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
添補當代文學史新的空白
——序《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
■張炯
江冰教授及其團隊所完成的《新媒體時代與80后文學——80后文學與網絡的互動關系研究》一書,展現(xiàn)了我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前沿課題。這個課題于2008年被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歷時五年完成,足見研究的艱難和研究者的扎實與認真。
我與江冰同志相識已二十多年。他早年任教于南昌大學,并擔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他主編過文學評論雜志《創(chuàng)作評譚》,后來又到南方編過報紙,之后又回到高?!,F(xiàn)任廣東財經大學文學院院長并主持該?!?0后文學與新媒體文化研究中心”。廣泛的工作閱歷和開闊的生活視野,加上學術上的敏銳和鍥而不舍的追求,為他領導自己的團隊完成這部著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我國當代文學如今已成為龐大而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在當代作家中,“80后”作家(實際還涵蓋“90后”)是最新的一代,也是十分活躍的一代。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的新時代,共和國歷史的艱難、曲折的開拓期已經過去,他們面對的是市場經濟和經濟的欣欣向榮,還有中西文化碰撞后的多元走向,他們還伴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而成長。正如本書所指出,“網絡是他們名副其實的‘第二生存空間’”。這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他們的新的文化向度、新的價值觀念、新的文學追求。他們借助互聯(lián)網取得廣泛的生活信息和廣闊的文化空間,并以互聯(lián)網為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新媒體,將自己的青春記憶轉化為新鮮的文學題材,實現(xiàn)了文學語言與文學風格的創(chuàng)新,不僅贏得廣大的青春讀者群,也贏得市場的經濟效益。
毫無疑問,中國文壇的“80后”屬于嶄新的文學現(xiàn)象,也是我國文學研究和批評的有待深入開墾的處女地。江冰教授和他的團隊以多種視角切入研究,如他在全書《導言》中所說,“在新媒體、新人類、新文學的理論框架中,在充分考慮多向互動關系的因素中,從媒體學、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文藝學等多種理論視角,考察80后文學,并在聚集之后,闡述具體文學形態(tài)包含的多方意義以及延伸性的理論啟示,并致力使本書成為第一部‘80后’文學史”。我非常贊賞全書著者的努力。全書以十九章的篇幅,分別對“80后”文學的歷史軌跡、時代背景、青春記憶、代際權利與社會權力、文化氣質與文化意義、傳播學闡釋、后現(xiàn)代風格、市場化趨向、亞文化特征、文體特征、類型化寫作、網絡互動的關系和其中的“偶像消費”和“話語制造”,以及“80后”寫作的文學史意義等方方面面,都引證豐富的材料,做了相當深入的探討和論述。對于我來說,這部著作確實不僅使我增添了許多新的知識,接觸到許多新的觀點,而且使我對“80后”文學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書中所稱“80后”文學“終結了意識形態(tài)寫作”,照我的理解,確切地說,恐怕是終結了“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而開始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因為,不管怎么說,文學總體現(xiàn)為某種意識形態(tài)。
總之,這是一本下過大功夫的學術著作,它確實相當程度上添補了當代文學史上的新的空白。我愿意向讀者推薦這本書,我相信,對于需要了解當代我國文學發(fā)展狀況的讀者,這本書一定會給他帶來有益的啟示,即使他不一定會完全贊同著者對“80后”文學的認識和評價。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