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松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主持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著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那么,從文藝高原到文藝高峰之間,究竟有幾步之遙呢?由于筆者今年大半年以來潛心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魯迅先生重返現(xiàn)實的話劇作品,閱讀了大量魯迅先生的作品和論文藝的文章。時隔近八十年,魯迅先生的文藝思想和創(chuàng)作實踐,依然對今天的中國文藝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思想前瞻性。筆者也從中領悟到從文藝高原到文藝高峰的實際差距。
差距之一,是缺思想。“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摘自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達到文藝高峰的作品,一般都是有筋骨,有思想的作品。
魯迅之后中國文壇鮮有文藝家兼思想家的人物出現(xiàn),大多是某一門類的作家和藝術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再是思想的開拓者和創(chuàng)立者,而只是思想的執(zhí)行者和宣傳者。這大概與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定位有關。既然是工作者,聽從領導指示,做到優(yōu)質服務即可。千萬不要比領導高明,得罪服務對象。因為領導是把握方向的,服務對象是歌頌的主角。這無形的思想禁區(qū),阻礙了不少文藝家馳騁思想星空,遨游文化海洋的勇氣。當然,位居“高原”的作品也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精品。只是這思想性姓“公”,不姓“私”,誰都可以用。不具備“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試想一下,如果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羅曼·羅蘭、魯迅、海明威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工作者,估計也就是個“宣傳干事”或是某個文藝門類的專門家而已,不可能是舉世聞名的文藝巨匠、思想大師。
由于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也造成了文藝作品的同質化傾向。想象力的受限、創(chuàng)新力的退化,只能在文學樣式和藝術表現(xiàn)上尋找突破口。曾有國內(nèi)當紅電影導演被評論者評為“視覺的先鋒,思想的侏儒”,就是這個道理。許多原先創(chuàng)作活力四射的知名作家,后來淪為平庸之輩,被無情的政治斷送了自己的藝術生命。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許多曾經(jīng)耳熟能詳?shù)膬?yōu)秀抗戰(zhàn)歌曲被反復演唱。其作品中散發(fā)的情感依然是那么充沛,精神依然是那么昂揚,思想依然是那么鮮活。從某種意義上講,抗戰(zhàn)的勝利也是思想的勝利、精神的勝利、文藝的勝利。那時的文藝作品,鮮有個人崇拜,鮮有皇權思想、鮮有奴顏婢膝、鮮有低俗銅臭。歌詞中那種不懼強敵、團結御侮、擁抱新世界的豪情壯志,驚天地、泣鬼神。迎來了中國現(xiàn)代歌詞史上第一個高峰期。這與當時文藝家們大多經(jīng)歷了民族危難的洗禮和接受“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啟蒙以及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分不開的。許多出色的文藝家都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有的犧牲時,身上還帶著魯迅先生的照片、文稿和作品。
差距之二,是缺“土壤”。能登上文藝高峰的作家都是大師和天才級的人物。大師和天才又是在什么“土壤”里生長的呢?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時勢造英雄。
魯迅先生有一段經(jīng)典名言:“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chǎn)生,孕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產(chǎn)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侖非有好兵不可一樣”。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國民性和根除民族劣根性的思想。如果我們的文藝作品一味地對人民的優(yōu)點大唱頌歌,而對一部分人民中帶普遍性的缺點和問題熟視無睹,那么就無法引發(fā)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的強烈共鳴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正如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指出的那樣:“當文藝的批判功能喪失了,文藝的正能量也同樣軟弱無力了。好比一個人面對假丑惡一向緘口不言,那么他不論多么動聽地唱真善美的頌歌,效果也許并不見佳”。著名作家魏巍寫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也寫過《誰是最可恨的人》;詞壇泰斗喬羽先生寫過《愛我中華》,也寫過《世界不僅僅屬于好人》;雖然他們反映社會復雜性和人性弱點的作品不如歌頌性的作品家喻戶曉,但他們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和不隨波逐流的膽略,卻影響了世道人心。
差距之三,是缺機制。一缺人民對文藝作品好壞說了算的評判機制。二缺符合文藝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管理機制。
我們要求文藝創(chuàng)作以人民為中心,可人民對文藝作品的好壞沒有直接的評判權。他們吃到嘴里的饃饃(代作品)是經(jīng)過官方和文化管理者嚼過的并非原質原味的東西。而其好壞的認定,還是官方和文化管理者說了算。作家和藝術家也不知道或不想知道人民需要什么,而更想知道官方和文化管理者需要什么,評獎需要什么。魯迅先生曾經(jīng)加入左聯(lián),后因某些領導者好大喜功,不按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瞎指揮,“以鳴鞭為惟一的業(yè)績”,彼此發(fā)生過激烈地爭論。被魯迅先生視為拿著皮鞭的“奴隸總管”。魯迅先生1927年4月8日在黃埔軍官學校演講的《革命時代的文學》,有一段振聾發(fā)聵聲音:“好的文藝作品,向來多是不受別人命令,不顧利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的東西。如果先掛起一個題目,做起文章來,那又何異于八股,在文學中并無價值,更說不到能否感動人了”。我們現(xiàn)在許多作品之所以不走心,就因為常常是“受別人命令”的。比如“組織上叫我寫的”、“領導叫我寫的”;也是“顧利害”的,比如“這樣寫,會不會發(fā)表?”、“給的稿費多不多?”、“是不是會得罪什么人?”、“能不能得大獎?。俊碑斎灰彩遣弧白匀弧钡?。曾有一位詞作者告訴筆者,“有時心中直罵,嘴上卻要說好”,筆者問:“那還寫它干什么呢?”對方無奈地笑笑。可見文藝評判機制和文藝管理機制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質量和文藝家創(chuàng)作能力的充分發(fā)揮。
差距之四,是缺真的新文藝。九十年前魯迅先生在雜文《論睜了眼看》就指出“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jīng)自己不覺得。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并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早就應該有一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兇猛的闖將!沒有沖破一切傳統(tǒng)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所謂真的,就是真實地反映社會和人生,而不是瞞和騙、虛和假、浮和夸。國防大學政委、空軍上將劉亞洲先生在《中國人最缺少的一味藥》的一文中談到:“現(xiàn)在的狀況是,‘老百姓啥也不信,專家啥也不懂,媒體啥也不說,政治教育啥也沒用。因為你假,深入不了人心。你寫的那些東西連你自己都不相信,卻想讓別人相信,那不是鬼話?你寫的東西首先你自己信不信?你兒子看不看?這也是一種不老實。做文章不老實和做人的不老實是相同的。筆是千斤重呀。文章一定要真實。做老實文章的根本內(nèi)涵在于真實,真實才是有生命力的。沒有真實,絕不可能有錦繡文章。”。同樣,也沒有好的文藝作品。所謂新文藝,就是不光表現(xiàn)形式新,還要反映內(nèi)容新,觀察視野新。而不是新瓶裝舊酒,或是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包裹著一顆蒼白淺薄的心。這不禁使筆者想起著名詩人艾青先生寫的《我愛這土地》中的傳世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才是真的新文藝的經(jīng)典之作,而不是“革命小販”疲于奔命的應景之作。試想我們?nèi)绻言撁涓某伞盀槭裁次业哪樕铣:⑿Γ驗槲业男闹杏袀€春天!”,意思雖然不錯,意境也有,但藝術的感染力顯然大大降低。因為艾青先生的詩句中,藏著大愛,藏著難以言表的千言萬語。
差距之五,是缺安靜自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在今天這樣一個娛樂至上、利益最大的時代,作家和藝術家要想單靠作品說話,而不靠權力、金錢、娛樂說話,做起來很難。
君不見權力、金錢、娛樂常常會遮蔽文藝的光芒。今天一個會,明天一個講話,后天一個嘉賓,再后天去當評委,是寫不出、也演不出好東西的。即使被逼而為,也是一堆金裝的垃圾。人在世時,千人說好;人去世后,無人問津。魯迅先生早有斷言:“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
當然,文藝家被社會或組織需要是一件極其愉快的事,這說明該文藝家對社會和組織有用。記得筆者小時候學習的一篇講述白求恩的課文,最喜歡其中白求恩說過的一句話,叫“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休息的。你們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用!”。現(xiàn)在想來,作為醫(yī)務工作者而言,傷患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天職。但作為一名文藝家,僅僅把自己當成一枚永不生銹的鏍絲釘或一挺永不停歇的機關槍是不夠的,還要想想的是,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什么思想,是否對人民有利,對歷史負責,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魯迅先生提倡文藝家打“壕塹戰(zhàn)”,也就是利用戰(zhàn)壕進行戰(zhàn)斗,他反對“赤膊上陣”。他認為:“戰(zhàn)士伏在壕中,有時吸煙,也唱歌,打紙牌,喝酒,也在壕內(nèi)開美術展覽會,但有時忽向敵人開他幾槍”。他搞創(chuàng)作從不盲從,特別是遵命文學。往往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想斗爭,深思熟慮后再下筆?!缎虑嗄辍冯s志的編輯錢玄同找到他,希望他給刊物寫點東西,魯迅先生當時很矛盾,他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卻堅持“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先生想通后,創(chuàng)作了《狂人日記》,震動了當時的文壇。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闖將。盡管魯迅先生形容自己的作品不過是絕望的反抗、孤獨的吶喊,但卻經(jīng)歷了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相反,我們有的作家自稱寫出的作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其實是與人民沒有關系的。
筆者愿與文藝家們一道,甘于寂寞,忍受孤獨,拒絕浮躁,抵制誘惑,凝神聚氣地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優(yōu)秀作品。為實現(xiàn)“中國夢”,努力攀登文藝高峰。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