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舒
兼顧科學性和審美性的世界文學史——評高爾基文學研究所編《世界文學史》第五卷(上)
楊文舒
內(nèi)容提要:高爾基文學研究所歷時三十余年編纂的《世界文學史》,體例完整,內(nèi)容豐富,涵蓋了世界各民族文學的共性與個性以及各民族文學的互相交流與影響。本文以第五卷上冊為例,探討這部書編纂的必要性,以及敘述體例的科學性和敘述內(nèi)容的審美性,并發(fā)掘其在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大意義。
《世界文學史》 科學性 審美性
“世界文學”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概念,歌德早在18世紀就認識到文學在人類中的普遍共性,并預示“世界文學”的時代就要來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一文中也提到,在世界范圍內(nèi)資本交流愈加頻繁的境況下,屬于各民族的“世界文學”有待形成。總之,世界文學是各國、各民族、各區(qū)域文化之間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世界文學景觀越來越紛繁復雜,想要將世界文學納歸成冊,是一項很大的工程。首先要堅持尊重各民族文學多元性的立場,還要兼顧“史”的科學性和“文學”的審美性,正如王忠祥先生所說:“無論中國文學史編寫抑或外國文學史編寫,均不能離棄‘人學’靈魂和‘審美’原則?!备郀柣膶W研究所編纂的《世界文學史》正是在尊重各民族文學史實的基礎上,兼顧了科學性和審美性的鴻篇巨制。接下來,筆者將以《世界文學史》第五卷上冊為例,分析其編纂所依據(jù)的文學史觀、敘述體例、敘述話語是否具有科學性,探究其敘述內(nèi)容的審美性和文學的復雜性,進而探索其科學性和審美性的統(tǒng)一對世界文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一
高爾基文學研究所編纂的《世界文學史》,是蘇聯(lián)文學史觀關照下的代表作。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思想基礎上的一元論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其文學史觀的指導思想,它假設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是線性的,因此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使得如此嚴明的文學史的編寫成為可能。早在1980年第2期《俄羅斯文藝》的“蘇聯(lián)文學動態(tài)”板塊中就有相關介紹,這部書的負責人佩維爾院士表示最緊迫的問題在于:“完成這部《世界文學史》的迫切問題是必須不斷地用最新的科學成就來衡量出版計劃,必須保證這部著作方法論的一致和所援引的全部科學資料的嚴密性和統(tǒng)一性?!笨梢姡茖W性和客觀性是這部書編纂的指導精神。唯物主義文學史觀主要體現(xiàn)在敘述體例、編排方式和書寫方法上。
《世界文學史》可謂“體大而慮周”,具有科學嚴謹?shù)臄⑹鲶w例。共八卷十六冊,蘇聯(lián)時期出版的著作,每卷都由本卷總序、本編序言和正文(各國或區(qū)域文學史)、附錄、參考書目、人名索引等組成。第五卷上冊包括兩編內(nèi)容:第一編:西歐文學,第二編:中歐和東南歐的文學。其特點為:①涉及范圍非常廣泛,不管是時間跨度還是地理空間的跨度。②思維縝密,邏輯嚴整。不僅體現(xiàn)在章節(jié)的安排上,更表現(xiàn)對編寫內(nèi)容的內(nèi)在規(guī)律的把握。③在沒有其他世界文學史作為參考的情況下,自成體系,形成世界文學史的系統(tǒng)。因此,用清代章學誠評《文心雕龍》的這句“體大而慮周”來評價這部書,一點都不為過。
(一)時間之經(jīng)
這部書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時間為主要線索,不同于國內(nèi)外國文學史普遍通行以內(nèi)容為主線的特點,更加注重文學與社會、歷史、哲學等的影響事實和交往事實,避免了主觀臆斷性。第五卷上冊書寫的是18世紀的西歐文學與中歐和東南歐的文學之變,還原了真實的文學場景,從啟蒙運動入手,處處可見中世紀與啟蒙運動相互交錯的痕跡。這樣的安排,不僅承17世紀以前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之上,還啟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與批判現(xiàn)實主義之下。以18世紀的“感傷主義文學”這一文學流派為例證:感傷主義文學與巴洛克主義的關系以及對18世紀早期樂觀的理性主義的反思與批判,并進一步延伸出浪漫主義的痕跡這一線索證實了這一冊書編寫的時間線索性和嚴密的系統(tǒng)性。就具體的詩歌影響而言,彭斯的創(chuàng)作是18世紀英國詩歌的驕傲,彭斯是蘇格蘭的農(nóng)民,他愛好自由,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同代人,也是法國大革命的同代人,他的詩將民間口頭文學以及世紀末革命民主主義的啟蒙運動思想游記融合為一體?!八脑姺砰_了喉嚨大聲表達除了詩人的社會和政治傾向。彭斯的詩歌如同一股強勁的起積極作用的力量進入世界文學之中。歌德與拜倫同樣犀利地感覺到彭斯作為一個詩人,其偉大的源泉在于他的民族性……如果沒有彭斯,濟慈、拜倫、雪萊都是不可想象的?!眱?nèi)容上,以時間為線索呈現(xiàn)了18世紀英國詩歌中彭斯的詩歌與德國詩歌以及后來的英國19世紀詩歌的密切聯(lián)系。形式上,采用共時比較與歷時的承繼相結(jié)合的手法,使得民族文學進入世界文學之林,也是此書的可貴之處。
(二)地理之緯
從地理的角度來書寫文學歷史,其實并不陌生,我國的許多外國文學史教材大都采用了此類方法。然而,這部書難能可貴之處在于:①從范圍上來講,涉及的國家、區(qū)域更為廣闊,更加的豐富多樣,還我們一個真實的“世界各地的文學史”,以匡正我們對世界文學史偏狹的認識。從國家到區(qū)域再到世界是認識逐漸豐富的過程。例如,寫到西歐文學的啟蒙運動,不僅包括英、法、德、意等國家的啟蒙運動,還涉及了啟蒙運動這一思想潮流在北歐諸國和荷蘭、瑞士等國家的影響和成果。本冊整個章節(jié)編排體現(xiàn)了其全面化的思想:第一編“西歐文學”,包括了“英國文學”、“愛爾蘭文學”、“法國文學”、“意大利文學”、“德國文學”、“瑞士文學”、“斯堪的納維亞諸國和芬蘭文學”、“荷蘭文學”、“西班牙文學”、“葡萄牙文學”;第二編“中歐和東南歐的文學”,主要包括“波蘭文學”、“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文學”、“匈牙利文學”、“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內(nèi)亞文學”、“保加利亞文學”、“塞爾維亞文學”、“克羅地亞文學”、“斯洛文尼亞文學”、“希臘文學”、“阿爾巴尼亞文學”。第五卷上冊中所涉及的兩編文學史,主要發(fā)生在歐洲大陸,也是啟蒙運動最為顯著的發(fā)生地。全面地呈現(xiàn)了西歐文學和中歐、東南歐各個國家和區(qū)域的文學事實。②不僅僅局限于國別來寫文學史,而是在書寫中有共時比較和歷時聯(lián)系,使世界各地文學聯(lián)系更為緊密,更為系統(tǒng)化,有助于我們形成真正的世界文學史觀。比如18世紀歐洲對東方文學的關注。這部分的文學史編纂,立足于18世紀的歐洲,放眼歐洲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學(對近東、遠東和中東文學等),對東方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東方譯作在西方的流傳(主要是在歐洲大陸的流傳),并引起了競相模仿創(chuàng)作熱潮。例如,對阿拉伯民間著作《一千零一夜》,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還有中國的才子佳人小說等的翻譯和傳播,主要譯者有英國的瓊斯,德國的福爾斯特,俄國的卡拉姆津等。也有著名的個例,啟蒙時代的學者們都有比較熱衷于神秘東方的文化。俄國學者格拉西姆·列別杰夫熱衷于古代印度文化,孟德斯鳩、伏爾泰、哥爾德斯密斯、維蘭德等關注東方題材、東方情節(jié)、形象(虛擬的東方),他們嘗試根據(jù)人類共同性的思想,從理論上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啟蒙主義者們從自己的觀念出發(fā),認為理性是萬能的,人的天性是同一的,因此也打破了世界的隔閡,從共同理性的角度來認識世界。就如赫爾德在《民歌中各族人民的聲音》中所寫道:“這將是怎樣一部著作啊,一部關于人種,有關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有關所有國家、時代、民族,有關各種力量、各種混合、各種形象的著作?。 ?/p>
在以上兩個層面,編者不僅關注孤立的國別文學發(fā)生地,而且更加注重在國別文學基礎上,關注文學作品以及文學理念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流轉(zhuǎn)。文學史的編寫超越了地理的界限,采用比較的手法對東西方文學研究,給這本書一個世界眼光,促進了比較文學的發(fā)展,也為世界文學史的研究添加了一劑有力的催化劑。
(三)史論結(jié)合的編寫方法,以及比較手法的運用
在內(nèi)容編寫上,“堅持體系分析的原則要求極其充分地、全面地掌握歷史和當代的資料,這不僅要求各種不同文學專業(yè)的文藝學家的合作而且還包括歷史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學家的協(xié)作”。既有文學史實的呈現(xiàn),又有對文學史實的判斷和批評。體系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更為深刻系統(tǒng)地來把握駁雜的世界文學史實,厘清復雜的文學思潮、流派、團體、作家、作品等之間的關系。雖然,本冊所書的18世紀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學交流事實尚且不多,然而,其以比較為方法,且利用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快速傳播的成熟載體——報刊雜志,再加上在世界范圍內(nèi)(主要是歐洲范圍內(nèi))的翻譯事業(yè)的勃興,對文學的內(nèi)在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學逐漸開始加快交流的發(fā)現(xiàn),使得世界文學史在18世紀文學史實之上的書寫成為可能,把縱橫交錯的世界文學連接成一個整體。
基于以上特點,高爾基文學研究所的《世界文學史》這部書秉承了科學的編排理念和編寫體例,因此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和很好的實用性,為世界文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這冊書編寫上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唯物主義文學史觀基礎上敘述體例和敘述話語的科學性。
二
文學史的審美性是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建筑、科技等其他史學來講的,文學史的獨特之處也在于其研究對象、探尋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原則都離不開“美”。高爾基文學研究所編纂的《世界文學史》第五卷上冊在敘述內(nèi)容上的審美關照性是在科學性指導下的審美性。
秉承著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以美學原則為內(nèi)線的西歐、中歐、東南歐文學史,呈現(xiàn)出文學規(guī)律的復雜性。以德國文學為例,在18世紀啟蒙運動勃興之前,政治上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經(jīng)濟落后,沒有統(tǒng)一的文化中心,甚至主要運用的語言還是拉丁語??墒?,18世紀的德國開啟了民族文學的獨立和世界文學的探索兩個過程,并且出現(xiàn)了席勒、歌德這樣的大文學家和理論家,康德以及黑格爾等經(jīng)典哲學家。因此,具體的文學審美關照,深化了社會歷史觀對文學史的認識。
從本卷的序言部分可以看出,總體上,關注的是歐洲和近東、遠東和中東的文學關系,其中對東方的文學關注力越來越強。因此,世界文學史的審美性,首要表現(xiàn)在其在科學的文學史觀的關照下,所擁有的開闊的審美態(tài)度。其次,就時間和地域空間兩重維度下,文學史中所包含的豐富研究對象也具有明顯的審美性。最后,我們探討一下在文學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所凸顯的內(nèi)在審美原則。
(一)開闊的審美態(tài)度:兼顧不同民族文學的個別性
內(nèi)容布局詳略得當,在避免單線性的“文化進化論”方面做出了努力。例如,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的重鎮(zhèn)在西歐大陸,第二編的中歐和東南歐文學的文學成就和文學家并不豐富,因此在比重上只占了約五分之一,但是在敘述話語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特殊的,但完全夠格的文學發(fā)展樣式或類型,它盡管面臨各種困難、停滯、但卻預示著新的成長和高漲……在東西歐的交匯處,在那時就已經(jīng)形成了對不久的將來十分重要的品質(zhì)和特點,到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由于一些品質(zhì)和特點的展開,帶給這些國家和它們的文學極高的名望并得到全歐洲的承認?!鞭饤壛藛尉€性的文化進化論而采用了多元進化的思考方式。以更為開闊的學術視野評價各民族的文學。不論是歐洲中心主義還是東方中心主義的世界文學史都有害于科學性。因此,開闊的審美態(tài)度是對科學性的堅持,也是對世界文學史審美的深化認識。
(二)研究對象的審美性:文學流派、思潮、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這一時期的文學崇尚至高無上的自然、理性,散文作品較為發(fā)達,多為“醒世勸善”的教誨文學。文學形式多種多樣——小冊子、政論文、游記、札記、日記、信件等,展現(xiàn)了求“真”的形式美。魯濱遜、格列佛、浮士德等藝術形象在世界文學藝術長廊中的藝術美內(nèi)涵豐富,經(jīng)久不衰,深入人心。具體例子也包括了巴洛克式文學的余溫、感傷主義文學等多種多樣的審美對象都有所呈現(xiàn)。18世紀是理性高度發(fā)達的時期,信奉的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唯理主義,因此詩歌這一文類并不發(fā)達,相反追求“真”的傳記文學、游記文學和書信體文學等卻勃興一場。
(三)啟蒙運動內(nèi)在美學原則的探索
在對18世紀啟蒙文學探索之時,一直貫串著美學內(nèi)線原則,在不同的階段美學原則不斷變化。以英國文學為例,啟蒙主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純理性主義階段—混雜階段—反動啟蒙運動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代表性文學作品,早期的蒲柏的《田園詩集》,對自然、理性的探索;混雜時期的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力求在全部的“社會中確立仁愛、理性和公正的原則”。雖然這種原則后來證實是不可行的,但是,他塑造的“魯濱遜”這一藝術形象在理性之上的樂觀主義精神,一直激勵著人們。反啟蒙運動階段,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啟蒙。感傷主義作家排斥一種規(guī)范的美學原則。標新立異不受規(guī)則約束。例如,以湯姆遜、格雷等為代表的墓園派詩歌中肉體易朽、死亡不可逃避之類的共同調(diào)子足以證明,到18世紀中期,早期啟蒙主義者純理性的樂觀主義已經(jīng)不能夠使新一代人感到滿足,而重新予以審視了。美學原則的變化路線并不是都像英國這般齊整,例如其他的國家以匈牙利文學為例,巴洛克文學和啟蒙運動共時進行,采用回憶錄的形式,藝術上追求風流典雅風格,崇尚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大量翻譯法國古典主義者布瓦洛、費訥隆、伏爾泰的作品。因此,出現(xiàn)了古典主義和感傷主義并存的現(xiàn)狀。啟蒙運動——這一歐洲范圍內(nèi)文學史上的大事——在不同國家的發(fā)展階段不盡相同,然而或早或晚,或深或淺,都遵循了啟蒙運動追尋理性這一主要原則。
三
我們所言的世界文學不只是世界各國文學的總和,或者是一個從多種多樣的各民族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完全超國家或者超民族的文學現(xiàn)象。它是一個不斷豐富變化的過程。
這部書在中國的出版具有重大意義,不僅為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者們提供了豐富且可靠的參考資料,而且對中國的世界文學史類教材的編纂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世界文學研究提供了沖擊力,特別是中文版的出版,對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領域具有填補空白和刺激研究動力的重要意義。收集了世界各地全面的文學資料。包括影印版的權(quán)威性圖文資料,作為插圖見于書頁,并標明了資料來源,便于研究者對材料查閱和利用,具有很強的適用性。由于該書以時間為主要線索,遵循文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對于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jié)不足(有別于國內(nèi)的外國文學史教材),且涉及民族文學范圍極為廣泛,因此,初級文學學習者閱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當然,此書還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①語詞角度:難掩時代痕跡的詞語運用,例如資本主義社會、資產(chǎn)階級、遠東、近東、中東等詞匯的運用等,這也是成書的時代痕跡,難以避免?!棒敒I遜”和“魯賓遜”在一本書中的混用(也許是校對問題)。②中文譯本問題:這本書原版為俄文,因此在中譯本中不可避免存在受眾群體的變化問題。因此,在讀者閱讀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語言習慣差異帶來理解偏差,產(chǎn)生誤讀現(xiàn)象。且本部書與蘇聯(lián)民族文學史同時進行編纂,因此,在每一民族文學的行文中和最后一節(jié),經(jīng)常涉及其民族文學在俄羅斯的翻譯介紹和傳播以及對普希金等文學家的影響,卻對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少有涉及。例如,介紹到18世紀德國文學之時,確存在中國古典文學和古典園藝對德國的影響事實,在書中德國文學和中國文學部分均未提及。因此,以中國或者東方為視角的世界文學史有待編寫。這部書中文版的出版對我們編寫18世紀的世界文學提供了借鑒,也是一個刺激點,如王忠祥先生所言:“今日世界文壇,需要真善美三合一的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它必然通過世界文學的比較性和比較文學的世界性的講述,充分表達‘中國心’、‘文學情’和‘世界愛’。”無疑這樣有利于真正的世界文學的到來和比較文學的發(fā)展。
引用作品【W(wǎng)orks Cited】
[1]"world literature":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 literature.
[2]王忠祥:《構(gòu)建多維視野下的新世紀外國文學史——關于編寫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的幾點理論思考》,載《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2頁。
[3]馬志浩:《蘇聯(lián)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將出版兩部多卷本文學史》,載《俄羅斯文藝》1980年第2期,第154頁。
[4][5][8][10]高爾基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史》,童煒鋼、婁自良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2—4、465、22頁。
[6]劉魁立,吳元邁主編:《世界文學史·目錄》,童煒鋼、婁自良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頁。
[7] Yuri B, Vipper. "National Literary History in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16, No.3, On Writing Histories of Literature. Hopkins: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pring, 1985,pp.545-558.
[9][日]平野健一郎:《國際文化論》,周兆良、張啟雄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頁。
Gorky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lasted thirty years compilatio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which have completed style and rich content. It covers the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all ethnic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exchange of them. Based on Volume V Part 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 for codifi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of narrative style, the aesthetic of the contents. To fou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Scientific Aesthetic
Yang Wenshu is from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Euro-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楊文舒,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研究歐美文學與比較文學。
Title: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from Scientific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s: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Volume V Part I by Gorky 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