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田
福清漁溪鎮(zhèn)的黃檗山上,有座古剎萬福寺,明末清初時曾名噪東南沿海。而在日本京都郊外宇治川畔,同樣有座萬福寺,始建于1661年5月。
這兩座古剎,都和一位高僧有關(guān)。這位高僧,便是日本佛教三大禪宗之一黃檗宗的開山鼻祖隱元禪師,一個福清人。
隱元,俗姓林,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出生于福州府福清縣萬安鄉(xiāng)靈得里東林村(今福清市上逕鎮(zhèn)東林村)的一戶農(nóng)家。
明泰昌元年(1620年),隱元到黃檗山萬福寺出家,拜大休的弟子鑒源法師為師,后四處參學《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從密云圓悟受心印。45歲時,隱元繼承了師祖的衣缽,成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此后因佛學修養(yǎng)高深而成了一代名僧。
黃檗山萬福寺位于福清縣漁溪鎮(zhèn),創(chuàng)建于唐德宗貞元五年(7 8 9年),至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這里名僧輩出,是中國禪宗重要叢林,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幹禪師曾在此修行,開創(chuàng)般若堂,數(shù)年后改建萬福寺。臨濟宗名僧希運法師在此出家,義玄法師又參學于他。
黃檗山巖壑幽邃,風景秀美,因山上多產(chǎn)檗木而得名。明崇禎十年(1637年),隱元任萬福寺住持,歷時17年,開堂說法,僧眾逾千,信徒云集。
據(jù)木宮泰彥《日中交通史》記載,隱元“門下之盛,當時無兩。其盛名久為留居日本長崎的中國僧人間所宣傳,且其在中國開印之語錄,也傳至日本禪林中最隆盛之京都妙心寺,派下僧侶,多購讀之”。
17世紀初期,旅居長崎一帶的福建華僑先后興建了具有明代風格的興福寺、崇福寺和福濟寺。1649年,崇福寺的第二代住持圓寂,一時無人繼位,于是人們恭請隱元赴日。
隱元念及自己年過六旬,曾數(shù)度謝絕。兩年后的1651年,他的弟子受邀赴日,卻在途中遇到風浪溺死。隱元深為悼念,1653年崇福寺超然等七人第四次聯(lián)名懇切邀請時,他感嘆“這是子債父還了”,最終同意東渡。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鄭成功得知隱元將要東渡的消息后,特地囑托堂兄鄭建國等前往參謁,并提供船只給隱元及隨行僧眾,一行人經(jīng)中左所(今廈門)東渡日本長崎。
隱元到達日本當天,就開堂演法,引得數(shù)千人前來頂禮膜拜。
其實隱元選擇這時候東渡,還和當時國內(nèi)形勢有很大關(guān)系。
明朝末年,清兵南侵,佛門清凈地萬福寺也不能幸免。隱元不得不輾轉(zhuǎn)各地避難,這期間他的好友黃道周于1646年被清兵殺害,使得他下定了決心赴日。
福清黃檗山萬福寺。
京都黃檗山萬福寺。
1661年,在日本皇室和佛教界的支持下,隱元在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依照福清萬福寺的規(guī)模和式樣,建起了一座寺院。出于對家鄉(xiāng)的摯愛,隱元將其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
1663年到1670年間,隱元曾在日本萬佛寺開過三回三壇戒會,受戒者達3000多人。他還針對日本佛教振興和發(fā)展進行了一系列宗教活動。
在擔任住持三年后,隱元將住持之位禪讓給弟子木庵,自己則隱退于松隱堂。晚年,他除潛心研究佛法外,還親自制定影響深遠的《黃檗清規(guī)》,撰寫《松隱集》《松隱二集》《禪余歌》等著述,將中國明代的禪林禮法和規(guī)矩完整地傳到日本。
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建了黃檗宗,與臨濟宗、曹洞宗形成日本禪宗的三足鼎立之勢。黃檗宗興盛時,宗門下的寺院曾經(jīng)達上千座,萬福寺也成了黃檗宗的大本山,此后連長崎的“三福寺”也皈依了黃檗宗。
如今日本萬佛寺法席已傳到五十七代,分寺多達500余座,僧俗信徒數(shù)百萬人,最盛時甚至有2500萬人,占了日本人口的五分之一。
每年清明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半和公歷10月中旬,日本黃檗會都會在京都、神戶、長崎等縣市舉行三次普渡盛會,來自日本各地的僧俗信徒聚會五天,場面盛大。
隱元是繼唐代鑒真和尚之后又一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威望。歷代日本天皇相繼敕賜他“大光普照國師”“佛慈廣鑒國師”“徑山首出國師”“覺性圓明國師”“真空大師”等稱號。
如今日本萬佛寺法席已傳到五十七代,分寺多達500余座,僧俗信徒數(shù)百萬人。
按照原來的約定,隱元將在日本弘法三年后歸國。當時他已經(jīng)收到了本師費隱的信函,催促他返回祖庭。歸心似箭的他因龍溪等人的再三懇留,不得不幾次推遲了歸期。后來因為一些事由,隱元表示因緣已定,決心留在日本,弘法異邦。
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國家重點文物)的京都萬福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依然保存完好。自山門往前,成一軸線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威德殿。兩側(cè)回廊遙相對峙,連接著鐘樓、鼓樓、伽藍殿、方丈室等,呈典型的中國明代佛教寺院布局,是日本國內(nèi)最大的一座保留宋明以后中國寺院格局的禪院。
興建于1668年的天王殿,正前供奉著彌勒佛像,是來自福建泉州的范道生(1635—1670)的作品。
1660年,范道生受長崎福濟寺住持的邀請前往日本塑造佛像,后又被隱元請去為萬福寺造像。除彌勒佛外,天王韋馱和十八羅漢像,乃至后來隱元的壽像等,都出自他的手筆。
大雄寶殿內(nèi)的釋迦佛像下,有一個碩大的木魚。日本學術(shù)界認為,在承應年間(1652—1655),黃檗禪傳到日本時,同時傳來了木魚,以后廣泛用于禪、天臺、凈土等各宗之間。據(jù)此可知,這誦經(jīng)用的木魚,還是隱元傳到日本來的。
寺廟殿堂內(nèi)外懸掛的四十多面匾額和眾多楹聯(lián),都出自隱元及其弟子之手,雄渾闊達,顯示著一代禪風?!斑M了山門是中國”,日本詩人對京都萬福寺這句形象的描述,可以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隱元東渡時,還攜帶了大量佛教經(jīng)典、名人書畫、醫(yī)藥書籍和植物種子等,為促進中日兩國文化、科學技術(shù)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隱元之后,京都萬福寺十多代住持都由中國渡日的僧人擔任,據(jù)說百余年前,這里的和尚念經(jīng),還有使用福州方言的。
在伽藍堂,有一座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福清人進獻的關(guān)帝君塑像,其下署名:“福清縣高山市嶺下鄉(xiāng)陳玉梅 喜謝”,可知至遲在上世紀30年代,仍有福清籍鄉(xiāng)親到京都萬福寺進香禮拜。
日本佛教界稱福清的祖庭為“古黃檗”,稱京都的萬福寺為“新黃檗”。1979年11月,日本京都黃檗山萬福寺及所屬各寺,以黃檗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的“日本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一行18人,首次來到福清黃檗山拜塔謁祖。
隱元博學多才,除了佛學之外,還精于建筑、醫(yī)藥、詩文和書法,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日本民間也得以傳播。當年,隱元及其弟子還將中國的葉茶帶到了日本,初時用沸水煎煮,在日本被稱為“煎茶”,因此隱元還被日本民間奉為茶道的中興祖師。隱元自福清帶去的扁豆和豆腐,在日本分別被稱為“隱元豆”“隱元豆腐”。
煎茶道是日本人的主流茶道,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中晚期,由黃檗宗僧人高游外所創(chuàng),發(fā)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而這種燒水烹茶的飲茶方式,最早是隱元引進日本的。
1654年,隱元帶著弟子20人到日本傳播佛教文化,并開創(chuàng)了日本黃檗宗。當時在他不多的行李中,就有一大一小兩只宜興紫砂茶壺,專為隱元烹茶之用。隱元的地位甚高,他所喜愛的這種“古怪”卻簡單的泡茶法,很快博得日本社會各個階層的關(guān)注。
半個多世紀后,隱元的宗門弟子,55歲的高游外在京都的寺院山門前設(shè)通仙亭,豎起了“茶”字招牌,開始了他賣茶修禪的生活。這位“賣茶翁”的行為很快在京都流傳開來,一時成為名僧,對當時的文人墨客影響很大。烹水煮茶的煎茶道漸漸形成并流行,打破了日本長期以來抹茶道為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