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加
湖面如鏡山如螺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
望 洞 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zhuǎn)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本詩是劉禹錫這次貶逐南荒去來洞庭行腳的生動紀錄。
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將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再現(xiàn)了洞庭美景。
首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清爽秋夜,洞庭湖水澄徹空明。與皎皎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水天一色,玉宇無塵,儼如瓊田玉鑒,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
次句“潭面無風鏡未磨”: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
“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沒有“兩相和”可言了。
三、四兩句“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這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diào)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
“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不僅設譬精警,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xiàn)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幽靜山水催心潮
——王籍《入若耶溪》賞析
入若耶溪
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王籍,字文海,系瑯琊臨沂王祥、王導家族的傳人,生平跨南朝齊梁兩代。該詩約寫于525年,此時王籍任湘東王會稽太守蕭繹(即后來的梁元帝)的咨議參軍,故得游會稽(今浙江紹興)名勝——若耶溪。他一生很不得志,大都是做王公權(quán)貴的幕僚賓客,晚年嗜酒成性,在抑郁寡歡中走完人生旅途。
若耶溪位于紹興縣東南部,其源頭在若耶山會稽湖。千百年來,若耶溪曾吸引過無數(shù)詩人泛舟攬勝。近年來,會稽湖度假區(qū)和水上游樂區(qū)已建成開放,并有了較高的知名度。今日若耶溪,湖山錦繡,野趣橫生。游人來此休閑度假,大可一洗塵埃,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無限樂趣。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痹娙顺俗挠未?,向著澄碧的若耶溪進發(fā),頭頂上蔚藍的天空倒映在平鏡似的溪水中,景色幽靜深遠。
接下來映入眼簾的是“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飄懸在山頂上的云朵變幻著瑰麗的霞光,太陽在溪中的影子追趕著水流的腳步,若耶溪顯得非常幽靜。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闭谶@時,溪邊林中傳來一陣蟬蟲無拘無束的嘶叫,遠山中也響起幾聲逍遙自在的鳥鳴,顯得這山這林更加地幽靜。
這聽覺之靜在上聯(lián)視覺之靜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動中取靜,以動襯靜,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一個畫面連著一個畫面,動態(tài)的絕佳描寫把若耶溪的幽靜推向了極致。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靜到了極點的若耶溪并沒有讓作者的心情隨之平靜舒緩,反而使他一下子動了歸念,悲愁的心緒瞬間彌漫開來,快樂的山水之游,轉(zhuǎn)眼間成了悲憤之旅、哀痛之旅。一個“悲”字把詩人徘徊于歸隱與入俗之間的無可奈何之情表露無余。
極幽靜的自然風光與極不平靜的內(nèi)心世界在此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作品產(chǎn)生出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靜極生動,樂極生悲的哲理在短短的二十字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
令人陶醉神往的若耶溪,本應成為在滾滾紅塵中拼爭的人們放飛心靈、寄情山水的理想去處,可詩人面對眼前的優(yōu)美景色卻難以平靜,難以融入其中。溪愈幽靜,人的歸念和悲愁反而愈強烈。詩人有“文外獨絕”的才干,應該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沉醉山水只能消磨雄心壯志,把寶貴的年華付諸東流。但詩人在人世間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嗎?可以說是難于上青天。士族門閥制度等級森嚴,文人朝為座上賓、夕為階下囚,命運捉摸不定。堪稱人中豪杰的曹植、嵇康、鮑照等,都是空懷壯志飲恨亡,詩人怎能不動歸念、悲倦游呢?這正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于無聲處聽驚雷,稱得上是傳神之筆。
杳杳離夢寄深情
——薛濤《送友人》賞析
送 友 人
薛 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guān)塞長。
薛濤,字洪度,長安人,唐朝著名女詩人。她自幼時就隨父遷到蜀地,在巴山蜀水的靈秀浸染中長大,多才多藝,能詩工絕句,在與文人名流往來酬唱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歌,名躁一時,人稱“萬里橋邊女校書”。她的詩情感真摯,意境優(yōu)美,往往能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來細膩地表情達意,使詩歌呈現(xiàn)出別樣的美態(tài)。
《送友人》是一首向來為人傳誦的送別詩,詩人通過對秋夜景物的描寫,營造了凄涼的氛圍來渲染離情,表達了對友人的悠遠纏綿、依依難舍的情誼。初讀此詩,只覺清空一氣;細細品味,則又覺其含蓄蘊藉,婉轉(zhuǎn)曲折。
前兩句“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睂戨x別夜景?!八畤敝杆l(xiāng),這里指成都?!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可知是秋季。詩人登山臨水,但見水國的夜晚,蒹葭白茫茫的一片,籠罩在凄寒的月色中,仿佛蒙上了一層白霜,寒冷的月色與深青的山色融為一色,蒼蒼茫茫,令人凜然生寒?!岸嗲樽怨艂x別”,離別友人本已讓詩人體味到“離愁最苦”的悲傷,而此時又恰是在這種月冷霜寒的秋夜,這更給詩人增添了幾分憂傷?!耙磺芯罢Z皆情語”,這凄涼清冷的夜景折散出的陣陣寒意,不也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與友人離別的凄寒感受嗎?
此句暗用《詩經(jīng)·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意,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念情緒。這種引用手法,使詩句內(nèi)涵大為深厚。
后兩句“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guān)塞長”直接抒情,表現(xiàn)出相思情意的執(zhí)著。誰說今夕一別就難以相見呢,我的夢將追隨你杳然而去,能夠跨過迢迢關(guān)障,追隨你一同到達遠方?!罢l言”二字,一反自古以來對于離別苦痛的深沉表達,似乎意味著“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種慰勉的語調(diào)。這與前兩句隱含的離別傷感之情構(gòu)成曲折。
其實,此地一為別,將人各一方,難以相見,“千里佳期一夕休”。再見自然不易,除非相遇夢中??墒牵疤扉L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李白《長相思》),長長的關(guān)塞使夢魂也難以飛越;恐怕夢也不易求得。詩人希望在離夢中跟隨友人而去的愿望,源于詩人對友人不盡的情誼和任何時空距離都無法阻隔的思念。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思念之苦推向高潮。
看全詩的詩情發(fā)展,先寫思而不見其懷念,再寫自慰自勉之達觀,層層推進,處處曲折,委曲、含蓄,在平實樸素的言語中將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完全徹底地表露出來,實不失為一篇贈人佳作。
托物詠懷,自抒幽情
——李清照《鷓鴣天》賞析
鷓 鴣 天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人。早期生活優(yōu)裕,晚年遭兵火戰(zhàn)亂,夫死國滅,境遇孤苦。南渡前的詞作多寫兒女相思離別,南渡后主要表現(xiàn)國破家亡后的凄慘心境。詞作善用白描手法,刻畫細膩,語言清麗,感情色彩濃烈。
這首詠桂詞《鷓鴣天》托物詠懷,表面上為桂花鳴不平,實是抒發(fā)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的上片描繪桂花的色彩與馨香。桂有金桂、銀桂、丹桂三種,常生于深山之中,以秋天開花者居多,香味濃郁。作為觀賞類花卉,色彩艷麗是重要前提。詞作開篇二句正面描繪桂花的色彩與馨香?!鞍怠薄暗薄拜p”分別表現(xiàn)桂花暗黃、淡黃、輕黃的多樣色澤,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艷麗嬌媚的色彩取悅于人?!绑w性柔”,言桂花雖則色澤暗淡,卻有著柔情溫雅的體性。接著盛贊桂花之“香”。敏感的詞人體悟到了桂樹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芳香播灑人間的特點。由此轉(zhuǎn)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淺碧、深紅堪稱美妙奪目的色彩,令人賞心怡情的了。但對桂樹來說,這些美妙的色彩是無須添加的。因桂之溫雅體性、濃郁馨香,足可令其成為第一流的名花,花色暗淡一點又何妨呢?這里表現(xiàn)出李清照敏銳而獨特的審美,她看重桂花內(nèi)在的馨香,而將外在的色澤放在其次。“何須”二字表明她特別推崇色淡跡遠而香濃的桂花。
詞的下片側(cè)面表現(xiàn)桂花的色澤與馨香。先以梅、菊反襯:“梅定妒,菊應羞?!痹跉v代詩客騷人眼里,姿容秀麗、儀態(tài)萬千的梅花是傲雪怒放的報春使者,是眾人爭相詠贊的對象。象征隱逸者的菊花獨放深秋,幽香襲人。作者一生酷愛梅花,對菊花也頗為稱許。可是,在“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梅花忍不住心生忌妒,菊花也不由得掩面含羞,自嘆弗如。于是,作者得出結(jié)論說桂花“畫欄開處冠中秋”,盛贊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無愧為花中之冠了。在對比反襯的基礎(chǔ)上,作者為桂花不受重視的遭遇鳴不平:“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薄膀}人”指楚國大夫屈原,他在《離騷》中多列奇花異卉,用以盛贊君子修身養(yǎng)性之嘉行懿德,唯獨不收桂花在其文。作者覺得屈原不收桂花入《離騷》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憤然地批評屈原,說他情思不足,才如此委屈了桂花。
全詞以贊譽桂花是“冠中秋”的“花中第一流”為主旨,緊扣桂花的色澤與馨香行文,正面描繪與側(cè)面反襯相結(jié)合,借物抒懷,既為桂花的遭遇鳴不平,又抒寫自己的一腔幽情。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