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太原市晉祠博物館 030027)
晉祠古祠建筑群的分析
張 艷 (太原市晉祠博物館 030027)
晉祠古祠建筑組成及周邊建筑物布局是歷史學家和建筑學家一直探討的問題。以晉祠的形成為出發(fā)點,對晉祠環(huán)境及選址、空間布局、建筑構造進行研究;加以歷史環(huán)境以及地理地質因素的分析,對晉祠空間布局以祭祀角度進行詮釋;從整體到個體細分,再從個體帶動整體的研究進行闡述,對晉祠古祠建筑群祭祀文化和祭祀建筑進行深入探討。力求從祭祀建筑中更深入地了解建筑所傳遞給人們的莊重、神圣的祭祀文化內涵。
晉祠;選址;建筑群;布局
晉祠在太原西南角,地處懸甕山腳下,依山而建,可見水從中出,離太原市約25km。晉祠文化內涵深厚,是融合了儒、道、釋三家傳統(tǒng)文化的祠廟建筑,同時晉祠也因山水秀麗,園林建筑風格獨特被外人熟知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此。晉祠創(chuàng)建年代可究文獻當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北魏所收錄的《魏書-地形志》,記載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和“晉陽西南有懸甕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有晉王祠”,可見晉祠至今至少有1500年了,在當時也已經是頗具規(guī)模且遠近有名的建筑了。晉祠從創(chuàng)建至今,已從一個祭祀的小祠堂擴建到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園林建筑群,祭祀建筑包括了祠、廟、寺、觀四種形式,成為全國有名的祭祀圣地。
晉祠建筑的初衷就是祭祀,所以建筑之初選址的環(huán)境和風水都很重要。晉祠素有“山西小江南”的美譽。不僅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更是宜人,很適合居住和游玩。
懸甕山形成至今已有幾百萬年,最早見于《山海經》“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據(jù)《山川志》記載“懸甕山又名結絀山”“山腹巨石如甕形故名。宋仁宗時地震,巨石摧崩無復甕形矣”。山腹巨石如翁,泉水從洞中汩汩流出,滋潤龍城大地。公元前435年,晉祠前修渠灌溉農田,后經不斷修繕,到宋代已經灌溉良田千畝,給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幫助,至今仍養(yǎng)育著三晉大地。
晉祠選址考究,背靠懸甕山,還有汾水從周圍流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晉祠建筑依山勢高低順勢而建,層次感很強。山坡周邊都修建了一些了建筑景觀,使人們依山行走之間便可觀看這些建筑和景色。整體建筑趨勢與山體結合的很好,有一種天然而成的和諧感,遠觀輪廓和視線都很美。
晉祠有善利、圣母、難老三泉。這三股泉水為晉祠的添加了很多情趣,園林建筑更顯活力與情調。園林信步,清水總是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殿下可見清泉緩緩流過,橋下又可見泉水,水中有魚在嬉戲;偶遇中亭,亭邊有井,井水透徹清甜;路邊也可見溪水潺潺,水草、碎石和魚兒都清晰可見,情景宜人,沁人心脾。晉祠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傳統(tǒng)建筑與自然景色完美呈現(xiàn),是北方難得的園林建筑。
晉祠創(chuàng)建之初是祭祀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廟,名為唐叔虞祠。唐叔虞在唐國執(zhí)政時,領導人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深受人們愛戴。死后當?shù)厝藗優(yōu)榱思o念他治國有方,便在晉水源頭修祠祭祀,稱唐叔虞祠,后國號改為晉,也叫被人稱為晉祠。后經歷代皇帝修繕,晉祠規(guī)模不斷擴大,明萬歷年間,在獻殿修建對越坊和鐘鼓樓,在會仙橋修水鏡臺演戲之用。因晉祠為晉水源頭,建水母樓和難老泉,此后晉祠便稱為當?shù)厝藗兗漓氲膱鏊永m(xù)至今。
晉祠本身具備了所有祠廟的特點,空間布局主次分明。以中軸為對稱點,縱深發(fā)展以及線性進行整體構造。除此之外,晉祠還加入了一些民間建筑,很貼近地方人民生活。北部從文昌宮起,連東岳祠,過關帝廟,可見三清洞,再過唐叔虞祠便來到朝陽洞;接著往前走就可看到待風軒和三臺閣,這兒比較安靜,可見慢慢的觀看周邊古人留下的珍跡。一路走來,可見周邊山勢層疊有序,亭臺樓閣也是依山而建,看上去峻峭秀美,而相互之間也是連接有序,不顯突兀。以勝瀛樓為開端向南行走,可見白鶴亭、三圣祠和王瓊祠,轉過真趣亭便是有名的難老泉,周邊是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邊的建筑風格多樣,亭臺樓榭,山泉水月,園林氣息很濃,讓人感慨北方建筑難得的清雅靜謐。
(一)山門
進山門之前便可見崇福寺被荷花圍繞,往西可見流水山峰綿延,過觀音堂、仙翁閣,密林處塔尖隱現(xiàn)便是山門了。
(二)水鏡臺
進如山門看見的第一座建筑便是水鏡臺,古戲臺面向圣母殿,主要是祭祀表演之用。水鏡臺建筑很為獨特,前面上部為單檐卷棚頂,背面上部為重檐歇山頂,左右兩邊各有走廊連通前后。晉祠祭祀時候會舉辦歌會,附近的鄉(xiāng)民都會來此,趕廟會,每年農歷七月初二到初五,晉祠周邊十分熱鬧,水鏡臺邊更是人山人海,人們祭拜神靈祈求安康。穿過會仙橋向西便是古蓮花臺,蓮臺四角各鑄一鐵人護祠鎮(zhèn)水,看上去莊嚴威武。
(三)獻殿
獻殿是供奉圣母的祠堂,屬于金宋時期的典型建筑風格。獻殿和水鏡臺不同為單檐歇山式。周邊較為空曠,前后之間有通道,四周也沒有壁墻,檻墻上置直欞柵欄,顯得殿堂內外干凈深沉,遠觀似亭樓又似禁地。
(四)魚沼飛梁
獻殿過后,就是位于圣母殿前的魚沼飛梁。魚塘中可見游魚,因其上面有十字形橋,故稱“魚沼飛梁”。由高向下觀望,粱檐似展翅的大棚,東頭西尾,南北為鵬之兩翼。這座結構新奇,形狀別致的十字橋,是全國現(xiàn)存的孤例建筑。魚沼飛梁之于此處,既可連接前后,又可增加層次感,提升視野開闊度。圣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于水中,活靈活現(xiàn)。獻殿是古代人們舉辦祭祀典禮擺放祭品的地方,整體呈半開狀,從上往下看畫面感很足。
(五)圣母殿
圣母殿作為晉祠的主殿,位于晉祠最深處。最古老且最宏偉的大型建筑,高19m,重檐歇山頂,殿身四周有回廊圍繞,殿內沒有柱子,內置神龕,中塑圣母,四周有侍從共42尊,前部設置欞窗復加柱廊。
晉祠內的古建筑群以祠廟寺觀為主,但又各具特色形式不一,有很多建筑體在中國建筑史上已成為孤例,不僅需要我們學習古人的智慧和留下來的魁寶,更需要我們努力去保護,讓這些建筑物能夠存留更長的時間。
(一)祠廟寺觀整體布局
晉祠內的古建筑群從總體布局上主要有中、南、北三處建筑群,其中寺廟祠觀20多處,古建筑上百座。除祠廟寺觀外,晉祠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種類和形式的建筑,融合著各種景觀,讓晉祠成為一個宜人養(yǎng)靈的圣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來。
(二)祠廟寺觀的聯(lián)系、融合與轉化
圣母殿中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圣母,被譽為晉水之神。圣母殿經朝代更替,從祠堂變?yōu)閺R宇,最后修建水母樓,圣母殿又簡化為祠堂;昊天神祠是關帝廟、玉帝閣和三清觀的結合。其開始為關帝廟,清朝乾隆帝將西塌的玉皇廟和三清殿移了過來就形成這樣一個特殊的廟觀結合體;文昌宮上層為文昌閣,是祭祀文昌帝君的觀,下層為晉水七賢祠;奉圣寺經過80年代重修,已成為一個寺廟祠的組合體,且很多組成部分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在晉祠中,也不乏不同教道的融合建筑。不日,舍利生生塔就是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入,塔內前五層供奉佛像,六七層卻是供奉的道家的文昌帝君和魁星,這種融合在中國建筑上也是很少見的;至于老君洞,則有另一個名字方丈洞,由此可見當時佛教盛行,道教衰落的歷史情形。
千年變遷,晉祠歷經風雨轉合,從一開始的簡單祠堂到如今變?yōu)榻ㄖL格多樣,文化深厚的園林建筑群體。很多建筑經過不同時代的修繕,已成為一個文化和建筑風格的融合體了。這些變化像歷史的書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信息。
晉祠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古建筑群,通過融合入祠、廟、寺、觀等不同建筑,使晉祠成為一個獨特的園林建筑群。晉祠布局巧妙,無論從空間序列,還是內部構造,都運用了很多手法進行表現(xiàn)。建筑物與山水之間的連接和過度都很自然和諧,同時又將一股神圣莊嚴的氛圍在個別建筑體上完美體現(xiàn),使得晉祠成為我國難得的集游玩與祭祀于一體的景觀。晉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不管是其中建筑風格和手法的表達還是遺留的文化資產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研究,這也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展和繼承的手段。
[1]韓振遠.山西古祠堂[M].遼寧:遼寧人民社,2004.
[2]常文林,常學麗.晉祠文物叢譚.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6).
[3]王時敏,李君.論晉祠的古典園林藝術之美.山西建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