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
一、注意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組成的并列式詞語,但在使用時,兩個語素只有一個語素的意義充當整個詞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沒實際意義,只起到臨時陪襯作用。因此翻譯含有偏義復詞的文言句時,要能辨別出襯字,并在翻譯時加以省略。如:
例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陶淵明《桃花源記》)“遠近”,偏指“遠”,意思為“多遠”?!敖笔且r字,翻譯時應舍去。
例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異同”,偏指“異”,(有所)不同?!巴笔且r字,翻譯時應舍去。
二、注意古今同形異義詞。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變化了,有的詞義擴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zhuǎn)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翻譯這類詞時萬不可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例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門行》)“烈士”指“有志建功立業(yè)的人”。今義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
例4: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卑鄙”指地位低下、知識淺陋。今義指品質(zhì)惡劣。
三、注意用典。
用典,能增強作品的意蘊,豐富作品的內(nèi)涵,使表達生動含蓄,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在翻譯時,必須說出有關(guān)故事和說清故事在文中的用意,才能把原文的意思準確地翻譯出來。但是翻譯又不能把有關(guān)故事全寫進譯文,因此比較困難,應酌情處理。
例5: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此句分別用了呂尚(姜子牙)、伊尹的故事。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這兩位都是開始時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成為大有作為的人物。如果直譯為“呂尚空閑時在碧溪邊垂釣,伊尹夢見自己乘舟從太陽邊經(jīng)過”,而用典的意義沒譯出來,就令人費解。
例6: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滕王閣序》)王勃提到這兩個人的目的,就在于借之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我們僅按字面意思譯成:“馮唐容易老,李廣難封侯”,那么王勃的感慨就不能表現(xiàn)出來。因此在翻譯時就應考慮把王勃用的典故的含義翻譯進來。此句可譯為:馮唐年紀已大不得重用,李廣屢建戰(zhàn)功卻不能封賞。
四、注意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借用相關(guān)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指的事物。如果只按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在翻譯時這類地方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加以復原。
例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出師表》)因為古時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這里說的“布衣”是用這一特征來代指平民百姓,因此應譯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按字面譯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錯了。
例8: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戎馬”是具體的,用來指代抽象的“戰(zhàn)爭”。
五、注意互文。
前后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合而見義,這種辭格就叫互文。翻譯時必須將兩句合起來,才能表達出完整的意思。
例9: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此處用了互文修辭,意思是:“將軍和戰(zhàn)士從軍十年經(jīng)歷了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比绮欢ノ男揶o,很容易誤解為:“將軍經(jīng)歷千百次戰(zhàn)斗死了,壯士從軍十年勝利歸來。”
例10: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這句話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guān)。這里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