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筆者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但卻對這個時代沒有太多的記憶,而對上世紀80年代的認識是來自于一些書籍、電影。我看到張藝謀在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看到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看到了北島與顧城的詩歌,看到“四月影會”的影像宣言,也看到羅中立的繪畫《父親》撼動著中國藝術(shù)界,這些輝煌雖然我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卻被他們的舉動所感染。
當編輯部決定做這樣一個關(guān)于上世紀80年代文藝啟蒙的專題時,我的內(nèi)心還是多少有一些激動的,這樣的一個專題不再是以攝影為結(jié)論,而是將攝影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論點,去詮釋這樣的一個時代,那么它又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我們帶著疑問開始了選題的策劃與執(zhí)行。攝影師肖全自上世紀80年代拍攝的文化人物如今已成為一部經(jīng)典,它成了我們這個選題對文化啟蒙回顧的線索,我們翻閱著肖全鏡頭下的面孔,又從他的文字中讀到這些名家大腕在那個年代的經(jīng)歷,仿佛一幕幕電影在眼前閃過。當我打通法國攝影家閻雷先生的電話時.他回憶起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那個讓他迷戀的國度也已經(jīng)完全變了樣子。攝影家任曙林30多年間依然住在離他成名作《八十年代中學(xué)生》拍攝地171中學(xué)不遠的地方,這里是他永遠的回憶。
當你翻閱此專題的時候,或許你并不熟悉這10位影像工作者的面孔,他們肖像中疊加了多重曝光的效果,而這重曝的素材,也正是與他們的職業(yè)、人物屬性、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的影像,將如今他們的面孔與這些影像疊合,也正是為了凸顯時代的烙印。
在專題中,我們懷著向這個輝煌年代致敬的初衷,通過10位不同領(lǐng)域的影像工作者回顧他們眼中的上世紀80年代,雖然10個人的切片尚不足以來完全詮釋時代的方方面面,但其代表的精神卻是那個時代所獨有的,他們所經(jīng)歷的正是時代背景下獨有的,時代是土壤,讓這些中國思想文化的再次啟蒙與復(fù)興在土壤上生長,我們謹以此專題,向那個傳奇而生動、激情而執(zhí)著的時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