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斌(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俄羅斯西斯瑪特與太極拳之對比研究①
劉堅斌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著根于文化內(nèi)涵底蘊,從俄羅斯西斯瑪特和太極拳的技術力學結構特征等分析入手,研究俄羅斯西斯瑪特和太極拳技術特點。通過研究指出,新的歷史發(fā)展條件下,國內(nèi)的拳種要借鑒外國其他拳術的發(fā)展、推廣模式,使太極拳與時俱進,既要傳承傳統(tǒng)技藝和養(yǎng)生功能,也要實現(xiàn)太極拳實戰(zhàn)價值。滿足現(xiàn)代社會人追求健康與實用價值。以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借鑒西斯瑪特訓練方法,給我們啟示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開發(fā)太極拳潛在的技擊性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俄羅斯西斯瑪特太極拳對比研究
2005年總統(tǒng)普京提出保護哥薩克文化的議案,哥薩克傳統(tǒng)武術西斯瑪特得以在軍事學校內(nèi)傳授。西斯瑪特被譽為俄羅斯“太極拳”與我國太極拳進行對比,太極拳在我國最熟悉不過,但俄羅斯西斯馬特查閱相關文獻時幾乎是空白,將兩者對比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太極拳講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fā)力。而西斯馬特特點與太極拳極相似,西斯瑪特本身強調(diào)“放松”與“能量節(jié)約”,攻擊時強調(diào)“借力打力”,防御時強調(diào)“卸力”,講究以最小能量消耗來產(chǎn)生最大的攻擊效果。隨著俄羅斯西斯瑪特開始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人們開始把這兩種武術不斷進行對比。
1.1俄羅斯西斯瑪特的歷史淵源
西斯特瑪又稱西斯瑪特,西斯特瑪?shù)臍v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10世紀時候,跨越11個時區(qū)的俄羅斯地區(qū)一帶當時有不少外來的侵略者;而這些外來侵略者本身帶入他們各自獨特的武術風格與其文化進入這地區(qū)。
俄國地大,自古侵略者眾,從連綿戰(zhàn)爭中,俄羅斯人不斷攝取、提煉多種外來武術,前蘇聯(lián)時期,本土武術受到打壓,只有最實用的,被軍方收納采用。西斯特碼被當時負責內(nèi)部保衛(wèi)的人員吸收入契卡;事實上西斯特碼的保密程度比桑博更高,進入契卡之后西斯特瑪幾乎沒有怎么在民間流傳。冷戰(zhàn)結束,蘇聯(lián)解體后。前內(nèi)務部應急反應部隊總教官里亞布科及其門生創(chuàng)立西斯特瑪,開始在民間廣傳。
1.2太極拳的歷史淵源
太極拳本是一脈相承的道家武術,為集大成者張三豐祖師所創(chuàng)。而在民間;經(jīng)過歷代太極傳人的修改傳承,已與道家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yī)等思想,創(chuàng)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nèi)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后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2.1西斯瑪特的文化背景
西斯特瑪?shù)脑戳魑挥诹_斯托夫州,新切爾卡斯克,這個被稱為“哥薩克之都”的小城,是頓河哥薩克人200年前定居的地方。有說西斯特瑪?shù)奈湫g內(nèi)容,大約在西元10世紀逐漸形成,曾經(jīng)流傳于聞名的哥薩克騎兵之中。由于哥薩克人驍勇善戰(zhàn),16世紀沙俄政府,開始向他們提供軍餉、武器和裝備,利用他們強大的戰(zhàn)斗力來鎮(zhèn)守邊疆。18世紀之后,俄國、蘇聯(lián)所有戰(zhàn)役哥薩克軍都全數(shù)參與。哥薩克由不同民族、身懷不同武藝的人為求存、御強敵而組成,其中主要是是斯拉夫人,其次是韃靼、高加索、喬治亞、土耳其人等等。
隨著俄國政權的變化,哥薩克軍團經(jīng)歷一次一次的解散、重組。80年代末,蘇聯(lián)政治氣氛較為寬松,已經(jīng)空白將近70年的哥薩克文化開始復興,2005年總統(tǒng)普京提出保護哥薩克文化的議案,哥薩克傳統(tǒng)武術,得以在軍事學校內(nèi)傳授。比如在俄羅斯頓河阿歷山大皇帝三世童軍學校,保存和傳承哥薩克的騎士精神。不論武術變成競技或者表演。但學校在教育方面上,教導年輕人尊重傳統(tǒng)文化,繼承祖先遺留下來的精神信仰。他們不只是學習武術,也有宗教和文化科亦有紀律性。讓每一個年輕人即使不是把武術運用在戰(zhàn)場上,日后投身社會,經(jīng)過哥薩克訓練,讓意志力、忍耐力和拼搏心提升。
2.2太極拳的文化背景
太極拳是極具中國特色傳統(tǒng)風格的漢族文化符號象征。
1.1一般資料選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的375例異常血液樣本作為對照組,同期選取了正常血液樣本350例作為觀察組,對這些樣本進行了血涂片檢驗,觀察組共有192例男性和183例女性,患者年齡19歲到79歲,平均(44±12.97)歲。對照組有181例男性和169例女性,年齡20至81歲,平均(45±13.01)歲。兩組一般性資料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性,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太極拳包含著天地世間萬物陰陽之變化。太極拳是一門綜合學科,它包括道家哲學、內(nèi)功學、力學、醫(yī)學、技擊學、數(shù)術、內(nèi)丹養(yǎng)生學、經(jīng)絡學、易學、等學科。
2006年5月,中國政府公布太極拳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現(xiàn)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接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文化紐帶,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重要載體之一,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征,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西斯瑪特的基礎訓練大致包括為四個部分:徒手戰(zhàn)斗、地面作戰(zhàn)、武器使用及呼吸訓練。
西斯特瑪重要原則是呼吸、放松、移動。俄羅斯西斯特瑪沒有套路,西斯特瑪訓練體系像軍訓模式,常常跟恐懼對抗。例如,教官會不斷揮刀,學生便要想辦法克服恐懼,尋找安全位置闖過去,講求身體放松、放下恐懼,才能在安全情況下避過。
西斯特瑪拳法講求鎖緊手腕,放松身體來拋出,拳的路徑可以極短隱蔽度極高。握拳方法像握著一只蒼蠅不要讓它逃離,也不能捏死它。出拳攻擊要放松,防守時同樣道理,接著要學習放松身體,接受敵人的打擊。在短時間內(nèi)用自己身體最自然的方法,每人有其各自最好的方法。西斯特瑪經(jīng)常強調(diào)身體絕對不可以懼怕被打擊,無論是躺著、站著或是靠墻。當練習頭部抗擊訓練時,訓練者越緊張,反而承受對方的攻擊越重,用西斯特瑪訓練方法,擊打頭部在頭部的力量在頭部消散、化開。西斯特瑪特殊呼吸方法,用身體接拳是想象自己像氣球,被打進去時呼氣,呼氣必須是長呼吸。這種原理就是氣墊原理,把身體比喻像氣球,里面充滿氣體,受到擊打時,只是把我的氣體放出來。如果把身體繃緊,變成一塊鐵,受到擊打可能是裂開或者斷開。
西斯特瑪在對打訓練中,雙方同時擊打對方身體,可以在實戰(zhàn)中做到攻防合一。除了呼吸、放松,移動也是西斯特瑪重要原則,集中力越高,越能夠以細微的動作避開,而且格斗感覺是順著氣流去,在避開同時進行反擊,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一種表達方式。
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整勁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xiàn)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斗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順應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fā)”為主要技擊過程。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fā)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捋,肘,擠,按,采,挒,靠。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靜待動,以柔克剛,以圓化直,以弱勝強,以小勝大”。
到了20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后,部分前蘇聯(lián)特種部隊退役人員離開俄羅斯前往西方國家定居,這其中就有一名對西斯瑪特的發(fā)展貢獻巨大人物米克海爾?理亞布科。理亞布科5歲時隨斯大林的前任貼身保鏢學習俄羅斯武術,由于有著良好的天賦,15歲時就被征召入俄羅斯特種部隊。后來升至上校,同時擔任特別顧問。理亞布科根據(jù)自己的多年經(jīng)驗對西斯瑪特加以改進,并編撰了一部分影響力巨大的西斯特瑪教學出版物,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了這種來自古俄羅斯的武術,促進西斯特瑪普及與發(fā)展。目前,理亞布科作為武術教練活躍在教學第一線,他的得意門生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夫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開展了專門的教學,這被認為是除俄羅斯本土外最權威的西斯瑪特教學圣地。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曾號召全國人民打太極拳。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給太極拳的全面發(fā)展營造了巨大的空間,太極拳進入推廣普及期,鄧小平曾親筆題詞“太極拳好”。
太極拳不僅國內(nèi)演練太極拳風行,太極拳大師將這一國寶傳播150多個國家。太極拳傳播至今,是世界上參與人數(shù)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全球的太極拳習練愛好者高達三億之多。太極拳之鄉(xiāng)溫縣還積極開展了陳家溝創(chuàng)建國家4A級景區(qū)工作。
2009年9月,唐山聚鑫公司與溫縣簽署了總投資11.5億元、占地3300多畝的“太極文化國際交流中心”項目。
俄羅斯西斯瑪特是俄羅斯軍警拳法,實戰(zhàn)不容置疑。運用特有呼吸法、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通過移動避開對手攻擊同時尋找對手漏洞反擊,達到無招勝有招境界。在低齡、老齡階段推廣普及,應多創(chuàng)編系統(tǒng)套路以便于學習鍛煉身體。
太極拳在近代科學研究表明對身體機能、生理、心理起到很好鍛煉作用,適合任何年齡群。但是國內(nèi)練習者多如牛毛,實戰(zhàn)能力也是大多數(shù)強差人意,可能只能寄托在武打影視作品。將太極拳比較容易為人吸收競技動作,改編為能立足于格斗實戰(zhàn)為主的一套精簡攻防體系。近年武林大會又再一次掀起傳統(tǒng)武術的熱浪,希望對太極有所促進,讓中華武術從影視作品,回歸到屬于它們的擂臺。
參考文獻
[1]王建.太極拳的吐納功法入門[J].武當,2005(12):26.
[2]李承祥.太極拳習練精要[J].健身科學,2003(11):127-133.
[3]李亭全.技擊是太極拳發(fā)展之動力[J].武當,2008(2):31-32.
[4]張迎忠.太極拳的三合六進[J].武當,2006(7):20-21.
[5]楚濱.俄羅斯街頭防暴術-西斯特瑪[J].拳擊與格斗,2009(2):4 8 -4 9 .
作者簡介:①劉堅斌,男,牡丹江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力學與民族傳統(tǒng)武術。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b)-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