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婧
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才俊郎世瑋帶著自己的新書邁向一個全新的領域,他試圖通過自己對佛學的領悟,帶年輕人找回初心,留住當下的美好。
“我和你想象中的形象一樣嗎?”在北京朝陽區(qū)CBD一家酒店一層,坐定后的郎世瑋面對《出版人》記者輕松地問道。今年,以新晉作家身份攜新作《尋找遺失的美好》亮相的郎世瑋,在文化圈中也許尚未被大眾讀者熟知,但他近些年在金融圈子里的動作卻一直受到關注。他創(chuàng)建了個人私募基金品牌“郎基金”,擔任中金國創(chuàng)總裁、哲琿金融(合拍貸)及郎財行(智交易)首席執(zhí)行官。這位80后青年才俊是著名經(jīng)濟學家郎咸平的長子,但卻從未依靠父親為自己造勢、鋪路,甚至連他低調、內(nèi)斂、隨和的性情也與父親形成反差。
郎世瑋捧上新作時,我們看到他另一重身份——虔誠的佛教徒和修行者。在他看來,困惑、尋找和反思是一直以來的人生常態(tài),而佛學總能為他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幫助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尋回心底深處最初的美好。他以一種溫潤如玉,但又隨機應變的為人處事風格彰顯著不一樣的“郎”性本色。
并非口含珠玉
在成長為現(xiàn)在世人眼中的“高富帥”之前,郎世瑋似乎更認可自己曾“草根”的一面。這位有著海歸背景和明星父親的年輕人,并非一出生就口含珠玉,甚至從未受過父親的提攜恩澤?!拔腋静皇撬^的‘富二代,我的成長經(jīng)歷非但不是一帆風順,甚至還一路坎坷。幼時家庭的破碎和動蕩,導致我沒有經(jīng)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童年?!?/p>
1981年的夏天,郎世瑋在中國臺灣的一處眷村出生,長到三歲時由于父親在學業(yè)上的變動,他跟隨父母去了美國。在他初一那年,父母離異,父親郎咸平去了中國香港就職,母親帶著郎世瑋和弟弟留在美國。失去生活支柱的母親為了養(yǎng)育他們過得十分艱辛。她當過保潔,還做過唐人街的縫紉黑工,吃過不少苦頭,這些畫面郎世瑋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仍舊會潸然淚下。
他那時頑劣不化,高二時因為打架滋事被學校開除,后來只有進入一所軍校完成自己高中的學業(yè),但最后,他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隨后,他考上了不少好大學,但現(xiàn)實的家境卻不得不讓他僅僅選擇一所能為自己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大學,而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醫(yī)生診斷出患有輕度憂郁癥。
正是那時起,成長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不幸時刻糾結和困擾著他。這種困惑和內(nèi)心狀態(tài)的極度不安,促使自己開始慢慢接受信仰的存在?!拔耶敃r想問自己為什么會過得如此這般?為什么會運氣不好?為什么別人比我有錢?在當我開始接觸佛學時,我盼望能找到想要的答案,解脫自己。”
后來,在一次極偶然的機會下,郎世瑋結識了“活佛”格榮尼瑪,后者日后成為他所皈依的上師。在上師的開示和引導下,他開始慢慢地接觸真正的佛學思想和教義,仔細閱讀和研究佛學經(jīng)典論著。在這個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佛學中的智慧,體會到作為一名修行者的意義:“世間俗人皆以快樂開幕,以痛苦告終;唯修行人以痛苦開始,以快樂謝幕?!本痛?,他展開了自己的“人生修煉”。
聰明人做聰明事
如同他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金融圈揮斥方遒一般,郎世瑋的聰明體現(xiàn)在,他總是能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學習、適應能力,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同之前他回國工作,從諸事不順到漸漸適應,再到勇敢創(chuàng)業(yè)和積累財富。在工作中,他能看到自己需要做哪些事,如何做以及怎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氐阶约旱娜松?,他也能為自己心靈的困惑找到“良藥”。對他來說,這劑良藥就是佛學。透過佛學,郎世瑋把握到了初心,看到了當初那個快樂的自己。
郎世瑋表示,許多人信佛帶著功利性,有點像許愿一樣,把一個期望寄托在神靈的身上,這和修佛學佛是不一樣的。在他看來,修行是為了獲得佛教中的智慧。佛學最重要的兩點,一是為自己人生中的諸多疑惑和糾結找到解決的答案和出口,二是控制自己貪欲的內(nèi)心?!罢缥覀兛偸遣荒軌蛴糜邢薜奈镔|去滿足無限的欲望。有時我們一帆風順,上升到人生的巔峰,會變得更貪婪,這時我們要能夠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讓自己永遠處于平靜的狀態(tài)?!?/p>
在學佛的途中,聰慧的郎世瑋慢慢將佛學大義中的經(jīng)典論述內(nèi)化為自己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經(jīng)驗,他也想把這種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經(jīng)驗分享給年輕人們?!爱斎狈ψ銐蛑腔圻^濾各種蕪雜信息的時候,我們這些閱歷尚淺的年輕人便容易浮躁。尤其近些年來,功利主義大行其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能輕易地看到別人身上的光環(huán),受到別人陰影的籠罩,修心、擺正思維都成了當下問題?!?/p>
因此,在他的書中我們會看到他以自己的故事舉例,以自己的學佛之悟告誡年輕人:人應該守住當下,靜享安樂。佛學中的“放下”不是讓人放棄,“隨緣”也不是真的讓人隨意,而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不因物質財富的增減而失衡。物質上的富足掩蓋不了精神上的匱乏,反而會加重內(nèi)心的抑郁和煩躁等負面情緒。
“可以寫別的,但我沒有”
早在高中時期郎世瑋就夢想著出一本書。當時他念軍校,除了軍訓和讀書,基本沒有別的事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寫小說成了郎世瑋少年時的一種精神寄托?!皟?nèi)容不用說,肯定是愛情小說居多。多年過去,做夢都沒想到,我的第一本書竟然與心靈修行相關。”在采訪過程中,郎世瑋并不避談寫作這本書的艱辛。第一因為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書寫莫測高深的佛教思想,且還需要把它們寫得貼近年輕人,接地氣,這是一個大的挑戰(zhàn);第二,用中文寫作對自己來說屬于第二語言寫作,這樣也會讓行文變得不那么通暢,磕磕絆絆起來。
郎世瑋向記者坦言,這本書他寫了一年半的時間,但其中有大半年時間毫無進展,甚至在動筆前,就遭遇了種種尷尬與不自信。其中有來自不理解自己的人的譏諷,也有來自內(nèi)心對自我的否定。然而最終不服輸?shù)男拍钜约吧磉呌H朋好友、上師的鼓勵,促使他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修心之作。
“我完全可以寫我的父親或者我的家庭史,這樣更有看點也會更暢銷。我也可以以我多年在金融行業(yè)
工作的經(jīng)驗,以及對經(jīng)濟學的了解,寫一些更務實的書,但我都沒有。我是想讓讀者,尤其是年輕人知道,佛學不是迷信,也不是唯我獨尊的教義,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p>
在書出版之后,他收到了來自親朋好友以及陌生人的肯定,他們認可他的觀點,并也能從他的經(jīng)歷中找到共鳴,這讓郎世瑋感到十分欣慰。而此次出版書籍,他早已將稿酬如數(shù)捐助給貧困地區(qū),這不僅是一個開始,更是一塊厚重于心的奠基石。在未來,他會發(fā)起自己的慈善基金,幫助更多人。
郎世瑋表示自己馬上要和出版社商談下一部書的合作。據(jù)他透露,新的作品會嘗試把“錢”作為主題,通過自己對歷史、金融、佛學的研究,結合自己真實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驗,給讀者闡釋不一樣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把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體驗和正能量傳遞給大眾。在郎世瑋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他打拼多年,白手起家,歷盡千帆,領悟的不僅是奉獻,更多地是踏實的活著,珍惜當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