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須告知去處和理由。
點評:不是不讓你去啊有木有……
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一直被許多人用于鼓舞學習者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但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意思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點評:就是告訴你永遠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強求啊!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背鲎浴墩撜Z·公冶長》
現(xiàn)在的人多誤解了意思,覺得做事應(yīng)該想三次甚至更多。
點評:Just do it!
后半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出自道濟禪師(活佛濟公)之口。
這句話本是一個悲壯的典故:話說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時,在城外的廟里駐扎,還強迫寺里和尚吃肉。當時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答應(yīng)不屠城,我就吃肉?!睆埆I忠答應(yīng)了,于是破山和尚一邊吃,一邊念著這句話。他是為了城里數(shù)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濟公認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吃肉。而濟公自己吃了兩只死鴿可以吐出兩只活鴿來。如果你也可以做到,盡管吃肉,做不到的話還是老老實實持戒吧!
點評:無知的凡人,絕對不要混淆概念,獅子跳過去的懸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
朱熹《〈四書〉或問》卷五:“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p>
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規(guī)格,就算關(guān)起門來制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guī)格,就能合轍)。
點評:后人真是神引申,少年們先學點規(guī)則再去創(chuàng)造屬于你的寶馬良駒吧。
《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點評:幾乎等于白話了……果然自古后句出真相!
(摘自《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