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平
永遠的芍藥
又一次去登了六和塔。春暖花開的五月,我是特地奔著月輪山的芍藥花去的。
關于芍藥的記憶,幾十年來一直在腦子里沉淀,因為她是我最喜歡的花,她是我花的啟蒙老師,認識她以前,我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美麗的花,而美麗是因為她的藥用功能。
每年五月初,老家門前的菜園子里,紅紅的芍藥花會開滿園子,而穿著粗布黑衣、長須飄飄的爺爺,似乎對這一片花特別用心,花間有一棵雜草都要輕輕地拔掉,還不時會松松花根部的土。我有疑問,花不是開得很旺了嗎?這花只是好看,又不能當菜吃。我認為菜園只能種菜。爺爺笑笑,摸摸我的頭:我要的是芍藥花的根,她的根是很好的藥材,可以賣錢的。
芍藥花很快會謝掉。花開花落,很自然的現(xiàn)象,但我希望她快點長大,可以做藥賣錢。
到了第二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試著挖了。扒開泥土,可以看見芍藥粗壯的肉質(zhì)塊根,紡錘形,長柱形,如果折斷,則會看到白白的顏色,有點像山藥的肉。取下芍藥根后,去掉根須,按粗細不同分類,用刀刮去根皮,洗凈,晾干。晾也是有講究的,不能在烈日下曝曬。至少要有半個月時間,才會達到藥店收購的要求,爺爺做這些事的時候,很專心,他常常會拿著芍藥根,用手指彈彈,細聽,如果有清脆的聲音發(fā)出,他的臉上就會有滿足的表情呈現(xiàn)。
這大約是困難時期唯一可以做的生意了。如此辛苦種出來的芍藥,也不過是一兩塊錢一斤;如果種的人多,價錢還要低。父親拖著一家老小,雖然拿著工資,也是捉襟見肘,幸虧這個芍藥,她能讓我們可以勉強生活下去。
我讀高中時,教我們語文的是個剛剛從師范大學畢業(yè)的白凈先生。斯斯文文,戴著一副大框眼鏡。別看他年輕,講課卻自有一套,我們都愛聽。有次講蘇東坡的詞,講著講著,他話題一轉(zhuǎn):我不大喜歡蘇東坡的豪放詞,空有一腔熱血,好像說大話,我更喜歡那個姜夔,你們知道嗎?隨后他轉(zhuǎn)身就在黑板寫上姜夔二字,嘴里還念念有詞,這個夔,很難寫的噢。姜夔呢,他的《揚州慢·淮左名都》很有名氣,寫這首詞的時候,他只有二十二歲哎,比我還小,然后抑揚頓挫:“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睋P州有人去過嗎?揚州有著名的二十四橋,橋邊的紅藥,就是芍藥,宋代揚州的芍藥極為有名,他是借芍藥感懷家國,哀時傷亂。
誰知道芍藥?突然,眼鏡老師高聲地問。我怯怯地舉手:我知道一點,我們家里種過,當藥材賣的。另一個同學也舉手說:我在《紅樓夢》中好像讀過一節(jié),是寫史湘云的。眼鏡于是很興奮地說了史姑娘:她喝醉酒,把芍藥花弄來當枕頭,在一條石凳上睡著了,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嗡嗡地圍著她。
眼鏡老師說完史湘云,似乎還是很興奮,又說了一大通芍藥的事情。其中一則《夢溪筆談》中有名的“四相簪花”故事,現(xiàn)在還印象深刻,因為他講到了王安石,而那時,我們正在被眼鏡老師要求背誦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這個故事這樣說:慶歷年間,韓琦鎮(zhèn)守淮南,后花園中有一株芍藥忽然開花四枝,花色上下紅,中黃蕊相間。韓琦于是請王珪、王安石、陳升之來觀賞,席間把花剪下,各簪一枝。這四人后來都官拜宰相,芍藥因此被稱為“花相”。
順便說一句,我們這個老師,講課就是這樣不守規(guī)矩,講蘇東坡會扯到姜夔,會扯到芍藥,還會扯到《夢溪筆談》。不守規(guī)矩是因為他的博學,不像別的老師只會照本宣科,現(xiàn)在,這個老師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這座城市里著名的文學家了。
有一年五月,我去了洛陽,當然是沖著牡丹去的,可惜的是,牡丹春芳已歇,花王衰敗的形象并不怎么好看。可我卻又一次飽覽了怒放的芍藥花,她花開于春末,唐宋文人稱其為“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一杯酒的意思,芍藥花開就意味著春天即將離去。洛陽果真是芍藥的海洋,不過,因有眾花的陪襯,芍藥也就不怎么耀眼了,看起來還有些低調(diào)。很多人搞不清牡丹和芍藥,也把芍藥當牡丹欣賞,在外行眼里,這兩種花差不了多少,可在我眼里,她們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牡丹艷,芍藥實;牡丹只重外表,芍藥內(nèi)外兼修;牡丹總是耀眼,芍藥常作陪襯。
1999年4月,我們家何之洲同學隆重誕生。該同學誕生前,我們曾經(jīng)翻遍字典詞典,為的是找一個比較有文化的名字。我不斷地翻《詩經(jīng)》,心想,這可是我國古典文學的源頭噢,一定會有合適的。無心插柳,卻翻到了“芍藥”?!对娊?jīng)·溱洧》說:“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贝呵锬莻€時候,每逢三月初三,在鄭國溱河、洧河的河邊上,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鮮花盛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特別是小伙子和姑娘們,更是有說有笑,并互相贈送芍藥表示情意。這幾句寫的大概就是當時的情景。芍藥如此美好,何之洲差一點就成了何芍藥了。
這個最早發(fā)現(xiàn)于4900年前的古老花卉,在當時就已經(jīng)發(fā)揮著強大的審美功能,用以贈別情人或友人,所以,又稱她為將離、離草。見面時送、分別還送,可見芍藥花的普遍了,如果那時有國花評選,一定是芍藥。
有朋友知道我喜歡芍藥,告訴我說,杭州花港觀魚公園里,搞了個芍藥圃,種植有近兩千株呢。是嗎?我是一定不會放過這片芍藥的,而且,還會帶著何之洲同學去好好觀摩一下,讓她畫出芍藥的倩影。
《本草綱目》這樣說她:芍藥,猶綽藥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性微寒,味苦酸,調(diào)肝脾,和營血,主治血虛腹痛。
這說的不就是人中之上品嘛,品德美好,勤勞務實,淡如芍香,柔美如玉。
野百合也有春天
參加各色人等的婚禮大典,主持人激情澎湃地說到“祝新人百年好合”時,我的腦海中立馬會浮現(xiàn)出百合花的美麗影子。
圣潔,堅貞,潔白無瑕。于是,百合花在我的記憶池里依次綻放。
我的家雖處于鄉(xiāng)鎮(zhèn)府所在地,卻是一個深深的山塢,依山傍水,一天最多只來一趟班車。上世紀七十年代,農(nóng)村的生活雖然艱苦,可農(nóng)民們并不能閑下來,生產(chǎn)隊里,大人們總有干不完的活。但干完活后,他們往往會挾私,順帶砍一擔柴,順帶割一車豬草,野百合就是這個時候闖進我記憶的。
春天的時候,只要不是很密集的柴叢中,或者一片荒草地里,總有幾朵鮮艷的白色或者黃色的小花開放著。野百合的身材非常高挑,可能是營養(yǎng)的關系,山地也不太肥,它長得還是很單薄。那時沒那么多的閑情逸致,我們對身邊的花花草草,也不會太關注,我們只關注它的實用性,什么東西能吃,那就有用。野百合的莖可以吃,而且是很好的營養(yǎng)品。
我是老幺,有哥哥姐姐罩著,基本不用干什么活,一些農(nóng)業(yè)知識,他們會熱情地教我,就如教那些在我們村下放的知識青年一樣。
野百合大部分的根都扎得比較深,有時馬馬虎虎、用砍柴刀刨挖,還很困難呢。要想得到它完整的莖,只有耐心,將挖的口子開得大一點,一點點往下挖,往下挖四五十厘米甚至七八十厘米后,就可以挖到一塊盤得很緊的莖了,這時,哥哥姐姐們會將這個戰(zhàn)利品交給我保管。莖的大小取決于它的年份及泥土的營養(yǎng),不管怎么說,一塊莖怎么著也有數(shù)十瓣,如果多挖幾株,洗凈,就可以煮湯吃了,黏黏的,醇醇的,倘若再放一點糖,味道真是沒得說。挖得多了,還可以曬干,什么時候都可以吃。什么算山珍?野百合的莖絕對可以算。
高二的時候,當我讀完茹志娟的小說《百合花》后,不用語文老師怎么解釋,似乎就明白了許多,原來,百合花還有這么多的寓意呢。這個故事,現(xiàn)在讀來還是如此的感人。“我”眼中的小通訊員是天目山人,一個十九歲的小伙子,甚至怕和女性說話,一說話就臉紅。讓這樣的靦腆小伙去借老鄉(xiāng)家的被子,而且是向一個新媳婦借,自然紅了一臉回來了。但就是這個不肯借被子的新媳婦,最后卻將繡著美麗百合花的嫁妝被蓋在那個犧牲了的小通訊員身上。這個時候,我知道了什么叫小說,怎樣寫情節(jié),如何安排結(jié)構。不就是講故事嘛,我也會。然后,我就依樣畫葫蘆,也寫了一篇小說,寫我們寢室里的事,寫我們班上的事。一寫還剎不了車,字數(shù)居然超過了《百合花》。平生處女作,還有那被語文老師諷刺為螃蟹一樣扭扭歪歪的字,怎敢大方見人?只好偷偷投給縣文聯(lián)的文學雜志《桐葉》,怎料想,編輯居然大為青睞,將這個小中篇發(fā)了頭條!新雜志拿到,那場面,真是全班轟動,老師驚訝,風頭出盡!這可是我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值得大書一筆的事情。在我的簡單理解中,那小戰(zhàn)士不就是長在野外迎風挺立的野百合嗎?
2009年5月,我曾有幸去香港學習一周。雖然學的是新媒體,但眼睛不會閑著的,這是職業(yè)習慣。我發(fā)現(xiàn)香港也有野百合,還不少呢。查資料得知,香港的野百合居然是受花木法令保護的,1925年,港府規(guī)定,對香港十一種野花加以保護,禁止采摘或販賣,名列第五種的便是百合花。我們?nèi)バ陆绲纳缴?,發(fā)現(xiàn)野百合很繁盛茂密,隊伍頗為壯大,似乎是花草的主力;這大約就是不許人隨意采摘的成果了。初夏季節(jié),白色的大花朵從草叢中伸出頭來,大老遠就能聞到它們馥郁的清香,滿山都是百合味,濃得很。不過,我也有疑問,香港那時還是英國人管著呢,而在英國,百合花卻被人們當作死亡之花,那英國人為啥還將它保護得這么好呢?只有一種合理的推斷,就是,野百合生命力強,妝扮環(huán)境的作用強,那就保護它吧。
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得知,中國是應用和開發(fā)百合花最早的國家。因此,百合花開向歐洲自然也是尋常不過的事了。
2012年夏天,我去歐洲,跑了法國、意大利等地。凡爾賽宮是必須去的。雖然排隊兩個多小時,雖然克洛維王朝、路易王朝還有什么別的王朝,雖然那么多的雕像藝術品讓人眼花繚亂,雖然蒙娜麗莎畫像前人潮如涌,但我還是在大衛(wèi)的學生、法國畫家德均尼《克洛維一世》的畫前駐足良久,這是一幅1835年的作品,克洛維一世的皇冠上,畫有很完整鮮明的百合,他們怎么會如此鐘情百合?原來,百合花在法國叫香根鳶尾,普通卻高貴,是他們的國花。法國從克洛維一世開始,百合花就成了皇室的象征。真的哎,仔細看看凡爾賽宮里面的收藏,有不少百合花的圖案,喏,就連腳下的地毯,也是百合花圖。我們在議論百合花的時候,有一位同伴說了,你們看,我們玩的撲克牌,KQJ里國王的頭上不也是戴著百合花嗎?哈哈,真的是呢!
一個周末的晚上,很無聊地看著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光頭孟非在介紹上場男生的時候這樣說:這是一位來自百合網(wǎng)的嘉賓。我一聽,百合網(wǎng),又是百合,來精神了,仔細看?;ヂ?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就靠網(wǎng)絡生活著,網(wǎng)絡能不能吸引人,名字很重要,百合網(wǎng),那一定是以百年好合為首要目的,真是太好了。這位來自百合網(wǎng)的男生,居然還是從事園藝的,恰如其分噢。我覺得,模樣,身材,口才,能力,家境,都不錯哎,而且,還有很值得其他青年學習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可就是被一個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摁掉了燈。我有些不平了,這些姑娘們想要什么呢?看著孟非、樂嘉兩個光頭的插科打諢,看看那個中年婦女黃老師不咸不淡的點評(我也是中年婦女,沒有貶義),我忽然覺得,這原來就是一檔娛樂節(jié)目嘛,不要太認真。你以為姑娘們是來找對象的?我覺得不是,她們是來展示的,展示自己姣好的形象;既然來展示,那恨不得能多出幾次鏡,幾分鐘能確定自己的終身?開什么玩笑??!而這位來自百合網(wǎng)的男生,即便他是一朵人見人愛的百合,即便是一朵生命力旺盛的野百合,和姑娘們又有多大的關系呢?
唉,百合網(wǎng)的野百合!
明代著名農(nóng)學專家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這樣描述百合:開淡黃白花,如石榴嘴而大,四重向下,覆長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棵須五六花。子紫色,圓如梧桐子,生于枝葉間。根白色,形如松子殼,四面攢生,中間出苗;又如胡蒜,重疊生二三十瓣。
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百合也稱藩、強瞿、蒜腦薯;(根)味甘、平、無毒。主治面合病、肺臟熱、肺病吐血、風疹流走、瘡腫不穿、天泡瘡、腸風下血。
百合,或者野百合,有如此多的優(yōu)點和功用,還怕什么呢?我的親,迎風怒放吧,陽光,大地,雨露,就是你們的春天!
竹兮筍兮
五月。生筍,長竹。嗜筍,喜竹。自然先想到竹林七賢。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某天,在河南輝縣和修武交界的地方,茂林修竹,溪水清清,嵇康,阮籍阮咸叔侄,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七個人,攜著一群美女,在喝酒,在縱歌,肆意酣暢。這是七子們竹林會竹林游竹林宴中一個普通的場景。
在竹林笑傲的七個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戎和劉伶。
那個王戎,長得一表人才,是個高富帥,但就是小氣,他的小氣簡直比《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還厲害。嚴監(jiān)生死前咽不下氣是因為點兩根燈草太浪費了,這其實是節(jié)約的表現(xiàn),也很符合目前的八項規(guī)定。而王戎的小氣卻是十足的自私。他喜歡吃李子,吃不完拿到市場上去賣,賣就賣吧,可他的李子卻沒有核,沒有核,并不是他服務態(tài)度好,替顧客想得周到,他是恐怕人家得了李子的核,拿去種了,于是他將李核都弄碎,弄碎了,就無法做種子了。是他的知識產(chǎn)權意識特別強?恐怕不是,這個李子又不是他家發(fā)明培育出來的,他只不過是運氣好,小氣就是小氣!
另一個劉伶,是真正的酒鬼。喝酒喝到他這個程度的其實是比較少的。劉伶和小氣鬼王戎的相貌剛好反一反,他基本上就是個矮窮丑。史載劉伶只有一公尺四十,那差不多就是一米四左右,不僅人矮,長得還不好看;有次喝醉酒和人吵架,人家要打他,他就露出那薄薄的顯示出條條肋骨的身板,強風一吹,差不多就倒了,人家一看,唉,還真下不了手,這樣的人能經(jīng)得住打嗎?別出人命了。他經(jīng)常坐著鹿車跑來跑去玩,懷里總是抱著一壺酒。仆人每天都跟著他,仆人的手里一定還要拿一把鋤頭,因為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要執(zhí)行他的命令:我若醉死,就地埋我!后人也有批評劉伶的,既然你都這么灑脫了,那還埋什么?死了就死了嘛,哪管身后什么事!還是沒氣魄。
所以,我對這些個所謂的竹林七賢,印象也不怎么好,這是一群什么人啊,不就是對現(xiàn)政府不滿,又仗著自己有些才,有些錢,然后就拉幫結(jié)伙,附庸風雅嘛!只是苦了那些上好的竹林,多潔靜的環(huán)境,多新鮮的空氣啊,但是,它們必須忍受七賢們所發(fā)出的不合時宜的聲音。
唉,我那可愛的竹林。
在山里,竹子是自來水管的先驅(qū)。山里人根本不用什么自來水,因為在后山的溪溝里,稍微筑個坑,就可以貯成一潭碧水。沿著山勢,按階梯的方式,用劈開打通的毛竹,一節(jié)一節(jié),一節(jié)一節(jié),一直可以接到房前屋后的水池里,一年四季,清流潺潺,泉水叮咚。夏日勞作回來,掬一捧山泉洗臉,那爽,透心涼。
我家夏日傍晚的場景,回憶甚是美好。院子門前,灑水掃凈,搬出一張桌子,大家搶著去傳菜,地里種著,山上采的,典型的農(nóng)家菜。傳菜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有時會忍不住饞,直接用手撈了塞嘴里。山風伴著犬吠,笑聲伴著鬧聲,晚餐就是這么的溫馨。晚飯后,大家會迫不及待地抬出大竹床、竹榻、竹椅,小孩子往往占據(jù)有利位置,為的是圖一個舒服。鄰居們這個時候會串門,熱鬧不熱鬧,取決于你家有沒有什么吸引別人的地方,比如,哥哥會講故事,于是一群小孩子常常會圍著他,今天講《水滸》,明天講《三國》,孫悟空林沖魯智深劉備孫權,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胡謅亂侃,但他總是講得很努力。
我家的山后面,以及后面的后面,山連著山,嶺接著嶺,到處都有竹林;大竹林,小竹林,一望無際。春天伴著第一響的雷聲,那些竹林就漸漸熱鬧起來了。生產(chǎn)隊里那些毛竹林,就會有黑黑的毛絨絨的筍尖鉆出,只消幾天時間,就出落得有模有樣了。那些粗壯的筍小伙,絕對是不能挖的,生產(chǎn)隊會派林管員嚴加看守,因為要將它們培育成竹林。生產(chǎn)隊里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毛竹,農(nóng)活中需要許多的竹篾制品,甚至還要拿毛竹賣錢,這也算是一宗比較大的收入了吧。但管理即便如此嚴格,也仍然會有人偷偷地挖幾根,春毛筍燉咸肉的味道實在太好了。
拔筍是我們農(nóng)村小孩的必修課。我們要去的是那些長野筍的地方。野筍長的地方太多了,田間地頭,只要有幾棵小竹子,就一定會有筍可拔,隨便幾個地方轉(zhuǎn)下來,就有一小袋了。但要想拔到更多的筍,就一定要去較遠的深山,那些野筍和那些野茶一樣,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艱辛和努力才拔得到。干這種活,我仍然只是當當下手,主力部隊依然是哥哥姐姐,他們勞力好。我們一齊出動,一天時間,往往會收獲豐厚,獨輪車載著重重的幾百斤野筍,浩浩蕩蕩回村。
野筍拔回來后,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連夜剝筍,否則容易老掉。剝筍這個活,其實還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我們的方法是,用手抓住筍殼的苗頭部分,來回揉軟,將筍殼左右兩邊分開后,就可以將披開的筍殼用手指繞幾圈,用力一扯,半邊筍肉就完全露出來了,用同樣的方法,左右兩下,一支鮮筍就剝好了。然而,剝筍會造成手指的損傷,時間一長,手指就痛得受不了,但是,筍必須剝完。剝完一部分后,馬上就要煮,加上適量的鹽,一鍋鍋煮,然后再一根根攤到竹篾上或團箕里,曬干就可以收藏了。
味道鮮美的野筍干,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在縣報做記者的時候,去縣西的合村、怡合、嶺源幾個山區(qū)鄉(xiāng)采訪,那里做青筍干的規(guī)模已經(jīng)產(chǎn)業(yè)化了。這幾個鄉(xiāng)和臨安淳安等地交界,大山連綿,野竹資源十分豐富,因此,野筍產(chǎn)量高。一些腦袋比較靈光的村民,組建了各類的青筍干加工場。他們從農(nóng)戶手里大量收購野鮮筍,剝,煮,曬干,再根據(jù)等級分類包裝,因為質(zhì)量好,在市場上俏得很。野筍干,隨便怎么燒都好吃,甚至都不用燒,將青筍干在清水中浸幾分鐘,然后切成小碎片,用開水一泡,就是一碗鮮美無比的筍干湯了。綠色,有機,環(huán)保,怎么贊美都不過分。后來,青筍干還發(fā)展到真空包裝,在青筍干里加些青豆,便可制作成各類休閑食品。
不過,因為各種原因,這些地方的青筍干也出現(xiàn)了滯銷,主要原因就是制作粗放;少數(shù)商人趨利,質(zhì)量大大下降。原本是嫩嫩的筍尖,下面老的部分都會被去掉,可是,為了牟利,老根都一起弄進去,誰咬得動?原本加適量的鹽是為了好保存,可為了牟利,將鹽當作增分量的手段,水里泡一天也沒用,那么咸,怎么吃?前年,我還參加了合村一個助農(nóng)銷筍的公益活動,當?shù)赜兄救耸肯肱φ衽d青筍干,請各方人士,搞了一個百筍宴,品質(zhì)應該提高了不少。我當時建議他們,誠信是品質(zhì)的基石,名聲搞壞了,即便品質(zhì)再不錯,銷起來還是很困難。
我每次嘴饞的時候,都會去張生記,因為那里有一樣杭州名菜,筍干老鴨煲。這個菜我喜歡它的關鍵不是老鴨,老鴨固然不錯,我更喜歡煲里的青筍干。那筍干確實不錯,浸潤著老鴨的油星,卻不油膩,滑滑的,嫩嫩的,嚼著嚼著,就經(jīng)常想起小時候拔野筍的情景。哎,這支不知生長于何山何野的野筍啊,你很健康,你有著大地山野樸實憨厚的性格,你饞死我了。我口福真好,你能遇上我,也算不枉噢,畢竟像我這樣,吃著你想著你的食客已經(jīng)很少了,有如此知遇之恩,你可以死而無憾了!
油燜春筍野青筍干之類,只是大自然春天的代表作品,其實,說筍,還必須言及冬筍。冬筍具有一種別樣的美味,杜甫就有詩:遠傳冬筍味,更覺彩衣春。他以通感的方法寫出了冬筍的別致,同時也表明,咱們的前輩吃冬筍的歷史很有些年頭了。
整個冬季,除了干果外,可以吃的鮮東西實在不多。光看地表,你是找不到冬筍的,冬筍藏在竹林里地底下,不像春筍,冒出頭,直接挖下就是了。冬筍往往藏得很隱秘,尋找它不僅要靠力氣,也要靠眼力。依據(jù)老爸的掘筍經(jīng)驗,挖冬筍,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看毛竹長什么樣,長冬筍的竹一定粗壯健康,生機勃勃;二是竹林里的泥土一定要肥而厚,貧瘠之地,長毛都困難,別說冬筍了。
想想看,大冬天吃到反季節(jié)的美味,應該是一件樂事。所以,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孝是“哭竹生筍”。
三國時江夏人孟宗,父親早亡,母親又病重,那個醫(yī)生開出的藥方居然是用鮮筍做湯。大冬天,小孟哪里有辦法搞到鮮筍?不可能的事!只有一個人跑到竹林里,抱著竹哭泣,筍啊,你在哪里呢?我母親要治病呢,急急急,急死了!忽然,他聽到唰唰的地裂聲,只見竹林里長出好幾根鮮筍!小孟大喜,連忙挖了筍回家做湯。母親喝了筍湯后,果然病愈。
這當然是文學作品了,是古人為了鼓勵孝子們不斷行孝編出來的故事,就如武則天令牡丹花一夜之間開放,創(chuàng)作手法是一樣的。不過,編歸編,有一點倒是歪打正著,就是筍具有的藥理作用。
《名醫(yī)別錄》云筍: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
《本草綱目拾遺》又云筍: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小孟宗母親的病一定是上述癥狀中的一種,所以喝下鮮筍湯就好了。
(責任編輯:錢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