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云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獨立閱讀。閱讀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要解決一下認識和實際問題。
第一,理解課文是為了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是目的,更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手段。這里說理解課文是目的,只是閱讀教學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說理解課文是手段,意思是,作為教材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憑借這些課文訓練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教師教“一”的時候不能只管這個“一”,同時還要想到“三”,要指導學生學會“反三”,能夠觸類旁通地獨立閱讀、理解教材以外的書籍、報刊。這是閱讀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成功。閱讀理解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理解詞語、理解句子、理解自然段、理解篇章。
第二,常用的閱讀方法。
一是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課文中有相當多的詞語、句子,如果就詞解詞,就句析句,往往難以理解。如果把他們放在具體的環(huán)境里,聯(lián)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確切地理解。例如,《長城》一課中,“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jié)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 里長城。其中“凝結(jié)”一詞的意思是:氣體變成液體或液體變成固體。而文中不含這個意思,這是教師必須教導學生把“凝結(jié)”放在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義。啟發(fā)學生讀這一段,把上下文章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萬里長城靠的是勞動人民的辛勞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這里的“凝結(jié)”含有“建成”的意思,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
二是邊讀邊想的方法。閱讀和思考相結(jié)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讀了有讀、思了又讀、邊讀邊思、讀思結(jié)合、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那么在閱讀過程中想什么、怎樣想,是首要明確的問題。我認為,凡是課文中所包含的詞句段篇都是屬于閱讀時思考的范圍。比如,不懂的字詞。一些科技名詞術(shù)語。至于怎樣想,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還要學會用聯(lián)系的方法進行思考。另外,在閱讀的不同階段,想會么可以有所側(cè)重。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句,提出不懂得或想了解的問題;深入理解課文,要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向全文主要講什么,要說明什么,給自己那些啟發(fā)、教育;最后還要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的作文是可以學習什么??傊?,一邊讀一邊想,所想的問題隨著閱讀的深入應當由易到難,由小到大,有簡單到綜合,有梯度、分層次。
三是聯(lián)系生活和自身情感體驗。語文課本內(nèi)容十分豐富,許多課文所描寫的事物,所運用的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發(fā)現(xiàn)與課文描寫的事物相同的經(jīng)驗,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幫助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灑脫”這個詞,通過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理解顯然不能到此為止。學生接著讀下去,從“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對“灑脫”有了具體的理解,但是草原的遼闊,感受還不深刻。有個同學和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說自己在廣場上騎自行車的體會,全班同學對“灑脫”有了實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騎馬,開車時怎樣無拘無束,從而體會出只有用“灑脫”這個詞才能準確、生動地寫出草原上開車的感覺,襯托出草原的遼闊。
第三,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主要靠教師有意識地把方法滲透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之中,是他們經(jīng)過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一點一滴地逐漸領(lǐng)悟方法,并且反復地練習運用。這樣才能慢慢形成閱讀的能力。
一是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滲透閱讀方法。教師要有交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意識。在備課的時候,把指導閱讀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的寫進教案,并且設計出實施的步驟和方法。在上課的時候,要把閱讀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做法是讀前提出要求,讀中相機知道,讀后引導學生回憶剛剛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小結(jié)閱讀方法。
二是從感性到理性、要運用逐步掌握一種閱讀方法的習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必須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逐步熟練,最終形成能力。
總之,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關(guān)鍵在“獨立”,學生要達到“獨立閱讀”的理解境界,只有靠加強訓練,在訓練中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得以體現(xiàn),教師為學服務的主導作用得以發(fā)揮,這是改進閱讀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