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琳汾
神殿之谷
——歷史與時光的交互靜止
撰文/陳琳汾
位于亞平寧半島西南的西西里島,面積2.5萬平方千米,是地中海地區(qū)面積最大的島。島內多山地和丘陵,平原分布在沿海區(qū)域。由于處在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上,這里也是一個地震頻發(fā)的地方。島上為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從地圖上看,人們形容西西里島是意大利這只伸向地中海的皮靴尖上的足球。它位于地中海的中心,景色秀美,土地肥沃,盛產(chǎn)柑橘、檸檬和油橄欖。因為具有發(fā)展農(nóng)林業(yè)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被盛譽為“金盆地”。
由于西西里島重要的位置,它在歷史的舞臺上逐漸成為了追逐權力、財富與未知的平臺。最先占據(jù)西西里島的有三個民族:東部的西庫爾人、西部的伊利米人以及杰拉斯河以西的西坎人。這三個民族中,西庫爾人的名稱被用來為西西里島命名。
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來到西西里島。當時的希臘人主要定居于城鎮(zhèn),他們建立起重要的殖民地,保存至今的廟宇和劇場遺址成為見證。公元前3世紀,西西里成為羅馬的第一個省。公元965年,該島被來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征服,同時阿拉伯人帶來豐富的物產(chǎn):柑橘、檸檬、甜瓜、開心果,以及新型麥種。公元1060年,該島落入諾曼人之手,諾曼人的影響可以從城堡、大教堂和藍眼睛的后代身上體現(xiàn)出來。之后長達數(shù)世紀的時間里,西西里經(jīng)歷過西班牙和奧地利貴族在島上的探險,也經(jīng)歷過革命的風雨飄搖,直到1947年,終獲地區(qū)自治權。
多元且悠長的歷史,留下了不朽的遺跡。其中以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的“阿格里真托考古區(qū)”最令人矚目。
阿格里真托位于西西里島南岸,古希臘詩人品達贊美其為“人世間最美的城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81年——一群來自杰拉的殖民者建立了古城,他們屬于希臘人的后裔。公元前5世紀,阿格里真托發(fā)展達到極盛,強大開放且經(jīng)濟繁榮,被人們譽為“最佳道德之城”。公元前406年,迦太基人入侵并摧毀了這座城市。兩個世紀后,該地易主為羅馬人所統(tǒng)治。在羅馬人的治理下,阿格里真托重新強盛起來,成為聯(lián)系西西里和阿拉伯地區(qū)的紐帶。同一時期,人們也在此修建了大量精美的基督教堂。此后兩個興盛時期分別是14—15世紀和17—18世紀,同樣修建了大量的教堂。
在公元前5世紀阿格里真托的極盛時期里,當?shù)鼐用裥藿舜罅康纳駨R。這些神廟集中在坦普爾斯山谷中,因此這座山谷也被稱為“神殿之谷”。而阿格里真托考古區(qū)的核心正是神殿之谷。雖然名曰神殿之谷,但它其實是現(xiàn)意大利西西里島阿格里真托市南2千米處的一座山丘。
神殿之谷建筑遺跡眾多,分別有朱諾神殿、和諧神殿、赫拉神殿、朱庇特神殿、武爾坎努斯神殿、下廣場、克托尼俄斯圣堂、古希臘議院、上廣場、古希臘劇院、古希臘—羅馬居民區(qū)、圣尼古拉教堂、阿斯克勒庇厄斯神殿、狄俄斯庫里兄弟神殿、得墨忒耳神殿、君主之墓以及古希臘體育館等。
這些遺跡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宏偉的神廟群。這些神廟建于古風時期的希臘,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并具有鮮明的希臘風格。如今的希臘史學家,將公元前7世紀中期希臘人開始接受埃及和東方文明并逐漸發(fā)展出自己的技術與風格到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zhàn)爭這段時期,稱為古風(Archaic)時期。古風時期與克里特和邁錫尼時代所不同,這個時期的大型建筑更偏向于追求宗教功能,而不再是著眼于世俗性質。因此涌現(xiàn)出大量的神廟建筑,來滿足供奉各類神祇的需求。
希臘的神廟,最重要的元素與特點就是蔚為壯觀的立柱。立柱不僅作為承載重力的結構構件,同時也是必不可少的視覺審美元素。于是,多立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逐漸發(fā)展成形。而古風時期正是前兩種柱式得到巨大發(fā)展的階段。多立克的柱式類型最早來源于埃及,柱底沒有基座,柱身帶有凹槽,形狀較為矮粗,中部略鼓,被認為是“男性化”的象征,在早期希臘神廟中應用最為廣泛。愛奧尼柱式則帶有柱基,柱頭往往用渦形紋進行裝飾,被認為是“女性化”的象征,而它的裝飾細節(jié)則可以反映出赫梯和亞述等東方裝飾樣式的影響。而顯然的是,在崇尚樸素克制的古風時代,多立克柱式被更普遍地用于建筑中,來契合時代的風格;而優(yōu)雅高貴的愛奧尼柱式則在古典時代廣為流行,這同樣也順應了民主制度的風尚。
西西里阿格里真托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廟。根據(jù)歷史記載,它還沒有建造完工便遭到毀壞,到如今卻只留下散落一地的巨大石塊和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與宙斯神廟一樣位于阿格里真托神殿之谷的協(xié)和神殿是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座神廟。它建于公元前5世紀,臺基大小為39.44米×16.91米,神殿正面柱數(shù)為6根,側面柱數(shù)為13根。這些柱子均為多立克柱式,每一根石柱上有12道凹槽,并且整個柱子形狀都呈現(xiàn)中部微鼓的形態(tài)。到公元6世紀的時候,協(xié)和神殿被改造成教堂繼續(xù)使用,這也是它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據(jù)說其保存的完整程度僅次于希臘本土的帕提農(nóng)神廟,再加上其周圍的神廟遺址,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有人說的“到了西西里,就可以不用去希臘(看神廟)了”。
神廟立柱的裝飾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柱式和排列上,還體現(xiàn)在柱式的變體上。而西西里阿格里真托的宙斯神廟巨大的男像柱和古典時期的厄瑞克翁神廟那著名的女像柱,就可以被看作是建筑柱式的一種變體。當然,它們同時也可被看作是建筑雕塑的另一種成功形式。除了有具體結構功能的立柱像,神廟中還供奉著希臘神話傳說中不同的神靈像,有大力神海格立斯、朱庇特、朱諾、卡斯特、普盧克斯等。
由于建筑活動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早期的神廟大多取材于當?shù)?。而西西里確實有出產(chǎn)用于建筑的白色石材。而石材比之于木材,有更好的堅固性和恒久性,也使它成為建造神廟的不二之選。神廟的建成,一方面實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對神與永恒的追求。
建筑在精神方面的體驗與塑造,是除了實際的使用功能之外,而不懈追求的。在這些神廟建筑高聳的不近人的空間中,體驗到的不是家的溫暖與安心,而是神性的嚴肅與壓迫。在這里所適宜的活動不是吃飯、睡覺和休息,而是祈禱、懺悔和崇拜。人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性,并承認這種渺小性,無論是否愿意。在對渺小承認的不安與恐懼中,向自然、神靈尋求最終的蔭蔽,并在神廟建筑中完成關鍵且儀式化的一步活動,這樣神廟建筑反而擁有了難以企及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同時,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它成了加強統(tǒng)治與威懾最無聲且有力的工具之一。
歷史上,西方世界從來沒有忽略過對宗教和權力的控制與結合。如果說傳統(tǒng)居住建筑最能體現(xiàn)自然氣候的影響、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他們潛藏的心理,那么神廟之類的宗教建筑則體現(xiàn)的是社會性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當時統(tǒng)治王朝興衰的縮影。財力、民心、技術都能從這樣一座建筑中得到彰顯。正因如此,建筑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反映出其獨有的社會性和時代性。這時,建筑所擁有的堅固恒久性,便在其保留過程中逐步凸顯重要之處。這也是除了自然環(huán)境和資源外,選擇石材這種冷峻的建筑材料的原因之一。
而今,歷史的沉浮遠去不再,留下的只有經(jīng)歷千百年滄桑的建筑。它們的石柱臺基,一磚一瓦,在地中海微咸海風的吹拂下,暗淡剝落,剩下斑斑駁駁的痕跡,變?yōu)樯n涼的鹽堿色。沒有當初的光鮮完整,卻不使人感到索然無味。相反地,這些時光在建筑遺跡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印記,卻更令人印象深刻。人們稱贊先民的偉大,建筑的雄偉,同時歌頌自然的無情、永恒與平等。是的,歷史的翻滾與時光的靜止,在這一刻完美結合,人們也相應地找到此刻心靈的皈依。
(責編: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