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楠
有效課堂教學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需要的是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實驗,經(jīng)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jié)出來的,初中學生對實驗有著天然的興趣,實驗現(xiàn)象往往是學生形成興趣的思維基礎,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而這種持久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正是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如何實現(xiàn)物理課堂“有效教學”,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針對物理學科的特點,本人認為從實驗著手,效果更佳。
一、利用學生實驗加深學生對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物理有些實驗脫離生活,硬搬書本上的實驗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多動心思改進或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物理實驗,既有利于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實效。
實例1:在《電流的磁效應》一課,我設置了如下實驗:
演示:把一個用紙盒裝好的螺線管放到一個靜止不動的小磁針的旁邊,然后進行通電、斷電,讓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引導學生思考、議論:
1.你看到了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2.這個紙盒里裝的是否是永磁體?為什么?該磁場的產(chǎn)生與消失與通、斷電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兩節(jié)干電池,一根較長的導線,若干短導線,小磁針、小燈泡、開關各一個)組裝一個電路,要求組裝的電路的電流能使小磁針受力偏轉(zhuǎn)。
提出問題:
1.小磁針是怎樣偏轉(zhuǎn)的?
2.它偏轉(zhuǎn)的方向可能與什么有關?用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做探究。
該實驗的設計使學生對電流的磁效應有較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課堂實效。
實例2:在《壓強》一節(jié)內(nèi)容,我們都知道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好壓力的作用效果,而壓力和重力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又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本人設計了如下分組實驗:
器材:鋸片一條,磁鐵若干個(2學生/組)
操作:
1.用手把鋸片水平懸空放置。
2.把磁鐵放在鋸片中央,引導學生觀察鋸片的形變。
3.以一端為中心,把鋸片由水平位置慢慢旋轉(zhuǎn)至傾斜,再至豎直,由于磁鐵和鐵片間的吸引,磁鐵不會掉下。(引導學生觀察鋸片形變的變化)。
4.再在原來的磁鐵上疊加一磁鐵,重復步驟1-3,引導學生對比兩次實驗的效果。
提出問題:
1.鋸片為什么向下彎?鋸片形變的程度與什么有關?是因為磁鐵的重力嗎?(利用這個問題引出壓力的定義)
2.磁鐵的重是不變的,鋸片傾斜時,形變程度變小,豎直時沒有發(fā)生形變,為什么?(利用這個問題引出壓力的方向,以及壓力與重力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3.鋸片的形變是壓力還是重力的效果?(利用這個問題使學生認識什么叫壓力的作用效果)
關于壓力的知識,物理課本沒有專門的內(nèi)容,但如果對壓力的知識不理解,那么學習起壓強來是很困難的。通過設計這個實驗,使學生能較好地區(qū)分壓力和重力,并理解好什么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對學生學好壓強的知識起到很好的作用,降低了壓強學習的難度。當鋸條處于豎直位置時,雖然磁鐵仍吸附在鋸條上,但鋸條沒有發(fā)生形變,這現(xiàn)象引起學生相當大的興趣,都急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學生作出了種種的猜想,掀起熱烈的討論。相信這個實驗給了學生相當深的印象,壓力和重力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是提高物理課堂實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僅僅是要“動腦”,更重要的是“動手”。
二、通過貼近生活的演示實驗,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實效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是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獲得直觀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規(guī)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成功的演示實驗,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有利于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因此,演示實驗有其它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實例3:在《大氣壓》一節(jié)內(nèi)容,為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老師都喜歡做“覆杯實驗”,既省時又效果顯著,但不少學生認為硬紙片不掉下來不是因為大氣壓的作用,而是因為紙片被水“粘住”了。對于這個問題單憑老師的解釋是不能令學生信服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塑料杯的底部鉆了一個小孔,做實驗時先把小孔堵住,當學生提出紙片不掉下來是因為紙片被水“粘住”時,我打開這個小孔,讓空氣從小孔進去,紙片就再也“托”不住水,“嘩”一聲和水一起掉下,很好地解決了學生的疑惑。
實例4:在講述《力的作用效果》內(nèi)容時,我拿出一個玻璃汽水瓶,問:當我用力捏瓶身時,玻璃瓶的形狀有改變嗎?所有學生都回答:沒有改變。于是我設計了如下實驗:取一只玻璃酒瓶,灌滿清水,再滴入幾滴紅墨水,使清水呈紅色以便觀察。取一根25~30厘米的細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塞住酒瓶口。使插入水中的細管中顯示出一段紅色液體,液面高出橡皮塞。然后用力捏瓶身,細管內(nèi)的紅色液面明顯上升,松手后細管內(nèi)的紅色液面又降回原處。
提出問題:
1.紅色液面上升說明了什么?
2.松手后細管內(nèi)的紅色液面又降回原處,又說明了什么?
這個實驗把學生認為不可能的情況成為可能,給學生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的物理教學中,我體會到如果老師設計的演示實驗學生回到家中也能很容易獲得器材自己動手做一次的話,更能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制作和實踐的興趣。如以下兩個實驗:
實例5:在《摩擦起電》一節(jié)內(nèi)容,為了說明這種現(xiàn)象不僅僅在玻璃棒摩擦綢子,橡膠棒摩擦毛皮時存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實驗:展開報紙,把報紙平鋪在墻上。用鉛筆的側(cè)面迅速地在報紙上摩擦幾下后,報紙就像粘在墻上一樣掉不下來了。掀起報紙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會被墻壁吸回去。把報紙慢慢地從墻上揭下來,還可聽到細小的靜電的聲音。
提出問題:
1.報紙為什么會粘在墻上?
2.從聽到的聲音你判斷出摩擦過的報紙有何變化?
實例6:在《浮力的應用》一節(jié)內(nèi)容,為了更好地說明氣球和飛艇的原理,我設計了如下實驗:打開塑料袋,倒置。用吹風機往里面吹入熱風。幾秒鐘后,關閉吹風機,松開手,塑料袋會飄起來。接著把熱風換冷風,重復實驗,塑料袋卻不會飄起來。
提出問題
1.為什么塑料袋充入熱風能往上飄,而充入冷風卻不能?
2.熱風和冷風的物理性質(zhì)有什么不同?
3.氣球和飛艇里面所充的氣體應具有怎樣的物理性質(zhì)?
以上兩個小實驗學生在家中也能很容易找到器材,體驗動手做實驗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主學習的動力。
物理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導致了一些學生對學習物理產(chǎn)生畏學、厭學情緒,若能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把握住對物理實驗教學的機會,通過學生體會親自制作和實踐的樂趣,培養(yǎng)和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從而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增強課堂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