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李銳小說研究綜述

2015-11-30 04:55:54許菲菲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11期
關鍵詞:李銳綜述

摘 要:李銳作為創(chuàng)作數(shù)量較大、創(chuàng)作成績突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當代作家,一直受到評論家的廣泛關注??v觀近40年對其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其單部作品的解讀與評價,尤其是幾部廣受歡迎的長篇小說;二是貫穿性單方面研究和論述,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對其作品的敘述語言、敘述技巧以及主題意義的關注;三是整體性綜合分析和比較分析,從李銳總體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來定位他的文學作品在當代文學格局中的地,發(fā)掘其中的特色以及存在的局限。

關鍵詞:李銳 小說研究 綜述

李銳,男,1950年9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貢。自1974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開始,迄今為止已發(fā)表各類作品百余萬字。出版有小說集《丟失的長命鎖》《紅房子》《厚土》《傳說之死》,長篇小說《舊址》《無風之樹》《萬里無云》《銀城故事》《人間:重述白蛇傳》(和蔣韻合著)、《張馬丁的第八天》,另有散文集若干。同時李銳的作品曾先后被翻譯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蘭文等多種文字出版。

盡管李銳的作品備受關注,也曾數(shù)次獲獎,但就當下的作品評論而言,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其散文《拒絕合唱》盡管報紙、網(wǎng)絡等媒介對其報道不少,但搜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卻只有一兩篇文章,其另一部散文《不是因為自信》更是沒有專業(yè)性的評論文章出現(xiàn);在小說方面,其中短篇小說集《丟失的長命鎖》《紅房子》《傳說之死》《假婚》也是幾乎沒有評論性文章。李銳以短篇小說見長,但他最受評論界關注的作品是其長篇小說,每部作品都有為數(shù)不少的評論,但是即便如此,長篇作品的評論還是存在很多有待梳理和甄別的問題。

本文在追蹤了近40年來眾多的研究文章之后,重點選取了當代文學評論界多家權威刊物和一些知名評論家的代表性觀點,綜合論述李銳小說中的熱點問題,對李銳小說研究做一番梳理,試圖尋找研究的薄弱點和空白點,以便深入研究。研究李銳的文章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對單部作品的解讀與評介;二是貫穿性單方面研究和論述;三是整體性綜合分析和比較分析。

一、單部作品的解讀與評介

《厚土》是李銳寫的一組七篇副標題為“呂梁山印象”的集束短篇小說的總題目,1989年十一月同時由國內(nèi)有影響力的大刊物(《人民文學》《上海文學》《山西文學》)分別推出,一時引起評論界的強烈關注。時至今日,這種延續(xù)性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藝術技巧方面,在這個方面又可以分出兩個分支,一個是從傳統(tǒng)文論的角度進行的批評,以金漢的《短篇藝術的新收獲——讀李銳的集束小說《厚土》和韓魯華的《〈厚土〉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藝術視覺:讀李銳小說〈厚土〉等三篇》為代表,如題,兩篇文章分別從短篇小說的形式創(chuàng)新和心理結(jié)構(gòu)的刻畫這兩個方面來論述。李銳作為一名本土性很強的作家,倡導用“方塊字”來表達自我,可以看出,李銳的創(chuàng)作初衷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發(fā)展脈絡,所以說從古代文論的角度來對其進行解讀還是比較貼切的,研究者也相當多地集中在對這方面的開拓上,他小說的形式以及人物的刻畫手法是非常突出的兩個方面。另一個分支是從現(xiàn)代文論的角度來進行批評的,以羅麗娜的《新歷史主義語境下李銳〈厚土〉的美學價值》和李彥文的《永世為農(nóng)的文學表達——重讀李銳〈厚土〉系列小說》為代表,兩者分別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和審美批評的角度對《厚土》進行了解讀,這種解讀多少有些“牽強”,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下作家的任何創(chuàng)作都不可避免地暗含著“現(xiàn)代性”或者說“當代性”的部分,即便作者是無意識的,所以說評論家在這個層面的挖掘?qū)τ诶钿J自己的創(chuàng)作或者是其作品的多角度的挖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厚土》另一個層面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其價值取向的論述,以對其中的女性形象和它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為重點。河南大學王艷云所寫的《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的價值取向新論》具有很強的總結(jié)性,其對《厚土》進行了回顧和重新解讀,指出了它的立意在于“土”,并指出了“土”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李銳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以“土”為核心的,如何去解讀它的豐富內(nèi)涵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王艷云的這篇文章著重指出了它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和民間生活方式這一“民間“的立場,具有啟發(fā)性。

1993年李銳出版了長篇小說《舊址》,這是一個講述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古老家族的故事,背景宏大、敘事老練,卻并沒有像《厚土》一樣在中國評論界引起廣泛爭議,但在美國卻得到了很大的認可,李國濤翻譯的美國著名評論家菲利普·甘朋發(fā)表在《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上的《鹽的歌劇》代表了外國知識分子眼中的李銳敘事。他們指出,李銳的敘事風格優(yōu)美地融合了各種因素:編年史、抒情詩甚至是某些戲劇性。僅就這一點而言,國內(nèi)的評論家是很少關注的。用一種西方的視角來解讀中國極具本土性的作品,這篇評論性的文章是起到了某種示范作用的作品,不僅僅是西方的資源“為我所用“,更多的是站在一個東西方融合的立場來評介作品,才能算得上是比較公正的。在國內(nèi),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家族敘事的探究和對人性、歷史的主題探究這兩個方面。事實上就像李潔非所說:“《舊址》作為一部家世小說不同于以往任何同類作品的地方,例如《家》《春》《秋》三部曲、《子夜》甚至《紅樓夢》——在這些小說中,家族的衰落無非就是家族的衰落而已,可是,這在《舊址》里卻意味著一種文明總的句號。”或許這也就是作家李銳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初衷,也因此可以說這些評論的延展性較小,都是圍繞著一個小的方面不斷地延伸,沒有可以稱之為“創(chuàng)新”的東西。

李銳于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無風之樹》,李銳說:“自從《厚土》結(jié)集之后,有三年的時間一直沒寫小說,之所以不寫,是因為心里一直存一個想法,怎樣才能超越《厚土》……直到寫完《無風之樹》,我才覺得這一次是真正超越了自己,這中間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這部被李銳自己稱為“超越了自己”的小說也的確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但關注的重點由《舊址》時期的主題性分析轉(zhuǎn)變?yōu)榱怂囆g技巧方面的超越,即便是在李銳好友李國濤、成一等為《無風之樹》舉辦的討論會上,即整理而成的《一部大小說:關于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中,大家的關注點也都放在了寫作的“技術性”層面之上,包括故事結(jié)構(gòu)、敘事方式,等等。相應地,批評界對這部作品的關注也主要集中在口語傾訴和敘事策略上,以《敘述就是一切:李銳小說〈無風之樹〉的敘事學分析》為代表,將這部作品的敘述和敘事進行了細節(jié)性的解讀。當然,也有兩三篇文章對這部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行了分析,王春林所寫的《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最有借鑒意義,他作為長期跟蹤李銳寫作的評論家,在這個時候?qū)ξ谋镜纳鼉r值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解讀,對糾正批評的片面性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對這部作品的關注還是存在很嚴重的“側(cè)重”的,當然,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李銳作為一位成熟的作家,在進行了持續(xù)的“敘述訓練”之后所能達到的“講故事”的高度,在哪些方面有了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延展。但倘若對這部主題繁復且具有交響性質(zhì)的長篇創(chuàng)作缺少一種主題性的把握,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

繼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后,1997年李銳又接著出版了長篇小說《萬里無云:行走的群山》,這部作品遠沒有《無風之樹》來得熱鬧,基本沒有引起評論界的多大關注,對它的解讀也不完全,但是僅有的兩篇評論性文章似乎已經(jīng)足夠說明這部小說的價值。著名評論家南帆發(fā)表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云〉》,從話語類型、自然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等幾個細節(jié)入手對其進行了解讀,而周政保的《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于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云〉》從口語敘述的角度對其做了細致的解讀,但也僅僅局限于此。《萬里無云》和《無風之樹》作為兩部“捆綁式”出版的作品,顯然不可能使它們同時得到應有的關注,而且李銳的這部作品也多有重復自己之嫌,兩部對文革進行文化批判的作品立場大同小異,遭到冷落或許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銳小說中有一塊神圣的版圖——他的故鄉(xiāng)四川自貢,他以自貢為原型的作品除了上述的《舊址》之外,還有2002年出版的《銀城故事》,這距離上部書稿的出版已有六個年頭,這種沉寂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作者的某種野心和轉(zhuǎn)變。《銀城故事》描寫了一座由地質(zhì)資源開采、開發(fā)、發(fā)達繼而到資本迅速膨脹的內(nèi)陸城市。評論家對于這部作品也極為關注,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其主題意義的探索上,這種探索集中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張力表現(xiàn)上。在這個方面探討比較成熟的有王春林的《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和顧明霞的《現(xiàn)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前者側(cè)重于對不同于教科書的歷史觀念的挖掘,而后者側(cè)重于現(xiàn)代性和啟蒙的關系,這是兩篇中規(guī)中矩的評介文章,但他們的扎實就在這個地方——對這樣一部對中國民族資本進行宏大敘事的作品來說,越是貼近傳統(tǒng),越是符合李銳對城市、革命和人生的基本觀念。當然,不可否認,作為一部成熟的作品,肯定具有多方位的的視點,評論家對這部作品的關注還顯然不夠。

2006年李銳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說集《太平風物:農(nóng)具系列展覽》,這部小說集共有十四部短篇小說(另有兩篇附錄),每部小說都以一種農(nóng)具命名,格式統(tǒng)一。這部作品的出版是李銳給文壇帶來的巨大驚喜,但同時,在這十四部短篇中,每篇作品受到的關注度并不是等同的,甚至還有很大的差異。評論家談論較多的是《袴鐮》《殘藕》,其次是《犁鏵》《連枷》。總體來說評論家對這部小說集的關注度和這部作品應該挖掘的意義并不相匹配,就現(xiàn)有的評論而言,也是拙多精少。對于這些作品的藝術技巧,談論的文章很少,以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趙暉的論文《寂靜之維下的藝術探索——評李銳“農(nóng)具系列”》最為精到,其針對這部作品中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進行了較為精準的分析,算是彌補了這一缺憾。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發(fā)表的時間為2005年,而作品出版的時間為2006年,這個時間錯位,更可看出評論者的一種綜合觀察、體味的超前眼光。大多數(shù)評論家是在“農(nóng)具”這一特定概念所引申的意義上作文章,從農(nóng)村的現(xiàn)代性(田園的衰落)、生存的苦難這一體兩面著手來試圖解讀李銳的文化思考和批判。李銳針對這部作品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jīng)說過:“如果僅是對社會的批判與關注,我不會寫這些小說。如果我只是寫農(nóng)具都消失了,農(nóng)民很貧困,他們被欺壓被剝削,是被侮辱被損害的,那還停留在批判現(xiàn)實主義或者社會學的層面上。”然而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的評論家也僅僅是對這個層面進行解讀。這是一部可謂前無古人的作品,如果進行更深入、更有意義的解讀,我想應該是批評家要關注的問題。

“重述神話”是由英國著名的坎農(nóng)格特出版社發(fā)起,邀請各國著名作家對其本國的神話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作。繼蘇童的《碧奴》和葉兆言的《后羿》之后,李銳和其妻子、著名作家蔣韻聯(lián)袂推出了“重述神話”系列的第三部《人間:重述白蛇傳》,將民間流傳千年的人妖之戀做了一次屬于他們的敘述。它于2007年問世以來,得到了諸多評論家的一致好評,大家驚嘆于兩個風格成熟且差異很大的異性作家的完美融合。但也因此,很難去說這部作品是屬于李銳的還是蔣韻的,所以在評價這部作品時也就需要摒棄雙方的風格影響,就作品而言就足夠了,所以我們在此不再論述李銳在這部作品中的表現(xiàn),僅僅指出這部作品對李銳而言又是一次超越。

李銳最新的長篇小說是出版于2011年的《張馬丁的第八天》,雖然李銳一再強調(diào)這部作品名稱中的“張”和“馬”要用繁體字,但是在書籍的流通和傳播過程中還是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表明了李銳對“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我”的堅持,特別是對于這樣一部描寫晚晴的動蕩、義和團的興起、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沖突的作品。李銳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已經(jīng)是花甲之年,但他說:“這部作品不是他的‘終結(jié)之作,而是他的‘開始之作?!币苍S由于這部作品是新作,評論家還沒有來得及認真探索,對這部作品的評介到目前為止還是很少很薄的,和其之前的作品相比,顯然沒有顯示出應有的影響力。倒是李銳自己不得已站出來說話了,他詳細地講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背景、吸收因素以及創(chuàng)作的企圖(見《“煎熬“的歷史觀:〈張馬丁的第八天〉及其他——作家李銳筆談》和《李銳:來一次沒有遮擋的“正面進攻”》)。在評論家的評介中,王春林的《糾結(jié):文化沖突中的人性困境透視》算是李銳的一篇知音之作,從“文化沖突”這一具有現(xiàn)代性的角度對其作品進行解讀就有了更大的視野和更深廣的包容性。但除了這篇文章之外,也罕見其他深入的解讀,這和這部作品在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所以說對這部作品的評介還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二、貫穿性單方面研究和論述

李銳作為一個風格鮮明的作家,對其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做貫穿性的分析,以便能夠解讀出“李銳之所以成為李銳”的原因,對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評論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

這些研究文章有明顯的類別劃分:較少部分的文章在對其做敘事技巧和創(chuàng)作語言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大部分的文章都在對其進行主題價值意義方面的探討;顯然,在評論家眼里,李銳對于中國文化、中國人心理的探究遠遠要比其對文體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值得重視。

對其創(chuàng)作語言,評論家的主要著眼點大多放在了其對語言的自覺性追求、口語化敘述和語言的詩性特征這三個方面,而且僅就這三個方面而言,論述的也不是非常完整和徹底。以康志宏的《“語言自覺”的吶喊——評李銳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意識》和李娜的《談李銳小說對語言的自覺追求》這兩篇文章對李銳對語言自覺性追求的解讀為例,就存在很多問題。事實上,李銳不僅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貫徹自己的語言自覺,而且李銳自己就曾發(fā)表過《語言自覺的意義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被簡化的語言》等對語言自覺進行探討的文章。如果在李銳的這種引導下更好地解讀其作品,走得更深入,才是評論家真正要關注的??涩F(xiàn)實是上述兩篇評論文章都是在李銳自己論述的周圍進行“隔靴搔癢”式的解讀,沒有新鮮的觀點呈現(xiàn),更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重復李銳本身不能構(gòu)成解讀,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說是一種失敗。

李銳的敘事也是很多評論家的主要關注點。在這方面的研究顯然要比對其語言的研究來得豐富和全面,論述的角度涵蓋了敘事姿態(tài)、敘事修辭、敘事結(jié)構(gòu)、敘事聲音、敘事視角等幾個非常重要的維度,闡述也非常到位。比如翟永明的《李銳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分析》就將李銳的小說結(jié)構(gòu)分成了鐘擺式結(jié)構(gòu)、眾星拱月式結(jié)構(gòu)、時空交錯式結(jié)構(gòu)、多線并置式結(jié)構(gòu)這四種類型。又以王秀紅的《淺析李銳小說的敘事視角》為例,她把李銳作品的敘事視角分成了零焦點敘事、內(nèi)焦點敘事和外焦點敘事這三種類型,文章淺顯易懂而富有說服力。他們的共同點就在于抓住了李銳的“立場”:李銳作為一名致力于講故事、講好故事的作家。在這個層面上講敘事應該是他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理應對敘事進行非常深刻和豐富的探索,顯然評論家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充分。問題在于李銳作為一名風格獨特的作家,他的敘事和其他同類型的作家敘事有哪些異同,他在哪些方面又做了何種程度的創(chuàng)新等問題卻沒有任何評論家關注到,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偉大作家的區(qū)別不在于都是用了某些技巧,而在于獨屬于他的技巧他使用得到不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評論家對李銳主題意義的評介和解讀,呈現(xiàn)出非常駁雜的局面。如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李銳主題意義的探究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各抒己見”,每個人都可以“言之鑿鑿”。但從另一角度看也顯示出了某種問題。以對李銳小說中的悲劇意識進行的評介為例,就有《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李銳小說中的悲劇意識》《李銳小說中的悲劇意蘊》《試論李銳小說的三種悲劇形態(tài)》等四篇文章,當你放在一起看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幾篇文章的論述實際上是大同小異的,不外乎歷史悲劇、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等這幾個層面。李銳是一個擅長寫悲劇的作家,越是擅長寫悲劇,其對悲劇的理解也應該更為多樣和富于自己的見解,不可能是幾個寬泛的悲劇類型就可以概括所有的,這樣就會造成削弱李銳創(chuàng)作意義的可能。這種現(xiàn)象在李銳主題意義的探索中并不是個例,又以對其作品中對人的生存、生活的觀照的解讀為例,就有《生存困境的無盡歌哭——論李銳小說中的敘事主題》《生命困境的執(zhí)著追問——李銳小說研究》《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生存困境的逼視》《宿命與荒誕的生存——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等幾篇文章,翻來覆去的內(nèi)容都是大同小異的。越是從大的視點著手,重復論述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僅就生命、生存困境這一點對李銳的作品進行解讀,還是有很多細節(jié)可以挖掘的,比如對女性生存的描寫,對人的生存所抱有的態(tài)度在不同的作品中的表現(xiàn)是否不同、區(qū)別在哪里,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點,可是基本上沒有評論家愿意花這樣的慢功夫來挖掘。事實上,李銳創(chuàng)作的全部精華就在于對其細節(jié)的處理上和別的作家有很大不同。當然,也有很多很好的評價存在,比如蔣銀芬的《李銳小說中的三晉文化影跡》就是很好的說明,站在李銳作為具有地域特性的寫作視角上看,才會有更具有闡釋性的意義,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整體性綜合分析和比較分析

對李銳的整體性綜合分析相對于貫穿性單方面的評介還是較為薄弱的,畢竟李銳作為一位正值創(chuàng)作高峰,而且創(chuàng)作數(shù)量非常大的作家,想要對其做一種“一勞永逸”的定論還是為時太早。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李銳的現(xiàn)有創(chuàng)作做一種整體性的把握和探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對李銳的創(chuàng)作進行整體性評價最早的是1987年李國濤發(fā)表的《李銳的氣質(zhì)和藝術》,他說他不想談論李銳某些作品的優(yōu)劣,只是想談論李銳的個性和氣質(zhì)追求,他認為李銳在“天真”和“冷峻”這兩個方面同時發(fā)展、互相交織,“天真,在赤子之情意義上的天真;冷峻,在深刻理解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義上的冷峻。而且天真之中可以有深刻,冷峻之中也可以有溫情”。在李銳的創(chuàng)作還不是特別豐富的1987年,李國濤不去討論作品,而是致力于挖掘李銳敘事和表達的氣質(zhì),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折中的積極辦法。從這個側(cè)面對李銳進行的整體性解讀,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對某個在發(fā)展、成熟過程中的作家進行任何定論都是不合時宜的。

90年代,對李銳進行整體性評價的主要有兩位作家,而且都是對李銳相當熟悉、有所追隨的評論家:成一和周政保。成一于1993年發(fā)表了《不是選擇——李銳印象》,實際上這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整體性評價,只是成一選擇了1993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對李銳在這一年的創(chuàng)作和活動進行了介紹和生發(fā),但作為李銳好友的成一還是在點滴間侵入了李銳個人創(chuàng)作的風格和理念,越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在表現(xiàn)作家的時候越有真實的價值,或許成一的初衷就是這樣的。另一篇文章是周政保于1998年發(fā)表的《白馬就是白馬……——關于小說家李銳》,這篇文章主要著眼于“李銳之所以成為李銳”這一點,就其所獨有的風格進行了論述,在某些層面彌補了在貫穿性單方面研究中對李銳“成因”的忽視。

進入20世紀,隨著李銳創(chuàng)作的逐漸豐富,評論家的“野心”也開始膨脹,希望可以做出更為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整體性評價,于是,在第一個十年,就出現(xiàn)了多篇在總體性上談論李銳創(chuàng)作的文章。比如曾和李銳有過對話,并出版過《李銳、王堯?qū)υ掍洝返闹u論家王堯把他發(fā)表于2004年第一期《文學評論》上的文章直接命名為《李銳論》,足見作者的雄心,其主要論述了兩個方面:一個是李銳眼中的“本土中國”;另一個是李銳的漢語寫作或者說語言焦慮。這是篇論述詳盡、深刻的文章,指出了許多具有現(xiàn)代性的問題,以及李銳所做的啟蒙性的追問,從這些方面來說是不錯的,當然,無論如何,也只是在某幾個層面上實現(xiàn)了對李銳的論述,而非完整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李銳的夫人蔣韻在2006年曾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我眼中的李銳》的文章,這篇文章可以說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她對他的關注是心靈深處的,對李銳的柔弱與堅強、寫作的緣由、李銳的個性與氣質(zhì)等都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給評論家提供了非常好的輔助資源。李彥文的《不是之是——李銳小說研究》從三個大的層面對李銳的小說進行了解讀:鄉(xiāng)土中國的雙向煎熬,民間、知識分子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歷史回溯中的悲傷意識,大體上概括出了李銳研究過程中的主要方向,而且做了一些更深的闡述。

和整體性的分析相比,比較分析的文章也不是很多,在一個大的語境下想要確定作家李銳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單是維度的劃分就會有問題,但認真的評論家們還是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早的梅惠蘭發(fā)表于1992年的《凝凍的厚土與躍動的大地——李銳與李佩甫創(chuàng)作比較》:“山西有個李銳,河南有個李佩甫,這二李好像憋足了勁兒比賽似的,一個寫高原厚土,一個寫中原大地……李銳更多地感觸了歷史在現(xiàn)實中的濃縮、凝聚與積淀,李佩甫則敏感于現(xiàn)實對歷史的偏離、背叛與拋棄?!睆泥l(xiāng)土中國的表現(xiàn)這個層面進行了比較論述,突出了李銳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另一篇比較有特色的文章是施學云2004年寫的《沉寂與騷動——試比較魯迅、李銳的鄉(xiāng)村書寫》,將魯迅和李銳的鄉(xiāng)土文學進行了比較,指出魯迅、李銳的鄉(xiāng)村敘述文本在鄉(xiāng)村生命形式的書寫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并且各自的書寫都有某種程度上缺失,筆者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原因存在于文本產(chǎn)生的時代文化背景、作家各自的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及其思想指歸等方面,而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兩位作家啟蒙觀的差異。梁鴻所寫的《當代文學視野中的“村莊”困境——從閻連科、莫言、李銳小說的地理世界談起》這篇文章角度也非常新穎,從當代作家群中選擇了“鄉(xiāng)村書寫”這個角度,對他們進行了比較,他概括指出閻連科的耙耬山脈——封閉與對立,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語言的盛宴與感官世界,李銳的呂梁山脈——口語與獨白,每個“文學地理”都自成體系,顯示了作家對所熟知的地理環(huán)境所傾注的心血。在更大的視野內(nèi)進行比較的有《東西方男子漢的文化意蘊——李銳〈好漢〉和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文本比較》和《韓國民眾文學與中國底層文學比較研究——以李文求、黃皙暎、趙世熙、李銳、劉慶邦、曹征路小說為中心》,它們都側(cè)重于中西對比的視角,前者說“中國的好漢在經(jīng)歷了莽撞和沖動之后成熟了,重新回到了女人的懷抱,享受著人間的天倫之樂;西方的老人雖說積累了許多的人生經(jīng)驗,但他的經(jīng)驗只是與天地、自然斗爭的經(jīng)驗,只是在斗爭中獲得更大的刺激與樂趣”,這一觀點很有意思,對細節(jié)的挖掘也很到位;后者則通過將李銳和韓國作家李文求進行比較來研究通過農(nóng)民形象表現(xiàn)的農(nóng)村共同體的變化,很有新意。他們的共同點都在于很好地把握住了李銳的創(chuàng)作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格局中的位置,進而以這個“點”進行由“點”到“面”的輻射,在經(jīng)度和緯度上都可以找到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話題,不得不說這種方法對于諸如李銳這樣的作家來說是非常合適的,可以有更準確的把握??傊?,在對李銳作品的比較研究這一塊中國批評家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有很多很有影響的成果。

綜上所述,李銳作為一名非常具有地域色彩、不斷嘗試超越自己的作家,相較于其創(chuàng)作,批評家對他的關注還是遠遠不夠的。如上所述,不管是單篇作品的評介還是整體性的綜合評價都存在很多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還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在一些作品中甚至出現(xiàn)了只有敘述技巧的論述而幾乎沒有對主題性意義的挖掘的情況。優(yōu)秀的批評家可以成就偉大的作家,作家需要知心的批評家,李銳也一樣。無論怎樣,李銳的創(chuàng)作在繼續(xù),對他作品的批評也就不應該停止;李銳的創(chuàng)新在繼續(xù),批評的腳步理應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金漢.短篇藝術的新收獲——讀李銳的集束小說《厚土》[J].名作欣賞,1987,(05).

[2]韓魯華.《厚土》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藝術視覺:讀李銳小說《厚土》等三篇[J].小說評論,1987,(06).

[3]羅麗娜. 新歷史主義語境下李銳《厚土》的美學價值[J].科教導刊,2011,(06).

[4]李彥文.永世為農(nóng)的文學表達——重讀李銳《厚土》系列小說[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06).

[5]王艷云.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的價值取向新論[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02).

[6]李國濤譯.鹽的歌劇[J].當代作家評論,1998,(03).

[7]李潔非.廢墟上的銘文——李銳長篇小說《舊址》的主題分析[J].當代作家評論,1993,(04).

[8]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于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J].當代作家評論,1995,(03).

[9]游士慧,吳曉紅.敘述就是一切:李銳小說〈無風之樹〉的敘事學分析[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10]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J].小說評論,1996,(01).

[11]南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云》[J].當代作家評論,1997,(04).

[12]周政保.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于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云》[J].南方文壇,1997,(04).

[13]王春林.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評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J].小說評論,2002,(05).

[14]顧明霞.現(xiàn)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J].當代文壇,2002,(05).

[15]趙暉.寂靜之維下的藝術探索——評李銳“農(nóng)具系列”[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06).

[16]寧二.李銳:以方塊字面對文字的消失[J].南風窗,2007,(03).

[17]傅小平.來一次沒有遮擋的“正面進攻”[N].文學報,2011-08-01.

[18]李銳,續(xù)小強.“煎熬“的歷史觀:《張馬丁的第八天》及其他——作家李銳筆談[J].名作欣賞,2011,(08).

[19]翟永明.李銳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分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04).

[20]王秀紅.淺析李銳小說的敘事視角[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01).

[21]蔣銀芬.李銳小說中的三晉文化影跡[D].云南: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2]李國濤.李銳的氣質(zhì)和藝術[J].當代作家評論,1987,(04).

[23]成一.不是選擇——李銳印象[J].當代作家評論,1994,(03).

[24]周政保.白馬就是白馬……——關于小說家李銳[J].當代作家評論,1998,(03).

[25]王堯.李銳論[J].文學評論,2004,(01).

[26]蔣韻.我眼中的李銳[J].書屋,2006,(02).

[27]李彥文.不是之是——李銳小說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8]梅惠蘭.凝凍的厚土與躍動的大地——李銳與李佩甫創(chuàng)作比較[J].中州學刊,1992,(01).

[29]施學云.沉寂與騷動——試比較魯迅、李銳的鄉(xiāng)村書寫[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08).

[30]梁鴻.當代文學視野中的“村莊”困境——從閻連科、莫言、李銳小說的地理世界談起[J].文藝爭鳴,2006,(05).

[31]劉蜀貝.東西方男子漢的文化意蘊——李銳《好漢》和海明威《老人與?!返奈谋颈容^[J].名作欣賞,2003,(12).

[32]李胡玉.韓國民眾文學與中國底層文學比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許菲菲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310000)

猜你喜歡
李銳綜述
悶葫蘆老公遇上缺愛的妻子
ON A MULTI-DELAY LOTKA-VOLTERR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FEEDBACK CONTROLS AND PREY DIFFUSION?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近代顯示技術綜述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34
李銳作品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攝魂相機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攝魂相機
新民市| 中宁县| 嘉祥县| 武清区| 阿图什市| 大厂| 夹江县| 聊城市| 安远县| 阿克| 峡江县| 隆子县| 吉林市| 南江县| 甘肃省| 河东区| 邯郸市| 湘阴县| 四会市| 炎陵县| 马山县| 方城县| 宁南县| 雷波县| 永福县| 万州区| 寿光市| 七台河市| 哈巴河县| 九寨沟县| 多伦县| 蕉岭县| 滦平县| 宜宾县| 张家口市| 西畴县| 通州市| 松潘县| 惠水县| 合川市|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