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
我常對我的語文課堂感覺良好。一日,我問一學生,喜歡語文課么?學生不假思索,說一般般。我心中一陣失落,問其因,生答曰:語文課基本都那樣,我都能猜到老師接下來要干嗎,有時候問題都一樣。我事后思考,的確如此,我把每一篇不同的課文都上成相同的本領到底是何時練就的?
與己思“變”
《愛之鏈》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的一篇課文。講述了發(fā)生在風雪交加的黃昏,下崗工人喬依在路邊無償幫助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受到了他的愛的感染,又幫助了一位女店主,而女店主恰巧就是喬依的妻子。這個故事短小精悍,情節(jié)卻充滿了巧合,引人入勝。這篇課文主要想告訴學生人世間的愛是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奉獻一片愛,世界將變得美好。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人間真情,學習主人公助人為樂的精神,并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不成問題,但需要使其真正感悟文章的含義,我想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六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作了如下改變:
一,這篇課文內(nèi)容簡單,一讀便知,生字詞較少,字詞教學放在課外預習,課前默寫,隨即訂正;二,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的重要特點就是人物多,情節(jié)豐富,本節(jié)課主要應讓學生感受小說體裁的魅力。
有了這樣的課堂定位,我決定開始設計問題。三個問題:1.讀完全文,思考這篇課文哪些內(nèi)容是喬伊知道,老婦人和他的妻子不知道的?2.哪些是老婦人知道,喬伊和他的妻子不知道的?3.哪些是喬伊妻子知道,喬伊和老婦人不知道的?
課前我很擔心這樣的提問會在班級里掀起一片嘩然。事實并非如此,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積極性很高,反復閱讀,找到其課文根據(jù),圈畫出來,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學生彼此還有不同意見的碰撞。那節(jié)課,我像一個法官,耐心地聽著各自的“辯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思考的力量在教室內(nèi)外使勁地開花。一節(jié)課在閱讀與思考中即將過去,我決定“退堂”,但心里覺得這節(jié)課還少了點什么。既然是讓學生感受小說的魅力,學生感受了整整一節(jié)課,老師還得把魅力總結一下。于是,接著剛才三個問題,我打鐵趁熱:那你們怎么都知道呢?在學生零散回答后,我總結因為你們是讀者。小說的魅力就在于此,多讀小說,可以啟發(fā)心智,多做讀者,便可成為作者。
通過這節(jié)課的形式變化,我覺得只有促進學生全身心與大家作交流的課才能應了那句“以生為本”的教育宣言。
變化不能僅僅是形式的,不然就只能是為變而變,標新立異了。
說到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千古絕唱,通過各種教學形式帶領學生去體悟作為這首古詩教學的重點。我則采取了一點點變化,抓住了“風光不與四時同”這句詩作為這節(jié)語文課堂的教學切入點。
詩人眼中“不與四時同”的風光,在詩中指的是什么?是荷葉,是荷花,是荷塘……再與學生一道體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然后這只是這節(jié)課我課堂變化的開端,一首詩如果僅僅著眼于詩歌的絕詞佳句的吟誦和感悟,詩就等同于畫了。
此時我話鋒一轉:西湖風光無限好,同學們,但是如果你們覺得楊萬里,只因西湖的蓮荷而做出“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感慨就大錯特錯了。這里的風光還有何不同?……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的回答逐漸立體起來。時間不同,所以風光不與四時同,因為離別的時候最戀戀不舍;地點不同,所以風光不與四時同,地點在與友人道別的地方,有些難過;人物不同,所以風光不與四時同,因為是好友,換了別人風光也許就沒那么美了……學生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是啊,再美的風景,沒有了人,就是一幅沒有生機的畫,何況是一對深情厚誼的好朋友呢?
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思考:分別詩有的以月遣懷,有的以酒相送,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分別詩卻看不到一絲憂愁和不快,這是為何呢?在之前的鋪墊下,有幾位學生的回答同樣驚喜:“分別的時候也許在詩人看來是美好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是分別過后就意味著再次相聚,不是很美好的期待嗎?”“也許詩人楊萬里同樣悲傷,只不過刻意不讓林子方感覺到,悲傷再多還得分別,不如索性快樂一點,別影響了好朋友的路上的心情?!备幸晃粚W生回答道:“楊萬里把美好的一天作為禮物送給林子方,美好的東西才值得紀念?!?/p>
我感嘆:看來楊萬里所說的“風光不與四時同”不僅僅指的是自然風景,還有時間、地點、人物,更有深厚的感情相伴,才有這樣的感慨。因此,這首分別詩也是與其他分別詩“風光不與四時同”啊。學生們頻頻點頭。
這節(jié)課以情感為主線,抓住“不同”,解析變化。我不再把情感的滲透在語文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必要地出示,而是上課后不久就埋好伏筆,步步引導,把詩歌的情感體驗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因此我這節(jié)語文課堂結構也有點不同。最可貴的是學生能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的語言融為一體。
在教學內(nèi)容上,我也會根據(jù)課文的特點作出一些改變。
本學期又教《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總感覺之前教學把彭德懷托得很高,大黑騾子死得很“冤”。所以我又嘗試在教學內(nèi)容上作一些調(diào)整。
備課時,我力避彭德懷“愛大黑騾子,更愛戰(zhàn)士”的玩笑邏輯,把大黑騾子當做一個“紅軍戰(zhàn)士”。課文也有這方面描述,馱器材,馱傷員……的確如一個“紅軍戰(zhàn)士”。在生命面前,的確不該把厚此薄彼的理念放大。
如何改變呢?初始時,有想法,無思路。在輾轉反側之際,靈光乍現(xiàn),這不就是一個類似于哈姆雷特王子“生還是死”的考驗嗎?想到此,立坐起來,理清思路。就以“大黑騾子生還是死”為本節(jié)語文課堂的主線。
生的意義在文中何以體現(xiàn)?警衛(wèi)員,飼養(yǎng)員,邱團長……他們的語言和神態(tài)以及文中一些敘述性話語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己讀出圈畫的句子,闡述其理由,并上臺板書“馱一些器材,馱傷病員,感情深不忍心,彭德懷沒坐騎,紅軍們休息時可以逗一逗,騎騾子走得快能逃離國民黨反動派的追趕……”
死的意義則要通過學生透過課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文字背后隱藏信息去思考,去琢磨。學生也上臺板書“救傷員,救紅軍,增加長征勝利的機會,能與陜北紅軍會合,長征勝利,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為老百姓報仇,新中國很快成立……”
板書左右分列,一節(jié)課下來,左右板書內(nèi)容清晰,形式一目了然,最后主動權依然交給學生,如果讓你用數(shù)學中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來填空,填小于號的同學舉手,全班除我之外,四十一雙小手紛紛高舉。
我想這樣的結果,比整節(jié)課一味地引導學生朝著“愛大黑騾子,更愛戰(zhàn)士”的情感目標上挺進更自然,更合適。內(nèi)容的改變,讓我又順利完成了一節(jié)富于變化的語文課堂。
“變”與“不變”
世界萬物多在變化,教學亦如此。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強烈、更綜合的學科,內(nèi)在的變化尤為豐富。在語文課堂中,我能大約感受到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乏味,懶散地應對著老師懶散的講課習慣。如何喚醒學生潛在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激情,如何讓自己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我想一定要富于變化。
變化不是為變而變,也不是為了學生做機械性地改變。而是根據(jù)文本的要求,要執(zhí)教老師嘗試從不同的教學視角來上一堂堂新鮮美麗的語文課,不要讓你的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喪失對你所教學科的期待。一節(jié)好課,首先應讓自己感到新奇,學生才會感到新奇,從而為他的學習汲取新奇的力量,主動地獲得新知。有變化才會讓你的語文課堂有文化。
變化也應遵循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堅持“不變”的原則 ,我首先能想到的是:你和學生的平等關系不可改變,對于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的基礎檢測不應改變,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不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