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編|浪跡天涯
視界悠樂旅堂
來自古剎的裊裊余音
匯編|浪跡天涯
千年古剎,笑看過多少紅塵過客,傾聽過多少人間悲喜。暮鼓晨鐘、空靈祥和、禪意悠遠,燃一炷心香,靜觀裊裊清香升上來……呼吸吐納心自在,不惹塵埃,清風自來。
普救寺,坐落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千米處的峨嵋塬頭上(塬:是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塬高約29米,南、北、西三面臨壑,只有東北向依塬平伸,被當?shù)厝朔Q為“愛情勝地”,也是《西廂記》故事的發(fā)生地。
《西廂記》的故事,人們大都耳熟能詳。唐朝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的遺孀鄭夫人帶著女兒崔鶯鶯和丫鬟紅娘,送崔相國靈柩回河北老家安葬,時值兵荒馬亂,暫住普救寺。父母雙亡的洛陽才子張生赴長安趕考途經(jīng)蒲州,本要看望好友白馬將軍,因被普救寺風光吸引而來到這里。在回廊里突然出現(xiàn)的崔鶯鶯像一抹彩虹,讓張生誤以為是仙女下凡,于是取消了上京趕考的打算,決定在普救寺暫住下來。最終,上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一幕。
1987年5月修復普救寺的一天,在大鐘樓基址處出土了一塊最能印證《西廂記》故事的金代詩碣《普救寺鶯鶯故居》碑。據(jù)考證,這是金代蒲州副使王忡通觸景生情、滿懷哀怨地寫下了這首憑吊崔鶯鶯的抒懷佳句:“東風門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無據(jù)塞鴻沉信息,為誰紅燕自歸來。花飛小院愁紅雨,春老西廂鎖綠苔。我恐返魂窺宋玉,墻頭亂眼竊憐才?!弊掷镄虚g充溢著這位蒲州名吏對才女崔鶯鶯的追慕和詠嘆。
沿著古驛道坡底街就可以抵達峨嵋塬頭的正南方向,你可以見到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的寺院,殿宇樓閣、廊榭佛塔等建筑物自下而上,依塬托勢,逐級升高,樹木環(huán)翠其間,給人一種古樸高峻的感覺。來到寺廟山門前的廣場上,便看到寄托愛情夙愿的“同心鎖”金鎖片雕塑。雕塑的一面,刻有龍鳳戲珠圖案和描紅的祝福詞“愿有情人終成眷屬”;另一面上,有描紅的雙喜圖案和“永結同心”字樣。
進山門,沿陡峭的石階而上,就能看到兩側石頭欄桿上密密麻麻掛滿了一把把金屬鎖,不用問便知道這是無數(shù)前來觀光的情侶在此留下的愛情見證,他們希望通過“同心鎖”或者“連心鎖”這樣一種世俗的方式來寄托他們的愿望,將他們內(nèi)心最美好的夢想永久定格在這個曠世奇緣的發(fā)生地,直到地老天荒、??菔癄€。
普救寺
石階正面是飛檐翹角、氣勢雄偉的大鐘樓,它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樓高17米,樓上懸匾“大鐘樓”。據(jù)說,在《西廂記》“白馬解圍”一節(jié)中大鐘樓竟成了“觀陣臺”,是張生邀請老夫人、法本長老等僧眾,登上大鐘樓觀看兩軍對陣廝殺、白馬將軍如何生擒孫飛虎之地?,F(xiàn)在,大鐘樓里面放著一面大鼓,游人只要付錢,便可以盡情敲擊,體驗一下故事里戰(zhàn)鼓震天的味道。
離開大鐘樓,再上去就是呈臺狀的峨嵋塬頂了,這里是寺院建筑的主體部分。這里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鶯鶯塔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修,屹立至今。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三門峽市的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nèi)的“石琴”,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六大奇塔。該塔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精湛的工藝而具有特殊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擊,可聽到從塔上傳來“咯哇、咯哇”的蛙鳴聲。
其余明顯是20世紀80年代修復的仿古建筑,但其建筑及內(nèi)部陳設都和《西廂記》故事直接關聯(lián),如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室內(nèi)還按照故事中的主要場景放置了再現(xiàn)這些情節(jié)的人物蠟像。在“梨花深院”的門口,還有攝影小販擺放的《西廂記》男女主人公的蠟像和古代戲裝,供游人拍照留念。
南郭寺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南2千米處的龍王溝東側的慧音山坳。它被譽為“天水第一名剎”,始建于大興佛教的南北朝時期,距今已經(jīng)有1 600多年的歷史。
南郭寺,又名妙勝院,它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南郭寺里的“三絕”聞名遐邇。所謂“三絕”,一是杜少陵祠和二妙軒碑;二是歷盡滄桑的春秋古柏和唐槐;三是清澈見底、甘甜味美的北流泉水。
南郭寺杜甫雕像
南郭寺坐南朝北,自西向東橫向排列著西院、中院和東院。西院為主院,它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禪院和臥佛院等建筑。其中,山門前那高大挺拔的唐柏,大雄寶殿前向北橫逸斜伸的古柏被稱為是“稀世珍品”。中院有關圣殿,也叫財神殿,傳說早年間為藏經(jīng)樓。東院有北流泉亭、二妙軒碑廊和杜甫像。
南郭寺之所以能名揚四海,正是因為有了詩圣杜甫和他的《秦州雜詩》。杜甫一生坎坷,安史之亂后,他丟了官,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從此開始顛沛流離。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來到天水投奔親人。據(jù)史料記載,他到秦州后靠賣藥和旁人周濟度日,生活艱難。僅住了三個月,便離開秦州到同谷(今成縣)。然而,他在同谷的日子更加艱辛,還經(jīng)常斷糧斷炊。于是他又攜帶家眷去了四川成都,投奔嚴武(當時是劍南節(jié)度使,與杜甫為世交),在嚴武的幕府中任職,住在浣花溪的草堂。嚴武死后,杜甫離開成都,又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他攜帶著家眷出三峽去郴州,投奔舅父。當時秋雨連綿,湘江水暴漲,無法行舟,詩人帶著滿懷的惆悵病逝在船上,年僅59歲。
杜甫雖然只在天水住了3個月,但他的足跡卻遍及天水許多名勝古跡,同時也留下100多首詩篇?!吧筋^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杜甫的詩雖多以描寫天水的自然景色,但也流露出他那凄涼悲憤的心情。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天水的人們將南郭寺西院的東禪房改建成“杜少陵祠”,塑了他的坐像,以供后人瞻仰參拜,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
南郭寺里的古樹
1998年,天水市政府投資近60萬元,在南郭寺東院新建起一座“二妙軒”詩碑廊?!岸钴帯痹姳?,原為清初大詩人宋琬所刻。他在秦州做官時,非常喜歡杜甫的雜詩,于是他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和其他書法家的字,請刻工纂刻在石碑上。因詩妙、字妙,被后人稱之為“二妙碑”。站在碑廊前,仔細研讀杜少陵的詩句,欣賞著名書法家的字體,你才能領會到這座千年古剎的文化內(nèi)涵。在碑廊旁還有一尊漢白玉的杜甫臥像,從詩人那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顯示出歲月的滄桑,也顯露出他那剛毅不屈的性格。
觀察一座城市,一座寺廟歷史的長久,不妨去看看它栽植的樹木。鋼鐵水泥的建筑即使再宏偉再高大,經(jīng)過數(shù)月數(shù)年也能搭建起來,但是一株株郁郁蒼蒼的古樹,卻要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乃至數(shù)千年的緩慢生長。為什么說天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只要你到伏羲廟、玉泉觀、文廟、胡氏故居門口甚至是街頭去看看那些古樹,就會明白了。
南郭寺里的第二絕是它的樹。首先說說這株“老樹空庭得”的南山古柏吧,在西院大雄寶殿前,有一個青磚砌成的長方形花墻,圍護著一株古柏。樹身分三枝,各向南北橫逸斜伸,樹態(tài)龍鐘。古柏的學名叫側柏,屬常綠喬木,生長速度緩慢,壽命極長。據(jù)專家測定,該樹已有2 300~2 500年的生長史,被譽為活的“化石”,有生命的“國寶”。當代書法家沈鵬先生觀后驚嘆不已,揮筆書寫了“春秋古柏”四個大字,現(xiàn)鑲嵌在花墻之上。
說到南山古柏的奇特長勢,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西征,打了勝仗后駐軍天水。因為天水不僅風光秀美,而且是飛將軍李廣的故鄉(xiāng),所以讓將士們放假休整。這天,秦瓊和尉遲恭兩位將軍來到南郭寺,他倆把馬分別栓到兩個樹杈上,就四處觀賞去了。久經(jīng)沙場的戰(zhàn)馬性情剛烈,因無人管束一時性起,一個向南一個向北,跳將起來,扯斷了韁繩去找水喝,而被馬拉倒的古柏就成了這種南北傾斜的樣子。
每當市民們談論起天水的古樹時,大家都會津津樂道地說到南郭寺門口的唐槐。登上南郭寺山門的平臺,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兩棵巍然聳立的槐樹。樹高30多米,樹圍近7米,胸徑1.8米,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歷史。唐槐的學名叫國槐,屬落葉喬木,耐寒、耐風沙,適應性強,壽命極長。由于這一對唐槐對稱生長在山門的兩側,樹身勻稱、個頭相當。長得枝繁葉茂,濃密如蓋,就像兩位將軍立守在山門,給寺院增添了幾分莊重和威嚴,于是人們又稱它為“將軍槐”。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保護古樹的意識也不斷增強。在大中城市,園林部門給古樹建立了檔案,有專人管理。在他們的愛心呵護下,這些上百年上千年的老樹又逢春,健康地生長著,繼續(xù)傳承著古老的歷史。
東院觀音殿前有一座典雅別致的六角亭,亭中有一口山泉。流淌的泉水清澈見底,終年不竭,水味甜美,含有多種礦物質(zhì),相傳這就是杜甫詩中的“北流泉”。
遠道而來的游客都不忘品嘗這清涼、甜美的泉水。喝上一口,潤心田、透心涼的感覺會讓你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古老的河南延津縣城最繁華的溫州商業(yè)街旁邊,靜靜地矗立著一座紅墻灰瓦的寺院——大覺寺。說起大覺寺,當?shù)厝丝赡苊H?,但一提起“塔院兒”卻無人不曉。這是因為大覺寺是一座以塔為主體的寺院。
走進大覺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六角七層的古塔,即寺院的標志性建筑——萬壽塔。俯瞰著延津大地的萬壽塔高28.4米,逐層疊澀內(nèi)收。一層有南北兩個圓頂拱券樓門,二至七層由磚雕仰蓮平座、磚砌塔身和挑檐三部分組成,檐下六面墻,每面都有一個圓頂拱券樓門,飛檐伸出墻外約一米寬,精雕細刻,構思巧妙。
用料方面,除塔基壘砌一米高的石條外,其余全部由青磚砌成。塔體結構分內(nèi)、中、外三層。內(nèi)層是一錐形空心圓柱;中間層為螺旋式登塔階梯和通道;外層為塔體,呈六角形。各層內(nèi)壁均嵌有塔銘,所寫詩文大多為明代紳士登塔觀感。
寺院內(nèi)的建筑并不是對稱的。從塔頂下來,左手邊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寶殿,其坐落在高臺之上,殿內(nèi)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在大雄寶殿前右側,有元代書法家趙孟的手書《長明燈記》石刻碑。在河南省文史研究館收藏的《河南石刻拓片存目》手抄本的卷六、卷七有趙孟的碑刻墨拓本11件,《長明燈記》位列第七,它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大雄寶殿的右后側是魯葛祠,殿和祠之間有山門通往后院,拾級而上,只見后院綠樹成蔭,布局嚴謹,觀音殿、財神殿、蓮花池等均坐落于此。
萬壽塔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甭皆谟纳钋屐o的大覺寺內(nèi),看著寺院東邊涼亭下那口大鐘和新建的東西廂房,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了千年前這里也曾是晨鐘暮鼓、僧人念佛誦經(jīng)普度眾生的地方。
如今的大覺寺不再是歷史的演繹,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寺院內(nèi)古樸的建筑、參天的大樹和清幽的小路散發(fā)出一種寧靜和諧的韻味。平日里,喜歡唱豫劇和二夾弦的當?shù)厝?,以及書法繪畫愛好者經(jīng)常來這里切磋技藝。喜歡探訪名勝古跡的外地人,也常來一睹“塔院兒”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