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傳承經典浸潤心靈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庫》項目啟動有感
張潔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延續(xù)幾千年而不曾中斷的文明之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典籍的世代相傳。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中華優(yōu)秀典籍的最大收藏機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承擔重要歷史使命,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fā)展契機。本文從“敬惜字紙”與經典傳承、政府主導與經典傳承分別回顧了大陸、臺灣兩地同源的文化現象及部分主要做法,并對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承擔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庫》編纂項目工作進行了簡要介紹。
經典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國國家圖書館
京師圖書館初創(chuàng)時,宋代以來的皇家珍藏盡歸京師圖書館。1916年,京師圖書館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接受出版物繳送的職能,備群書、供眾覽,是圖書館的辦館宗旨,不遺余力地搜采精神和“敬惜字紙”的情懷使國圖及時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獻典籍資料。搜集、整理、揭示文獻是三個需要拾級而上的臺階,國圖陸續(xù)開展了諸如修復《趙城金藏》工程、啟動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等,開展搜集搶救、整理揭示等工作?,F在,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xù)開展具有新內涵的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一個“新”字,說明了其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種良好美德,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理念之一,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字紙,代表的是文化。敬惜字紙,也就是要求敬重和愛護文化。什么是文化?古漢語中“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化”的本義為改易、造化?!吨芤住贰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盵1]認為君子應研究兩門學問,一是天文,知時令變化,不違農時;二是人文,用文明教化、感化人們,使社會和諧[2]。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即“所謂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種種能力習性在內的一種復合整體。”
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有語言文字和口傳文化等。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一斑以窺全豹,從“敬惜字紙”現象中就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對文化的樸素自覺的傳承。
“敬惜字紙”源于先民對“字”的敬重,敬惜字紙主要是指寫上文字的紙,便不能任意丟棄踐踏,即使是廢紙也必須集中起來,送到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焚毀,讓那些文字“遇化成神”,飛回到天上[3]。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敬惜字紙的風俗較為普遍,敬字亭隨處可見。只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建筑略異、名稱不一、建造位置不同而已?;蚍Q圣跡亭,或稱敬文亭,或稱惜字亭,或稱字紙亭、敬字所、字庫等等。官府衙門、書院、文廟等處都有惜字亭的設置,即使是一般村落、一般廟宇、民宅有時也有,成都惜字宮街和字庫街就是因此得名。
臺灣傳承古風的敬字亭現存很多座,如臺北市東吳大學校本部的惜字爐、臺灣部分客家村落的惜字亭等,其中桃園龍?zhí)妒ホE亭是現存的此類建筑中較具規(guī)模而保存較為完善的,屬于世界級的文字崇祀古跡。臺灣客家人至今仍保有濃厚的“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舊習,他們稱“字紙爐”為“圣跡亭”,在六堆客家村中,惜字亭的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地區(qū),這與客家人注重教育有關[4]。
大陸地區(qū)敬字信仰源遠流長,六朝時即已形成這一習俗[5]。宋朝初年,敬惜字紙已是蔚然成風,民間甚至形成倍受人們崇敬的敬惜字紙的偶像。費孝通先生在世時經常提到“敬惜字紙”,因童年看到過祖母把每一張有字的紙都要拾起來,聚在爐子里焚燒,并教育其要“敬惜字紙”,但年長后才明白“敬惜字紙”的文化意義?!凹埳蠈懥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視。”
魯迅先生曾在《門外文談》中寫到:“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墻壁上就??匆姃熘聪ё旨垺暮t子”。汪曾祺在《收字紙的老人》中寫到:“中國人對于字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心理,認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紙是不能隨便拋擲的。褻瀆了字紙,會遭到天譴。因此,家家都有一個字紙簍。這是一個口小、寬肩的簍子,竹蔑為胎,外糊白紙,正面豎貼著一條二寸來寬的紅紙,寫著四個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紙’。字紙簍都掛在一個尊貴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薩神案的一側。隔十天半月,字紙簍快滿了,就由收字紙的收去?!?/p>
歷史上很多經典正因為扎根在民眾間“敬惜字紙”的情懷因而免遭毀滅,重見天日。如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fā)現了一冊《永樂大典》,發(fā)現時《大典》的天頭地腳已經被剪了下來。原來是孫家老太太拿它們做了鞋樣或者卷煙抽了,所幸老太太雖不識字,但從祖上沿襲了敬字惜紙的傳統(tǒng),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沒動剪子。孫洪林恰好在縣文化館上班,在一本臺歷上見到了《永樂大典》的樣子,才知道家里那本“破書”竟然是國寶。
“敬惜字紙”實質上是文字崇拜的一種發(fā)展形式。這一習俗歷經長期發(fā)展深入人心,在海峽兩岸同源而生,一脈相承,體現了兩岸人們共同的尊重文化、敬畏知識的樸素的文化傳承心態(tài)。
在我國歷史上政府必須承擔社會人心的教化職責,這是中國的重要國情[6]。中華文化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是道德教化的重要資源??v觀兩岸,政府的“有形之手”也總是在經典傳承、道德教化中默默起著主導作用,或為組織決策,或為管理協(xié)調,或為監(jiān)督,或兼而有之。
2.1 臺灣地區(qū)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臺灣地區(qū)為復興中華文化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1966年11月,孫科、王云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等人聯名寫信給臺灣“行政院”,建議發(fā)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下簡稱文復運動),并定每年的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jié)”,以“為我中華民族文化啟明復旦”。1967年7月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后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家文化總會”)發(fā)起大會,推舉蔣介石任會長,隨即文復運動在臺灣及海外正式推行開來。
文復運動自1967年發(fā)軔,在20世紀70年代初達到高潮,該運動的中心內容就是“‘中國文化’‘三民主義’‘中華民國’三位一體”論。該運動主要宗旨目標包括:以倫理道德為淑世之本,最具體的行為表征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最重要的哲學基礎是“仁”字;以民主自由為福國之則,有“全國”共同遵守的大法即“中華民國”憲法,使政治舉措有常軌;以科學技術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實,其終極目的在于養(yǎng)民。
文復運動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注意與生活、教育、學術、外交、國防結合,在前期、中期深入細致地做了一些工作。文復運動非常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整理、研究以及創(chuàng)新和宣揚,這是其實踐成功的一個方面。自1972—1989年,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編輯出版了《尚書》《禮記》《論語》等35種古籍的今注今譯,并主編出版《中華文化概述》《中國歷代思想家》《中國史學論文選集》《中華文化叢書》等,對于中國文化典籍、思想名著作了仔細的整理研究,便于人們閱讀、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此外,還委請“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出版了《中國文化研究目錄》,將30多年來散見于報章雜志的研究中國文化的論文搜集整理,供研究者查閱檢索。
此外提倡學術通俗化,鼓勵公私機構進行學術研究,出版文化著作,并積極推廣學術,使學術貼近社會和生活?!拔膹臀庇?969—1989年編印了《中華文化復興論叢》20集;從1968年開始,先后主辦11類文化講座,每月舉行一次,邀請專家學者主講,僅1976—1992就大約主辦了4749場講座,約有190萬人次參加(1980年7月—1992年7月),并在1970—1980年間出版文化講座專集及譯介英文約316種,發(fā)行224萬多冊。盡管其中有許多內容是闡述文化復興運動的歷史必然性,宣揚“中華文化”“中華民國”“三民主義”三位一體之說,但是它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整理、闡述、發(fā)掘、繼承、創(chuàng)新,實現并促進中國文化的宣傳以及臺灣民眾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的回歸等方面作了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文復運動推行到1991年3月,“文復委”改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但實際上自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陳水扁相繼上臺后,開始大力推行“去中國化”與“去蔣化”,主張“非斷奶不可”,歷經浮沉后,傳統(tǒng)文化在臺灣影響日漸式微。
2006年12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改稱“國家文化總會”。2011年元旦起,“國家文化總會”名稱改為“中華文化總會”[7]。主要任務為:發(fā)揚中華文化,深植本土文化,提升國民氣質,加強文化交流,推展國際合作,促進文創(chuàng)產業(yè)。
臺灣地區(qū)開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際結果是關注和思考中華歷史文化的行為,運動促進了臺灣同胞越來越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前途。同時基本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了傳統(tǒng)文化為精神資源,使臺灣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了民主轉型。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臺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
2.2 大陸地區(qū)
1949年后,政府主導了系列經典整理工程。1958年國務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該小組制定了第一個十年(1962—1972)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開始有計劃地開展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由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中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事業(yè)幾乎陷入停止的狀態(tài)。文革結束后,1981年9月,陳云提出恢復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的工作,由李一氓任組長,制定了九年(1982—1990)規(guī)劃,從此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開始走上正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對文化事業(yè)的投入不斷加大,許多珍貴的古籍得到修復、整理和影印出版,取得豐碩的成果,如《中華大藏經》(1982)、《中華大典》(1990)、《大中華文庫》(1995)、《中華再造善本》(2002)、《儒藏》(2003)等,使社會各界感受到當今經濟發(fā)展、國力強盛對國家文化事業(yè)的巨大支撐。
目前,已出版的面向一般讀者的大型文化類普及性叢書有10余部,如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總主編的《東方文化集成》、鄭欽仁等主編的《文化中國叢書》、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小叢書》、中國外文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與耶魯大學出版社的《中國文化與文明》系列叢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古代生活”大型叢書等。
國家圖書館主要承擔的大型經典整理工程有“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是2002年正式立項建設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該工程調動了國內一批頂尖學者共同參與,聯合了國家圖書館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圖書館以及高校、科研系統(tǒng)圖書館、博物館、出版社等眾多單位,其成果《中華再造善本》,古籍選錄之多、影印之精、學術價值之高,堪稱名副其實的新善本。這是中國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投資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古籍搶救復制文化工程,也是當代中國第一個國家投資組織的古籍整理工程。
《中華再造善本》入選書目均配有提要、簡介和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評述學術價值。同時采用質地優(yōu)良的宣紙精印,封面顏色為仿清代內閣大庫藏書的磁青色,高仿真彩印。
國家圖書館自建館起就將開展文化推廣作為主要工作之一,有多年叢書編纂推廣工作的經驗,產生了大批的成果。國家圖書館組織編寫的《民國時期總書目》影響至今。國家圖書館還先后承擔了“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送書下鄉(xiāng)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重大國家級文化工程。這些大型文化工程,不僅有力配合了國家工作的需要,也為承擔編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庫》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我國歷代留存下來的各類典籍卷帙浩繁,如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轉化成為涵養(yǎng)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內化為人的文化素養(yǎng),外化為人的實踐行為,實現知行合一,讓國民在潛移默化中感知、領悟核心價值觀,進而成為實踐的自覺,國圖在其中可以承擔哪些工作?經過反復的論證和調研,2014年12月,國家圖書館上報文化部并轉呈中宣部的《中華文化經典導讀工作實施方案》(國圖立報〔2014〕157號)順利通過中宣部批復。該項目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庫》編纂項目的先期啟動工作,秉持“普及經典,大眾閱讀”的宗旨,以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遴選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名著,采取便于單位圖書館收藏和家庭閱讀使用的形式,重新編輯出版,是為普及優(yōu)秀文化、滿足大眾閱讀需求,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編纂的一部經典文庫叢書。
作為先期啟動項目,擬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策劃、編撰、出版100部階段性成果?!爸腥A文化經典導讀”工作整體計劃編撰出版“百部經典”系列叢書,擬收錄百部思想文化領域經典名著,本著“解讀一批、整理一批、根據現實需要編纂一批”的原則,編纂一批知識普及類叢書,兼顧學術性,分期分批逐步完成。時間范圍上啟先秦,下迄建國以前,橫跨五千年的文明史,內容主要包括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與精神內核的經典論著。邀請專業(yè)學者面對大眾,關照現實,挖掘經典中的永恒魅力,梳理經典中的思想精髓,尋找經典流傳至今的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中華文化經典導讀”項目通過中宣部的批復后,立即得到了國家圖書館的高度重視,為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圖在整體規(guī)劃、部處協(xié)調、人員配置等方面給予了最大限度的保障。4月初工作組到位,召開專家及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十余次。經過大量的文獻調研、實地調研、拜訪專家,擬定該套叢書的編輯體例既要尊重元典的基本精神,又要體現一定的新意,具有市場吸引力。叢書編輯體例遵循以下原則:
(1)有主題的節(jié)選。對于元典進行有主題的節(jié)選,打亂原有章節(jié)順序,按主題思想模塊重新編排,在此基礎上對原文進行注釋。主題節(jié)選在突出元典思想精髓、體現元典自身特質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
(2)有內涵的提煉。導讀內容是對元典有內涵的提煉。每一部書,由該書主編或者具有影響力的學術大家撰寫整部書導讀,可作為本部書的序言;每一章節(jié)有章節(jié)導讀,可視為小導讀,同時以精煉語句(思想高度的提煉)作為本章節(jié)的題目,反映本章節(jié)的中心思想。導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避免心靈感悟式的導讀。
(3)有特色的設計。叢書在體例形式設計上要有自己的特點,要有內涵,以導讀、元典、注釋、譯文為主,同時配以與主題相符合的圖片。插圖需新穎有內涵,不落俗套,以增強圖書的閱讀性和收藏性。例如,插入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經典文獻的書影,不僅能夠增強圖書的文化品位,又能藉此擴大宣傳。重點內容可增加知識拓展和重要領導人、權威專家對相關內容的評價等內容,編排形式活潑,高雅莊重,體現文化意蘊。
目前,已與清華大學錢遜先生就《論語》編纂事宜達成合作意向;與社科院宗教所王志遠就《六祖壇經》編纂事宜達成合作意向;與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院長唐翼明就《顏氏家訓》編纂事宜達成合作意向;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就《學庸》《禮記》編纂事宜達成合作的意向;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導李中華就《道德經》編纂事宜達成合作意向;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導李山就《詩經》編纂事宜達成合作意向。
文本理解,分析轉化。以中國的經典為例,古代文言文到了現代很多字意已發(fā)生變化,面臨如何理解、準確把握的問題。而更深入的理解,需要涉及到觀念的把握。以今天的視角來看,經典是不是只表達了或哲學或文學等專業(yè)領域的觀點,它展示的又是怎樣一種深層智慧,知識和思想有怎樣的聯系,如何將經典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分析轉化、獲取其精髓,深入挖掘、提煉蘊涵其中的精神和價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是工作中的最大的難點。
融入生活,入腦入心。“文化”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口號式的話語體系,需要實實在在地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與舉手投足中。倡導經典,就是倡導掌握本國語言精髓,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在享受閱讀美感的同時,引發(fā)對于人生價值觀的思考。閱讀經典的過程,是隨著閱讀者知識背景、視野不同而產生的重復多次的體驗,不是簡單的文化消費。如何挑選其中優(yōu)秀的經典以紙本、電子書等適合人們閱讀的方式出版,并通過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加以推廣,處理好通俗普及與經典永恒的魅力之間的關系,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學習、研究需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浸潤其心靈,促進國民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最終使閱讀成為國民教育、終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延續(xù)幾千年而不曾中斷的文明之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典籍的世代相傳。國家圖書館作為中華優(yōu)秀典籍的最大收藏機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承擔重要歷史使命,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fā)展契機。讓典籍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深深植根于社會公眾的心中,是我們這一代圖書館人需要認真考慮并做出回答的。
[1]張豈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略論[N].中國政協(xié)報,2013-02-04(C03).
[2]徐宗華.文化本質的再探討[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4):1-5.
[3]道教之音[EB/OL].[2015-05-13].http://www.daoisms.org/ article/ctwh/info_16452.html.
[4]黃新憲.清代臺灣“敬惜字紙”習俗探討[J].東南學術,2009(5):143-151.
[5]俞如先.論海峽兩岸一脈相承的敬字信仰:以福建客家地區(qū)為例[J].龍巖學院學報,2008(5):93-95,103.
[6]陳來.政府應樹立“中華民族心靈建設”觀念[N]中華讀書報,2015-04-20.
[7]“中華文化總會”[EB/OL].[2015-09-02].http://www. gacc.org.tw/about_us/本會宗旨-1.html.
張潔中國國家圖書館立法決策服務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北京,100081。
Inheriting Classic and Infiltrating Mind:Thoughts on the Startup of Project“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brary”
Zhang Jie
G252
2015-08-10編校:方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