個性等內(nèi)在品質(zhì),而不是外顯的行為。例如,“你真是個樂于助人的孩子”就比“你是老師的好幫手”更有利于幼兒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
2.注重彰顯積極的行為結(jié)果
成人在指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時,往往過于注重該行為的道德意義,這對于幼兒而言太過抽象了。其實幼兒對于該行為的結(jié)果的認識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親社會行為的出現(xiàn)。曾經(jīng)有個幼兒園在進行社會性教育時列舉了很多助人為樂的“小英雄”,他們之中有的為了幫助同伴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等,有的甚至為了救助他人獻出了生命。結(jié)果,回家后,不止一個幼兒對家長說:“我不要做小英雄?!边@是幼兒人格發(fā)展的特點所造成的,因為幼兒的“超我”(道德層面)還沒很好地發(fā)展起來,“本我”和“自我”往往占上風,所以,那些會造成不良后果的行為會受到他們本能的抵制。因此,在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中,教師應該樹立適宜的榜樣,讓幼兒更多地認識到親社會行為給他人、給自己帶來的益處,避免樹立非典型的、有不良后果的榜樣。
3.關注“受益者”的感受
在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受益者”的利益與感受。親社會行為是對他人有益的行為,諸如同情、安慰和幫助等行為都會有一個明顯的“受益者”存在。教師在指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時,常常會忽略受益者的感受,有時甚至會在無形中因褒獎親社會行為而損害受益者的利益。例如,小班幼兒佳佳不會剝香蕉皮,同伴樂樂看到后幫助了她,教師及時表揚了這一幫助行為。但是佳佳第二天卻不愿意上幼兒園了,因為她覺得很羞愧,大家都知道她不會剝香蕉皮了。顯然,教師忽略了受益者佳佳的感受。建議教師在表揚樂樂的這一幫助行為后,一方面可以真誠地鼓勵佳佳多多練習,告訴她只要多練習,很快就能學會自己剝了;另一方面可以告訴樂樂,如果能夠教會佳佳自己剝香蕉皮,那么他又做了一件助人的好事。這個真實的案例還給我們一個啟示:在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過程中,不但要關注親社會行為本身,還要教給幼兒如何積極回應他人的親社會行為,如接受幫助后該如何表達,如果要拒絕幫助該如何應對,等等。這樣才是面向全體幼兒的教育。
總之,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應從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注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過程中的特殊性,不斷地總結(jié)反思教育過程,歸納教育策略,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