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尹文子〉序》之寫作年代論略
——以公孫龍的學術史資料為觀照背景

2015-11-28 08:18程水金
長江學術 2015年3期
關鍵詞:錢氏同學

程水金

(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1)

《〈尹文子〉序》之寫作年代論略

——以公孫龍的學術史資料為觀照背景

程水金

(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1)

漢唐以迄明清之際,學者皆以《史記》所載孔門弟子公孫龍與六國辯士公孫龍為一人,從而形成一種謬誤的歷史話語體系。因此,與辯者公孫龍相關的一切學術史料均與孔門弟子公孫龍發(fā)生年代誤植?!丁匆淖印敌颉贩Q尹文與宋鈃、彭蒙、田駢同學于公孫龍,正是這一年代誤植所衍生的學術話語。而歷來辨?zhèn)沃T公不明是理,既據(jù)此年代誤植而以《尹文子》為偽書,又以序文自署“仲長氏”為仲長統(tǒng),進而定序文出于偽托。本文認為,年代誤植,其來有自,不足以定《尹文子》為偽書,“仲長氏”亦非仲長統(tǒng),乃仲長統(tǒng)家族晚輩。其序文寫作年代當在魏晉易代之際。今存《尹文子》既非偽書,其序文亦非偽托。

公孫龍 尹文 仲長統(tǒng) 繆熙伯

一、問題緣起

先秦有兩個公孫龍,一是孔門弟子公孫龍,字子石;一是六國時辯士公孫龍,字子秉。應該說,這已經(jīng)是晚近以來學術界的共識,無所疑議。但在漢唐以前甚至直到明清之際,這兩個公孫龍,卻常常被誤認為一人。對于此一問題,現(xiàn)代著名邏輯學家沈有鼎曾先后著文六篇,集中討論公孫龍其人其書之時代及其真?zhèn)螁栴}。沈氏認為,中國歷史上或曰中國學術史上,先后有三個不同的“公孫龍”。一是戰(zhàn)國初年的孔子弟子公孫龍;二是戰(zhàn)國末年的辯者公孫龍;三是晉代人心目中理想的名家或刑名家“公孫龍”。但孔門弟子公孫龍與辯者公孫龍是一直混淆著的,而辯者公孫龍與晉人心目中理想的公孫龍又是糾纏不清的?!稘h書·藝文志》所載《公孫龍子》十四篇應是辯者公孫龍的著作,但后來消失了;現(xiàn)在流行的《公孫龍子》六篇則是“晉代人根據(jù)一些破爛材料編纂起來的”贗品。

雖然我們不能茍同沈氏有關《公孫龍子》其書的最后結論,但其論證過程中提出的某些觀念與看法,卻頗能證明從漢人司馬遷到唐人司馬貞與張守節(jié)這兩位《史記》專門家心目中只有一個公孫龍。

由此而來的連帶問題則在于:既然由漢而唐,學人心目中只有一個公孫龍,那么,這個如此老壽的公孫龍也就既是孔門弟子,又是六國時著名辯者,其年輩與資歷當然就是稷下學者尹文、宋钘、彭蒙、田駢等人的前輩老師。題名漢末仲長氏所撰的《〈尹文子〉序》,正是在這樣的思維向度之中形成的。然而,關于仲長氏所撰之《〈尹文子〉序》的真?zhèn)螁栴},卻是近代辨?zhèn)沃T公集矢之地,雖然也有學者以為《序》文非偽,但論證方法卻存在較大漏洞,其結論當然難以令人信服。如果考慮到《〈尹文子〉序》的寫作年代以及自唐以來關于公孫龍其人的學術史料背景,則很多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序》文“疑點”之一與錢穆的解決路徑檢核

今傳仲長氏所撰《序》文曰:

尹文子者,蓋出于周之尹氏,齊宣王時居稷下,與宋钘、彭蒙、田駢同學于公孫龍,公孫龍稱之。著書一篇,多所彌綸。莊子曰:不累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于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之,以此白心,見侮不辱。此其道也。而劉向亦以其學本于黃老,大較刑名家也,近為誣矣。余黃初末始到京師,繆熙伯以此書見示。意其玩之而多脫誤。聊試條次,撰定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詳也。山陽仲長氏撰。

這篇區(qū)區(qū)二百來字的短小《序》文,在疑古辨?zhèn)蔚目紦?jù)家們眼里,不啻千瘡百孔,疑誤重重。就連《序》文作者沒有自報其名,在考據(jù)家們有色眼鏡的透視之下,竟然也成為造假作偽售欺的明顯把柄。既有如此成見在胸,近代辨?zhèn)沃T公當然就毫不猶豫地將其“條次撰定”的《尹文子》打入偽書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有此學術公案在前,而沈有鼎在討論漢人心目中只有一個公孫龍的問題時,雖然也注意到這條材料,但卻未加任何相關說明,恐怕難以杜絕辨?zhèn)沃T公悠悠之口而取信于人也。因此,甄別《序》文的真?zhèn)渭捌鋵懽髂甏?,不僅是解決這一積年公案的唯一途徑,也是討論引向深入從而推進學術研究的基本前提。否則,猶治絲益棼,徒滋紛亂而已。

首先,《漢書·藝文志》著錄《尹文子》一篇,班氏自注:“說齊宣王,先公孫龍。”顏師古注:“劉向云:與宋钘俱游稷下。”《說苑·君道篇》載有尹文與齊宣王問答之事,而《呂氏春秋·正名篇》又載有尹文與齊愍王論士。則尹文的大致年代,當如四庫館臣所言:“殆宣王時稷下舊人,至愍王時猶在歟?”是尹文為齊宣王時稷下先生,而仲長氏之《序》乃與劉向所言以及《漢志》所載皆可相合。

然而,《序》云尹文“與宋钘、彭蒙、田駢同學于公孫龍,公孫龍稱之”,卻與《漢志》“先公孫龍”之說直接抵牾。而歷來學者亦紛致其疑者,亦并非無的放矢。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辨之曰:“《史記》云公孫龍客于平原君,君相趙惠文王,文王元年,齊宣王歿已四十余歲。則知文非學于龍者也?!倍隋X穆則以為《序》文當有脫漏,原文應是:

尹文子者……齊宣王時居稷下,與宋钘、

彭蒙、田駢同學。[先]于公孫龍,公孫龍稱之。錢氏認為:《序》文當本《漢志》“先公孫龍”之意而作,但今傳《序》文“乃誤脫一先字”。此其一也。其二,所謂“同學”者,“以當時稷下先生皆不治而論議。古者宦學齊稱,今稷下之流,皆不仕,乃相謂同學。猶《史記》稱‘荀卿年十五,始來游學于齊也’。當時稷下先生自避仕宦之名而稱學者,后人不深曉,不察同學二字之意,遂妄疑其同學于公孫龍,遂為滅去一先字矣。”

晁氏的質疑,仍然是從年代學的考證入手,姑置無論。而錢氏解決問題的辦法,則是改動原文,將“同學于公孫龍”斷為兩橛,以“同學”二字屬前為讀,并在“于公孫龍”之前增一“先”字。錢氏之說,雖然甚辯且甚巧慧,但姑不論古人鮮有“先于公孫龍,公孫龍稱之”之類如此冗散復沓的句式,即所謂“相謂同學”以及“同學”二字的這種錢氏用法,遍尋上古載籍,亦絕無證據(jù)。

按古人固然“宦學齊稱”,且“學”或者亦可稱為“宦”,但“宦”與“學”仍然有所不同?!抖Y記·曲禮上》“宦學事師”,孔穎達《正義》引熊氏(安生)云:“宦,謂學仕宦之事。學,謂習學六藝,此二者俱是事師。”又引服虔云:“宦,學也,是學職事之事為宦也?!笔瞧淅?。又,《左傳》宣公二年趙盾見靈輒餓,問之,曰:“宦三年矣?!倍抛ⅲ骸盎?,學也?!笨追f達疏:“《曲禮》云‘宦學事師’,則二者俱是學也。但宦者,學仕宦;學者,尋經(jīng)藝;以此為異耳?!倍拧⒖字f,似乎可以為服、熊二氏之說添一佐證。然清人俞樾卻有不同說法。俞氏曰:

古者學而后入官,未聞別有仕宦之學。疏說殊謬,杜訓宦為學,亦非?!秶Z·越語》云:“與范蠡入宦于吳。”注曰:“宦為臣隸也。”靈輒所謂宦者,殆亦為人臣隸,故失所而至窮餓如此。僖十七年《傳》曰:“妾為宦女焉?!倍抛ⅲ骸盎拢虑貫殒?。”此《傳》宦字義與彼同。

據(jù)俞氏之說,則“宦”即是“宦”,“學”即是“學”,仍然有所區(qū)別。齊之稷下先生雖有俸祿但“不治而議論”,未必即如錢氏之說有所謂“自避仕宦之名而稱學”。退一步說,即使稷下先生確有“相謂同學”之事,但考諸上古載籍,既無“相謂同宦”之“同宦”之說,更無因為要“避仕宦之名”而有與“同宦”的造詞結構相當?shù)摹巴瑢W”一詞,更不會有“與宋钘、彭蒙、田駢同學”這種形如斷尾巴蜻蜓之類的突兀句式。因為古人常有“(與某人)同學于某地某人”,或者徑謂“(與某人)同學于某人”之類說法,而絕無“與某人同學”或“于某處同學”這類以介賓結構作狀語修飾“同學”之近乎現(xiàn)代漢語的文句。謂予不信,不妨從漢語詞匯發(fā)展史的角度,對“同學”一詞的產(chǎn)生時代及其用法略作考察,以明其征。

檢“同學”一詞,意為同師受業(yè)者,大抵產(chǎn)生于西漢后期或者更晚。因為此詞于《史記》中尚未出現(xiàn),而《漢書》、《后漢書》及《三國志》乃有用之者,然僅有五例。錄之如次:

(1)以令詒太常受業(yè),復事同學博士白奇。(《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

(2)莽兄永為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學博士門下。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

(3)晚善《左氏傳》,遂積精深思,通達其旨,同學者皆師之。(《后漢書》卷三十六〈鄭興傳〉)

(4)時同學石敬平溫病卒,封養(yǎng)視殯斂。(《后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戴封傳〉)

(5)然嘗與權同學書,結恩愛,至權統(tǒng)事,以然為余姚長。(《三國志》卷五十六〈朱然傳〉)由(3)“同學者皆師之”一例可知,所謂“同學”,乃“同學者”一詞的省略,因為其他四例之“同學”后,皆可加上代名詞“者”字,即其明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同學”一詞,意即“同一師門受業(yè)的人”,其所表達的意義重心在“同”不在“學”,因而可以加上一個“者”字,將“同”字的意義再行補足。既然如此,則其詞匯意義及其用法就與“與某人同學”之類句式中“同學”一詞的句法功能完全不同?!芭c某人同學”這類句式中的“同學”,意即“在一起學習”,所表達的意義重心在“學”而不在“同”,因而不能在這類句式的“同學”后面加“者”字而說成“與某人同學者”,相反,倒是可以將“同”字省去,說成“與某人學”。因此,嚴格說來,這類句式中的“同學”二字,其詞匯意義并不穩(wěn)定,或者說,它壓根兒就不是一個詞。

不妨稍加檢證,假如將錢氏斷讀的“同學”,當作如同《漢書》、《后漢書》及《三國志》那樣使用的一個詞匯,在“同學”后面綴上一個“者”字,則全句就變成:“尹文子者……與宋钘、彭蒙、田駢同學者?!憋@然不辭之甚!而且同理,古人常用句式“(與某人)同學于某處某人”或“(與某人)同學于某人”,在“同學”之后也不能加“者”字,說成“同學者于某處某人”或“同學者于某人”,因為,如前所述,這類常用句式中的“同學”,所表達的意義重心在“學”而不在“同”,其“同”字可以省略,而“學”字則萬不能省。因而此句可說成:“與宋钘、彭蒙、田駢學于公孫龍”,而不能說成:“與宋钘、彭蒙、田駢同于公孫龍”。所以如此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句中的“同學”,不是一個詞,即不是現(xiàn)代語言學家所規(guī)定的“最小意義單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古漢語中“同學”二字雖然在西漢以前乃至西漢以后,可以連袂出現(xiàn),但不是語言學家所規(guī)定的最小意義單位——詞。而作為一個詞的“同學”,則是“同學者”的省略,乃產(chǎn)生于西漢末年以后。二者的句法功能完全不同。至于現(xiàn)代漢語中“同學”一詞,如:“我與某人同學”或“我與某人是同學”,后面無須帶上介賓結構作補語(前一例雖然可以帶介賓結構作補語,但是古漢語的遺留,并非純粹的現(xiàn)代漢語句法),則與西漢以后從“同學者”省略而來的“同學”一詞,其詞匯意義及其句法功能顯然不同。因此,錢氏所謂稷下學者因“避仕宦之名”而“相謂同學”,于古無征,想當然耳。

且也,即使在“同學”一詞出現(xiàn)以后,也沒有如錢氏所斷讀的這種如同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用法。更何況《三國志》的寫作年代與《序》文的寫作年代還十分接近,竟然也同樣找不到錢氏這種用法的蹤跡。因此,我們有理由可以毫不客氣地指出:錢氏之說,將不是一個詞的“同”與“學”讀成一個詞“同學”,而且錢氏這種讀法的“同學”所顯示的詞匯意義及其語法功能,在與之同時代的文獻中找不到任何根據(jù)。是《序》本不誤,而錢氏卻以今律古,擅改原文,倘若斯文不幸依錢氏之所改而流傳下去,則后人必考定《序》文乃使用現(xiàn)代漢語句法與詞法,豈非《尹文子》又將成書于中華民國。噫,其可乎?有是哉!

三、《序》文“疑點”之二與辨?zhèn)沃T公的解決路徑檢核

除“同學于公孫龍”之外,《序》文作者自稱“余黃初末始到京師,繆熙伯以此書見示”,亦是自來疑古辨?zhèn)蔚目紦?jù)家們作為“誤點”而攻之不遺余力的集矢之地。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曰:“李獻臣云:‘仲長氏,統(tǒng)也。熙伯,繆襲字也?!秱鳌贩Q統(tǒng)卒于獻帝遜位之年,而此云‘黃初末到京師’,豈史之誤乎?”按李獻臣指“仲長氏”為“仲長統(tǒng)”,乃據(jù)《后漢書·仲長統(tǒng)》本傳而言?!督y(tǒng)傳》曰:“仲長統(tǒng),字公理,山陽高平(故城在今山東鄒縣西南)人。……獻帝遜位之歲,統(tǒng)卒,時年四十一。友人東海繆襲常稱統(tǒng)才章足繼西京董、賈、劉、楊?!薄秱鳌芳确Q統(tǒng)之籍貫為“山陽”,又稱與東??娨u為友,則李獻臣以《序》文作者乃仲長統(tǒng),而繆熙伯為繆襲之字,似有其據(jù)。且陳壽《三國志》以及裴松之《注》,亦皆有明文可稽。陳《志》曰:“襲友人山陽仲長統(tǒng),漢末為尚書郞?!迸帷蹲ⅰ吩唬骸耙u字熙伯,辟御史大夫府,歷事魏四世?!?/p>

稽考范曄《后漢書》有關仲長統(tǒng)的傳記資料,其來源當是繆襲所撰《仲長統(tǒng)〈昌言〉表》?!侗怼肺囊娪谂嶙ⅰ度龂尽③總鳌匪段恼轮尽罚溆讶丝娨u亦謂統(tǒng)于“延康元年卒,時年四十余?!蔽ā督y(tǒng)傳》“獻帝遜位之歲,統(tǒng)卒,時年四十一”與《表》文稍不同。考諸史歷,漢獻帝于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十月即禪位于曹丕,丕即改元黃初,行七年。則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甚至黃初元年,乃同指西歷紀元之220年,因而皆可稱之為“獻帝遜位之歲”。則統(tǒng)卒之年,范《傳》不誣。

然則仲長統(tǒng)既于“獻帝遜位之歲”已卒,而《序》文所謂“黃初末始到京師”,距統(tǒng)卒之年,至少有六、七年之久,是指仲長統(tǒng)為《序》文作者,則不僅與范氏《后漢書》之〈仲長統(tǒng)傳〉相抵牾,且與繆熙伯所撰《〈昌言〉表》文之說亦不合。

《傳》與《序》如此相抵,最為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范氏《傳》文有誤,要么《序》文出自偽托。宋人晁公武即取前法,疑范《傳》或誤,故曰:“豈史之誤乎?”而清人周廣業(yè)則取后法,指《序》乃偽托,故曰:“恐是《序》出偽托,非史之誤。”近人唐鉞因周氏之說曰:“撰《序》的人是故作狡獪,影射仲長統(tǒng)。惟未細考仲長氏的年代以至露出破綻?!?/p>

如前所述,范《傳》的史料來源是傳主生前好友繆熙伯的《〈昌言〉表》,我們完全可以懷疑范氏網(wǎng)羅群言或有照顧不周之處,因而有可能將統(tǒng)卒之年弄錯;但繆熙伯既為仲長統(tǒng)生前好友,又作《〈昌言〉表》以進呈于朝廷,決不至于竟在亡友物故之年上出現(xiàn)差錯。因此,晁公武疑范氏《傳》文之誤,毫無道理。

既然《傳》文決無疑誤,那么,“《序》出偽托”之說是否可以成立?問題并非如此簡單。從邏輯上說,兩個相對的判斷,不可能同真,但可能同假。而所謂“偽托”云者,乃本非其人而假托其人也。也就是說,此《序》文本來出自他人之手,而《序》文卻署名于仲長統(tǒng),此之謂“偽托”也。但《序》文僅署曰“山陽仲長氏撰”,并沒有明確宣稱自己就是“山陽仲長統(tǒng)”。而指《序》文作之于仲長統(tǒng)者,其人乃《邯鄲書目》之作者宋人李獻臣。乃宋人李獻臣言之而宋人晁公武信之,近代辨?zhèn)沃T公不之察,又從而狺狺佐訟不已,不知作者與仲長統(tǒng)有何隙何怨,必以如此“狡獪”手段“影射”之而后快?是以《序》為“偽托”者,乃宋人李獻臣栽贓于前,而宋人晁公武提訟于后,至近代辨?zhèn)沃T公,乃煅練羅織以成其獄,且橫拉范曄出庭作證而已。

然考之原《序》,作者一則曰:“余黃初末始到京師”;再則曰:“山陽仲長氏撰”。其人非仲長統(tǒng)甚明。而李獻臣讀書不審,執(zhí)意嫁名于仲長統(tǒng),殊不知“始到”云者,首次之謂也,先前從未到過也。而《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既曰:“尚書令荀彧聞統(tǒng)名,奇之,舉為尚書郎。后參丞相曹操軍事?!薄度龂尽③總鳌芬嗝餮裕骸耙u友人山陽仲長統(tǒng),漢末為尚書郞,早卒?!奔热恢匍L統(tǒng)于漢末已為尚書郞,后又“參丞相曹操軍事”,即使沒有“早卒”,亦早已到過京師了,何待于“黃初末始到京師”?或者晁公武已經(jīng)意識到李說有所未安,又自無主見,因而轉述李氏之意后,曰:“《傳》稱統(tǒng)卒于獻帝遜位之年,而此云‘黃初末到京師’”,竟將這極具關鍵意義的“始”字輕而易舉地抹去了,則晁氏實在難脫隱瞞甚且篡改不利證據(jù)之干系!更何況“山陽仲長氏”者,乃一地方家族概念,可以“山陽仲長氏”自署者,豈獨仲長統(tǒng)一人哉?李獻臣《邯鄲書目》見《序》有繆襲之字,又有“山陽仲長氏”之自署,便不問青紅皂白,楞生生一口咬定仲長統(tǒng)其人而不肯稍縱!此非孟子之所謂“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邪?難道“山陽仲長氏”家族除卻仲長統(tǒng)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讀書人了么?由此言之,則四庫館臣以多聞闕疑之語氣曰:“其山陽仲長氏不知為誰?”其言最為通達,其心亦最為審慎。李獻臣“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其立言不謹,貽惑后學千載有余,夫綴學之士,豈能不引以為戒?

四、《序》文寫作年代擬測

準上所述,我們認為,《序》文作者應該是山陽仲長統(tǒng)這個家族的某個晚生后輩,因有其家族先賢仲長統(tǒng)與其友人繆熙伯的這層關系,于黃初末年第一次到京師時,便去拜訪這位前輩學人繆熙伯。史稱繆熙伯“亦有才學,多所述敘,官至尚書、光祿勛”,“正始六年,年六十卒”,則黃初末年,仲長氏其人往謁之時,繆熙伯甫進不惑之年,約少仲長統(tǒng)五、六歲,當是此仲長氏之前輩,故《序》文不以“友人繆熙伯”相稱。而繆熙伯為鼓勵已故友人之后輩子弟讀書,便出示所藏之《尹文子》一書讓其過錄。事后,其人認真研讀,依其文意,反復推求,發(fā)現(xiàn)其書多所脫誤(“意其玩之而多脫誤”),于是“聊試條次,撰定為上下篇”,至于書中名理晦奧之言,則“亦未能究其詳也”。

準此,則作《序》之人既為山陽仲長統(tǒng)家族之晚生后輩,其作《序》之年,又不知當在“黃初末年”得書以后之若干年也,或者已至魏晉易代之后,亦未可知。假定其人黃初末年(226年)已二十歲,至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即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亦僅六十歲。如其人壽至八十或九十,則可能至晉惠帝元康年間尚存。若其書為晚年撰定,則《序》之作年,竟在晉武帝之末年或晉惠帝之初元,亦未始不可能。至于《序》文之所以認為尹文“與宋钘、彭蒙、田駢同學于公孫龍”,此亦秉承漢人自來之說,以辯者公孫龍為孔門弟子耳。而作《序》者不以為意,既不之考亦無須考,徒為因襲時流之見而已,實無足怪者也。

五、本文結論

由于漢人心目中僅有一個孔門弟子公孫龍,提到公孫龍,就立即想到字子石,因而無分乎圣賢弟子與六國辨士。而魏晉之際不僅認為六國時辯者公孫龍仍然是那個字子石的孔門弟子公孫龍,并且還是尹文、彭蒙、田駢諸人的前輩老師,也就是說,這些“不治而議論”、其學雖“本于黃老”而“近”于“刑名家”的稷下先生們,雖其學乃漸行漸遠,但其師承淵緣則仍在儒門,而孔門弟子公孫龍就是他們的嫡傳先師。這既是魏晉之際的學術史觀,也是仲長氏撰《〈尹文子〉序》的時代背景。因此,今傳仲長氏所撰《〈尹文〉序》決非偽作,其中所謂“疑誤”之點,在有關公孫龍其人的學術史料背景中皆可得到有效說明。而《序》作者仲長氏其人于黃初末年首次謁見繆熙伯,繆熙伯即以《尹文子》一書見示,《序》文作者乃引《莊子》而論其學,又引劉向說以“其學本于黃老”,而己意亦以為尹文之學其“大較”近于“刑名家”,是與后世目錄學家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高似孫《子略》乃至《四庫全書總目》之論尹文,皆有所不同。而這一點,正是《序》文所透露的學術世運消息之變,足覘魏晉玄理名辨之學方興之漸。好學深思之士,自是心知其意,豈近代辨?zhèn)沃T公孔見之所能及耶!

Cheng Shuijin

(Chinese Scholarism Institute,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Jiangxi,China)

Throughoutthe dynasties from Han&Tang to Ming&Qing,mostscholars have mistaken Gongsun Long recorded asthe followerofConfuciusin Shijiasan oratorliving in theWarring States Timehaving the samename.So allthe academic information involvingtheoratorGongsunLonghasbeen confoundedwiththe dataofConfucius fellowliving.So theaccount of Yin Wen learning from Gongsun Long with Yin Wen,Song Xing,Peng Meng Tian Pian in the prologue of YinwenZi is just the wrong academic word derived from this mistake.However,without knowing this causality,past scholars took YinwenZi as a pseudogragh;then considering the signature of prologue’s writterZhongchang Shi(meaning as whose family nameis Zhongchang)asZhongchangTong,they havejudged the writterofprologueistheonewhoforgestheancientpeople.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mistaking of two datas has its own source,which can be deficient to conclude YinwenZi is a pseudogragh,the writterwhose family name is Zhongchang should be the junior ofthis family rather than Zhongchang Tong himself.Thedataofthisprologue beingwritten should bethe changingtimebetween Weiand Jin.Remaining YinwenZiisneither the pseudogragh nor have a forged prologue writter.

Gongsun Long;Yin Wen;Zhongchang Tong;Miu Xibo

責任編輯:陳文新

程水金(1957—),男,湖北新洲人,現(xiàn)為南昌大學國學院院長、贛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錢氏同學
得金書鐵券 思家訓門風
得金書鐵券 思家訓門風
錢氏家族遷徙考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娜子姐姐信箱
錢氏家族:家訓力量到底有多大?
應接不暇 騎虎難下
江陵县| 松江区| 陵川县| 临沂市| 闸北区| 凉城县| 棋牌| 永州市| 沂南县| 马关县| 登封市| 蒲城县| 太仓市| 周口市| 达日县| 宝鸡市| 呼伦贝尔市| 南郑县| 尤溪县| 余姚市| 彭泽县| 海林市| 阿拉善右旗| 高密市| 绥阳县| 望谟县| 靖远县| 焦作市| 姜堰市| 清镇市| 醴陵市| 和政县| 桐柏县| 安图县| 屏边| 恩施市| 保德县| 宿松县| 新邵县| 邵东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