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長江路小學(210016) 周衛(wèi)東
讓兒童走在“研究”的路上
江蘇南京市長江路小學(210016) 周衛(wèi)東
“小研究學習”是一種著眼學生未來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型學習模式和學習方式?!靶⊙芯繉W習”具有自學與共學共在、交流與反思同步、設計與開發(fā)俱進等核心要義,通過“研學的目標點”、“研學的結(jié)構(gòu)點”和“研學的策略點”進行課堂架構(gòu)。在實踐層面,主要圍繞三大策略展開:之一,聚焦核心知識,編制“小研究”,引導個體探索;之二,組織小組交流,提煉關鍵素材,關注個別學情;之三,引導全班交流,調(diào)節(jié)學習過程,適當鞏固提升。
小研究學習 個體研學 小組互學 全班共學
所謂“小研究學習”,指兒童帶著研究的視角和眼光,以一系列富含“研究”意蘊的問題為抓手,進行自主的、合作的,重在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學習活動。這里的“問題”,可以是教師先期設計的,也可以是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靶⊙芯繉W習”,可以前置于新課學習之前,可以在課中與新課學習同時進行,也可以在課后隨著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鋪開。
相對于其他方式的學習,“小研究學習”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
“小研究學習”,自學與群學共在。“小研究學習”建基于兒童的獨立學習,引發(fā)的將是課堂上師生間的小組互學、團隊共學,并引發(fā)兒童對于數(shù)學的熱愛、癡迷、陶醉和探索的沖動。“小研究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群體與個體相結(jié)合,其結(jié)合的重要載體就是“小研究”。一般來說,兒童進入新內(nèi)容的學習,都不是從零起點開始的,而是在“小研究”中開始獨立的自學,從而經(jīng)歷過程、積累經(jīng)驗、感悟方法,進而擁有小組交流、全班互動的群學“共同語”。在群學中,要特別鼓勵和支持兒童的是在分享、傾聽、互動中建構(gòu)學習,以期發(fā)生“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裂變效應。
“小研究學習”,交流與反思同步?!靶⊙芯繉W習”最重要的就是讓兒童“在場”,那是一種入情入境、動心動容的深度“卷入”,交流與反思讓“小研究學習”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一以貫之,真正讓小研究伴隨兒童學習的自始至終,并帶給兒童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經(jīng)歷與體驗。這樣的交流要圍繞“小研究學習”展開,做到有的放矢,主要包括:我的嘗試,我的發(fā)現(xiàn),我的疑惑,我的提醒,等等。反思則是為了科學地“揚棄”,一般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知識與能力層面的反思,二是過程與方法層面的反思,三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的反思。交流與反思,將促進和推動”小研究學習”在更大范圍的檢閱以及更深程度上的提升。
“小研究學習”,設計與開發(fā)俱進?!靶⊙芯繉W習”真正地思考兒童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習什么、怎么學習等眾多關乎學習核心要義的問題,不再是教師“一言堂”,兒童在“小研究學習”中擁有“建議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主要包括研究單的設計,課堂學習流程的規(guī)劃,以及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等。其中,研究單的設計要從靜態(tài)封閉式走向動態(tài)開放式,更多地吸引和指導兒童的參與設計,比如我的舉例、我當考官等。而課堂學習流程的規(guī)劃則要把核心的學習自由還給兒童,資源開發(fā)則要有意識地將兒童差異性發(fā)展和個性化表達納入課程資源加以撿拾、梳理和整合?!靶⊙芯繉W習”,讓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研究學習”一般遵循如下流程:
“小研究學習”的前提是對兒童學習的充分認知與考慮。與兒童按照有關提綱與問題,對相關內(nèi)容作探索性思考與理解“在前臺呈現(xiàn)”相對照的是,教師的“教”退到了幕后。這樣的研究學習,為兒童提供了先做、先學的空間與時間,讓兒童更積極主動地做好課堂學習的準備,兒童對即將開始的新課學習“感覺良好”。好的學習,不是來自教師找到了一種好的教學方法,而是來自給兒童更好的機會去建構(gòu)。教師把學生帶到學習任務中,以兒童已有知識和觀念作為新教學的起點,給兒童多一點學習和建構(gòu)的機會,才能促進兒童高質(zhì)量地學習。
1.個體研學:聚焦核心知識,編制“小研究”,引導先行探索
兒童在課堂學習之前,一般要先完成一份“研究單”,這樣的研究學習,為兒童提供了先做、先學的空間與時間,讓兒童更積極主動地做好課堂學習的準備,讓兒童對即將開始的新課學習“感覺良好”。從學習的心理感受來看,兒童對有所熟悉的學習內(nèi)容更具有親近感,如果所學內(nèi)容讓兒童感覺到有所熟悉、有所知曉,學習的要求又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nèi),那接下來的學習會充滿信心和動力。對兒童來說,同樣有這樣的學習心理感受。通過課前的自主研究,讓兒童的課堂學習不從“全新”開始。深度的學習首先要能夠思考起來,用自己的見解和別人的見解交換,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問題需要很長時間,課前的研究學習,彌補了課堂內(nèi)兒童獨立思考時間的不足,之后的課堂學習,則給予兒童更充分的兒童與兒童、兒童與教師的交流互動。
一份高質(zhì)量的“小研究”,是兒童展開有效研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說,“小研究”具有如下屬性(見文末所附“平均數(shù)”小研究單):
學科性。就“小研究”的內(nèi)容而言,它打上了明顯的學科“烙印”,有濃濃的學科的“味道”。它的問題,一定直指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杜絕拖泥帶水,有“四兩撥千斤”之功效。作為教師,要求具有豐富的學科素養(yǎng),能看到內(nèi)容的學科本質(zhì)及“教學價值”,并能有高超的技巧有機提純和組合,并以適當?shù)姆绞郊右猿尸F(xiàn)。比如,從“平均數(shù)”的研究單中可以看出,教師巧妙地把平均數(shù)的特性蘊含其中,除平均數(shù)的意義(平均數(shù)是一組數(shù)據(jù)的代表)、平均數(shù)的算法等基礎目標之外,還有平均數(shù)的敏感性,平均數(shù)介于最大數(shù)與最小數(shù)之間,平均數(shù)的齊次性,已知平均數(shù)求其中某一個體數(shù)值的方法等增值目標。
研究性。前置于新課學習之前的“小研究”,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我們所說的“預習”?!靶⊙芯俊敝械膯栴},是兒童課前難以通過對教材的“復制”就可以完成的,如“平均數(shù)”小研究的第1道題,使學生置身于一個現(xiàn)實又有挑戰(zhàn)性的“情景場”中,他們需要對A、B、C三人之間的對話進行“數(shù)理”的甄別,需要對A、B的不合理和C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表述,需要對三個組的平均數(shù)進行比較。這些問題絕非一問只有一個答案,也絕非一問一答就能解決,而需要兒童的思考、研究,需要兒童敞亮自己的想法,需要兒童的思維流汗、智力爬坡。
程序性。有這樣一個比方,在教學中,教師是“弓”,兒童是“箭”。而我以為,要將兒童化作“弓”,又化成“箭”,課前兒童先想、先做,讓兒童箭在弦上,蓄勢待發(fā),從而生成對課堂學習的向往與期待。課前組織兒童進行研究學習,這既是一種學習內(nèi)容的安排,又有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即教師在“教”兒童思考、研究的路徑,也提供了兒童課堂中交流的線索。其后的課堂學習,一般圍繞這份研究單的線索展開,兒童在帶著想法、帶著疑問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認識。
2.小組互學:組織小組交流,關注個別學情,提煉關鍵素材
在課前研究學習之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兩個層次的交流互動學習。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就是小組的互動學習。
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發(fā)現(xiàn)并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用數(shù)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nèi)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在塔尖,是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教師說、兒童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nèi)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nèi)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nèi)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nèi)容。也就是說,學習一些東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教。
在小組內(nèi),每位兒童將自己課前研究過程中的想法與困惑、發(fā)現(xiàn)與疑問和盤托出。小組成員商討:如果我們這個組等會在全班交流,如何整合小組內(nèi)各人的想法,如何分工將小組的學習成果向全班介紹。在這一輪學習中,教師需要關注兒童已經(jīng)學習了多少,是怎么學的,學得如何,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困惑,有哪些疑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兒童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其意義在于:意味著兒童自主地完善著認知結(jié)構(gòu)的建構(gòu);意味著兒童積極地投身于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意味著兒童將學習真正當作自己的事,兒童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在這一輪學習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兒童進行自我追問:我是否知道從布置的學習任務中學到了什么?對于這項學習任務,我能夠?qū)⒅譃楦〉娜蝿?,使其容易完成嗎?關于這項任務,我是否能獨立完成,還是需要與他人合作呢?關于這項任務,我大約需要多長時間?通過上述問題,兒童更自覺地認識自己的學習進程,有效地調(diào)節(jié)、控制自己的學習。
實踐證明,兒童能學,兒童也能教。只是,我們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兒童采用我們成人的方式在“教”。兒童的語言可能稚嫩,方式也許簡單,但兒童用自己的水平闡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在教,他們在學。兒童“教”,促進了“學”。教,亦是更好的“學”。
3.全班共學:引導全班交流,調(diào)節(jié)學習過程,適當鞏固提升
與傳統(tǒng)的課堂相比,“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表現(xiàn)得更為“后退”與“即興”。
在全班共學階段,兒童在課堂中的交流互動學習,教師的點撥與引導不可或缺。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我們:“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樣的“相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方式即如前所述的“即興”。如在兒童相互交流、質(zhì)疑甚至于相互爭論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一些集體性的錯誤想法,教師要適時地糾正;可能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教師要機智地啟發(fā);可能課堂秩序一時變得混亂,教師要及時地維持紀律。又如在兒童發(fā)言后,教師可對其發(fā)言中精彩的部分提綱挈領地強調(diào),對其言說中不明白之處的跟進追問,或組織進一步的思考。這些,都是教師在兒童交流過程中審時度勢作出的介入性點撥與引導——或是對兒童精彩想法的“放大”,或是對兒童表達不清的明晰,或是對學習內(nèi)容中重點、難點、關鍵點的聚焦,或是對兒童學習中疑點、誤點的關注,或是凸顯對“方法”的提煉、“思想”的感悟。
要注意的是,兒童能講的,教師不搶著講;兒童能講清楚的,教師盡可能不重復講。學習的過程,不應當像暴風驟雨般拳擊比賽的過程,而應當像那舒緩的、連綿的打太極拳的過程。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不可待的引導,往往表現(xiàn)為教師自以為是地以自己的思路推進課堂運行。教師給予兒童的信號越多,兒童的思維水平也就越低。兒童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但教師的點撥與引導要適時適度。教師是助產(chǎn)士,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就此分析指出,助產(chǎn)士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發(fā)揮產(chǎn)婦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依靠自身力量誕下嬰兒;另一種是助產(chǎn)士自己費勁氣力來助產(chǎn),結(jié)果助產(chǎn)士和產(chǎn)婦都十分辛苦,還產(chǎn)得不順利。無論助產(chǎn)士采用何種做法,都是在起主導作用,而第一種做法,顯然更加高明。以兒童為本,以學習為中心,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存在,還應當發(fā)揮得更為高級,更為無形,更為超脫和得體。
兒童的學習,基于各自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兒童的差異性和個體特殊性客觀存在,他們出現(xiàn)各種想法是正常的。課堂中各種想法得以呈現(xiàn),恰是以兒童為本、以學習為中心的體現(xiàn)。作為教師,要“造勢”,讓兒童主動出擊,充分表達各自的所思所想。這一過程中,教師“訥于言而敏于行”,順其勢而改其路,四兩撥千斤。一言概之,教師的點撥與引導“隨人則活,由已則滯”。面對兒童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有“慢慢走、欣賞啊”的心態(tài),相機穿插于兒童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要把握方向性,要有整體觀,做到服務兒童的學,促進兒童的學,而不是遮蔽兒童的學,替代兒童的學。
綜上所述,構(gòu)建“小研究學習”的課堂,即在教學中,規(guī)劃與設計了“自主學習、交流互動、點撥指導”的教學策略,讓兒童學、思、悟,讓兒童的學走在教師教之前,兒童在先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與兒童共同進行探究。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致力于讓兒童做學習的主人,兒童,在“學”中生成,在“學”中生長,在“學”中生活。
附:“平均數(shù)”小研究
“平均數(shù)”(三年級下冊)小研究
班級( ) 姓名( )
1.A、B、C三個小組進行1分鐘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套中個數(shù)如下圖)。哪個小組套得準呢?A小組說:最大數(shù)8在我們這里,我們套得準!B組說:我們總數(shù)最多,我們最準!C組說:我們的平均數(shù)最大,我們套得準!你覺得哪個小組說得有道理呢?說說你的想法。
2.D小組的4名同學也加入了比賽,前三人分別套中了6個、5個、3個。繼續(xù)套下去,他們能得冠軍嗎?為什么?
3.E小組的5名同學也進行了這種套圈比賽。如果用虛線表示E組同學套中的平均數(shù),你認為哪幅圖的表示是正確的?說說你的理由。
(責編 金 鈴)
G623.5
A
1007-9068(2015)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