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筆戎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曾這樣贊頌虞舜文化:“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庇菟醋鳛椤拔宓邸钡淖詈笠晃?,處在中華文明逐步建立并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思想包括重德治、行教化,堅持以德化民、依法施政,主張積極入世、追求社會和諧等內容。虞舜文化所提倡的“中道”,不僅對儒家文化的主體思想及理論體系有著直接影響和塑造作用,而且與華夏文明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虞舜執(zhí)政期間,秉持“中道”,采取選賢任能、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等措施,終于達到天下大治,傳世文獻如《尚書·舜典》便是其集中體現(xiàn),近年來楚地所發(fā)現(xiàn)的簡牘材料也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證。虞舜文化蘊含的法治理念,對于我們當今如何更加切實有效地推進依法治國,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于堯舜,古代資料中有許多記載?!渡袝烽_篇就是《堯典》和《舜典》?!妒酚洝肥灼段宓郾炯o》中則是專述其事。因舜即帝位前曾為堯臣,堯舜常被后人合稱,有時亦合稱為唐虞,唐虞即指堯舜。
堯舜的治世之道歷來被稱道,特別是儒家,往往將其尊為君王治世的極致?!稘h書·地理志下》:“孔子閔王道將廢,乃修六經(jīng),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yè)而通者七十有七人?!贝颂幍摹疤朴萑馈碑斎灰簿褪恰疤朴葜馈被颉皥蛩粗馈?,孔子因“閔王道將廢”而“述唐虞三代之道”,很明顯“唐虞三代之道”主要是指堯舜的治世之道。
關于早期儒家學說與虞舜的聯(lián)系,《禮記·中庸》曾提到:“仲尼祖述堯舜仲,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孟子·滕文公上》亦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在《中庸章句》里,朱熹曾對“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一句話作過具體解釋:“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據(jù)《論語》中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集注》中曾對此注曰:“述,傳舊而已;作,則創(chuàng)始也”;“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孔子家語》亦稱:“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贊明易道,垂訓後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边@就說明,自孔、孟以降,虞舜便作為圣德君主的典范加以宣揚,而其事跡與理念之所以能夠垂范世人,首先便在于一個“仁”字。正如《禮記·大學》所說:“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p>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對于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睹献印るx婁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逼渲刑岬健八礊榉ㄓ谔煜隆保瑒t有明白彰顯舜的施政理念的意味。
《尚書·舜典》開篇便說:“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彪S后,又記載了舜試行攝政的具體治績:“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庇纱丝梢?,舜繼位后的措施首先是觀測天象、修訂歷法、祭祀天地、巡狩四方,然后是劃分區(qū)域,按自然、地理概念將其疆域分為若干州,并在每州確定一座大山;另外舜還制訂刑法,除掉了共工、歡兜、三苗、鯀這四兇。因為四個罪人受到懲罰,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了,體現(xiàn)出依法量刑與懲惡揚善所取得的良好社會效應。
近年公布的清華大學所藏戰(zhàn)國竹簡中有《保訓》篇,其主要內容為周文王臨終前對太子(即周武王)的遺言,其中提到了兩段歷史故事,一則便與虞舜有關。簡文說:“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彼^“求中”與“得中”,李學勤先生認為便是“中道”,并且與儒家文獻有一定聯(lián)系,也正是后世儒家道統(tǒng)說的濫觴。
那么,什么是“中道”呢?《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匆嘁悦??!薄渡袝ご笥碇儭芬嘣唬骸疤熘畾v數(shù)在爾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朱熹《論語集注》:“此堯命舜,而禪以帝位之辭?!瓪v數(shù),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氣節(jié)之先后也。允,信也。中者,無過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窮,則君祿亦永絕矣,戒之也?!惫视袑W者認為,這里的“中”與清華簡《保訓》含義相同,就是中道;“執(zhí)中”就是執(zhí)政時應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劉寶楠《論語正義》:“執(zhí)中者,謂執(zhí)中道用之?!薄抖Y記·中庸》又提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庇捎谒闯錾砻耖g,能夠自我省察,不與百姓的愿求違背。他在朝廷內外施政,總是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
“中道”內涵十分豐富,就倫理層面而言,表現(xiàn)為孝悌、謙和、誠信和仁愛;就政治層面而言,表現(xiàn)為重民、尚賢、尚德和法治。 所謂“中”,即言行合乎準則。就個人而言,是要克己復禮,合于規(guī)范;就社會而言,是要制禮定法,依法施政。一個人只有先從自身求取中道,進而家庭和諧,才能最終使得社會和諧。這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舜的“明德”思想集中體現(xiàn)為重德治、行教化、主張入世、講求社會和諧和孝道,堅持以德化民、依法施政。
后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jīng)受各種磨煉?!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皥驅⑦d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shù)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tǒng),傳天下若斯之難也?!彼丛囆袛z政時間之長,歷任職務之多,處理事務范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以想見舜勤勞本職、兢兢業(yè)業(yè)的歷史事跡背后,應有許多不足為人道的艱辛與磨難。
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 “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兇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梼杌、縉云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兇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干。堯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nóng)業(yè);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zhí)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fā)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guī)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yè)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馬承源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收錄了七部文獻,其中稱為《舉治王天下》的文獻記載了堯舜等古圣王傳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整理者稱為《舜王天下》篇中提到:“明則保國,知賢政治,教民美服。 ”又記載:“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所謂“明則”,應指舜制定法律,安定國家的功績;而所謂“愛親尊賢”,則體現(xiàn)出尊重和任用賢才的法治理念。因此,《荀子·王霸》說:“故治國有道,人主有職。若夫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為也,不足以是傷游玩安燕之樂。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xiāng)方而務,是夫人主之職也。若是,則一天下,名配堯、禹?!睆牧硪环矫骊U明了依法執(zhí)政實為“人主之職”,也是“一天下”的必由之路。
因此,虞舜之道有關“求中”與“得中”的實踐,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注重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和睦之道,其次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平等互助,再次是在對外關系中和平共處。特別是在對三苗的關系處理上,虞舜不僅主張義征三苗,施大德于三苗,以“仁義”取勝,而且把自己的遺體埋在南方,以保證民族和解,不起戰(zhàn)事,最終解決了長期以來南北對立的局面,最終實現(xiàn)了華夏、東夷、三苗三大部族的統(tǒng)一,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秴问洗呵铩ど械隆罚骸叭绮环?,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械氯辏绶???鬃勇勚唬骸ê醯轮椋瑒t孟門、太行不為險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苊魈茫鹪谄浜?,有以見先德后武也。舜其猶此乎?其臧武通于周矣?!薄尔}鐵論·論功》也說:““有虞氏之時,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硕拚?,而三苗服。”
這些論述說明,虞舜在處理內外關系與民族矛盾時,秉持“以和為貴”與“以德服人”的方針,取得了較好效果。
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把和諧作為價值觀的最高準則。追求和諧,是中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個顯著特點。中國人以和為貴、以和為善、以和為美。和諧文化造就了中國人崇尚和諧、愛好和平,主張多民族和睦共存,多元文化融合共生,重視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統(tǒng)一性的文化傳統(tǒng)。而造就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最早源頭,應該就是虞舜文化。
虞舜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母源,且對歷代執(zhí)政者的治民理念及其具體措施均有深遠影響??v觀歷史,中國古代凡是長治久安的時期,執(zhí)政者都高度重視依法施政。立法歷來為執(zhí)政者所重視,早在神農(nóng)炎帝時期就出現(xiàn)了《政典》、《黃帝四經(jīng)》等法律文獻。自堯舜至夏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不斷出現(xiàn)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文件,其中如《堯典》、《舜典》、《大禹》、《皋陶謨》等,有學者認為都是具有“憲法性意義”的法律文獻??梢?,古人相當重視堯舜之道的政治垂范作用,認為依法施政是治國安邦的前提。
法律的重要功能還在于懲惡揚善。所謂“賞善罰奸,國之憲法也”。例如,舜制定刑法,卻不主張濫用刑罰,而是以赦免和教化為主。同時,對犯了罪卻始終不悔改的嚴加懲罰,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因為量刑得當,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闡明虞舜文化蘊含的法治理念,對于我們當今如何更加切實有效地推進依法治國,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