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郭文斌:郭文斌和他的“安詳詩學”

2015-12-10 08:51:56周新民
芳草·文學雜志 2015年6期
關鍵詞:生命

周新民 一九七二年生,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二○○二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文學批評百余篇,著有《“人”的出場與嬗變——近三十年中國小說中的人的話語研究》等著作兩部。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十余種。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湖北省文藝論文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十余項科研獎項。

郭文斌 一九六六年生。現任寧夏作家協(xié)會主席,銀川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黃河文學》主編。任央視八集大型紀錄片《中國年俗》、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文字統(tǒng)籌。代表作有《大年》、《點燈時分》、《尋找安詳》、《農歷》等十余部。短篇小說《吉祥如意》先后獲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冬至》獲北京文學獎。散文《永遠的堡子》獲冰心散文獎。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外文。

周新民:我看到你簡歷,你畢業(yè)于固原師范學校。雖然你們上學時組織過文學社團,創(chuàng)辦過文學刊物。但是,中等師范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鄉(xiāng)村教師,你能堅持下來,一直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確不容易。我想請你談一下你早期的文學閱讀、文學創(chuàng)作準備情況。

郭文斌:在我的記憶里面,那個時候沒有上大學的概念,感覺里考大學就是考師范。所以學習好的同學基本上都考到師范了,考不上師范的才上高中。實事求是地講,當時還沒有什么文學理想,所以人的命運,現在回想起來,有一種我們沒辦法去把握的東西。固原師范的學制是四年制。三年級的時候在《固原報》發(fā)了一篇小雜文,點燃了我的文學夢。這是一次非常大的激勵,盡管稿費只有四塊錢。這是一件小事,但對于當時的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那時候在班里若有誰的稿子能在《固原報》發(fā)表,是一個很大的榮譽。而且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還可以拿到四塊錢稿費,既有精神上的享受,還有物質上的鼓勵。那么就想著,如果將來寫大稿子的話,就有更大的精神享受,也有更大的物質收獲。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緣起就這么簡單,我在上師范之前,是沒讀過幾本書的,為啥呢?沒書可讀。小學、中學,幾乎沒圖書室、閱覽室,就連課本往往都沒有,開學很久了課本還到不了,得借舊課本。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讓自己寫了《農歷》,是什么給自己這些創(chuàng)作上的資源和激情呢?想來想去,還是那一片土地。雖然沒書看,但是有部大著供自己讀,天地、農歷、節(jié)日、父母、父老鄉(xiāng)親的那種生活,包括自己成長本身,那種天然的生活?,F在想,也許正是當時沒書讀,恰恰成就了自己。為啥呢?精神沒被格式化。

回過頭來看,小時候,我父親我伯父,他們每年在過大年的時候唱的那些秦腔,其實就是文學。它對你有影響嗎?當年沒感覺,現在覺著太重要了,為啥呢?你看我的伯父,他可以不重復,給你把幾出十幾出戲唱下來,當年我在被窩里,就一出一出地聽。我伯父我父親他們自己就是土演員,每年一到臘月,一村人就集中在我們家排戲,戲要排到什么程度呢?我在《農歷》里面寫到了,從“上九”開始,一直演到整個正月出來。演員就是我的父親、我的伯父,就是村里這些人。“文革”的時候氣氛那樣緊張,我伯父我父親還偷偷地保存了一些戲裝和道具。

我非常感謝命運的這種安排,當初讓你沒書讀,就是為了讓你不要帶著成見寫《農歷》。如果有書讀,讀多了,你的心靈就被格式化了,你自性的光芒就被遮蔽了,你打量那片土地的目光就不可能那么天然和純粹,你就不能以一種很原始很樸素的心態(tài)打量那片土地。童年的遮蔽是最嚴重的遮蔽,因為它是養(yǎng)成階段,養(yǎng)成天性。但要寫作,又不能少了一定的寫作基本功,于是上蒼又在成年階段安排我補課。中師畢業(yè)后,我在母校將臺中學教語文。就想著在教學上干出一番事業(yè)。講課前,我基本上都會把課文背下來。就是那個時候,才感覺到漢語的那種美,那種音韻感。后來考到寧夏教育學院,又瘋狂讀了兩年書。也就是在教育學院上學的時候,才正兒八經做起文學夢,有了一點點文學自覺,開始在《朔方》這些省刊上發(fā)稿子。后來去《六盤山》雜志當詩歌編輯,一干就是八年。這一段經歷是我職業(yè)文學道路的開端。

周新民:從一名中師生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真是不容易。我從你剛才童年文學啟蒙教育的回憶中,找到了你的文學作品普遍采用兒童視角的原因。

郭文斌: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童年視角有一個特點,污染少。它跟天地同根同心。特別是寫長篇《農歷》的時候,我感覺著只要一進入到那個世界,靈感馬上就來了。只要兩位主人公五月六月在我的眼前一奔跑,文字就自然開始流淌,并且非常濕潤,非常溫暖,且不說讀者讀著這樣的文字是否有滋養(yǎng)感,我自己就非常享受,有人說,那是一種帶著天地之氣的文字,帶著日月光華的文字,雖然有些過譽。我也沒有想到,它還有緩解現代人精神焦慮和抑郁的作用,有不少受益者,一買就是幾百本,甚至一千多本地義捐,對比我的其他幾部文學作品,它攜帶的能量顯然要高一些,因為它接近真,不像成人視角一寫就進入假,這是我后來在編選自己文集的時候發(fā)現的,因此,許多成人視角的作品,我在作品集成的時候都放棄了。

兒童永遠問大問題,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大人永遠問小問題,錢從哪里來,享受到哪里去。因此,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薄氨娙宋跷?,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吾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泵献诱f:“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p>

周新民:你的小說常常書寫節(jié)日?!洞竽辍穼懘汗?jié),《吉祥如意》寫端午,《點燈時分》寫元宵節(jié)。長篇小說《農歷》則是書寫中華民族一年之中的所有節(jié)日。你為何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呢?

郭文斌:的確如此。之所以關注節(jié)日,倒不全是因為世俗意義上的節(jié)日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候,有好穿的好吃的。那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全是。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節(jié)日具有祝福性。這種祝福性,它體現在節(jié)日特有的返鄉(xiāng)暗示,或者說歸根象征上,換句話說,它里面有歸意。事實上,節(jié)日是人的天性跟天地精神最吻合的一個時空點。平常你過的是世俗化生活,一進入節(jié)日你就進入祝福。

你看,過大年的時候,把祖先請來了,把天官請來了。那一炷香一點,那門神一貼,燈籠一掛,你感覺著天地人在那一刻真是合一了?,F在回想,真正的原因就是它是一個非常有神圣感的時刻,就是古人講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天、地、人、神正好合上了。我曾經在《農歷》里面寫到,五月和六月在大年三十的一個時空段,就是整個對聯(lián)呀年畫呀都貼完了,守歲的時候還沒到來,那段時間,五月和六月幸福得就像兩尾魚在時空之水里面穿梭。五月跑到東屋六月跟到東屋,五月跑到西屋六月跟到西屋,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那樣跑,不知道為什么要那樣跟著,他們就是一種享受。那種享受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是傳統(tǒng)文化里面講的一種純粹的喜悅,純粹的安詳。為什么?這種快樂它不是物質給你的,不是外在條件給你的,它是一種生命本身帶來的狂歡,我把它叫作生命的狂歡。

所以,好多人說西海固文學是苦難文學。我不這樣認為。我說,老天如果把我生在上海,或者生在北京,可能就發(fā)現不了這種狂歡,也沒辦法表達這種狂歡。恰恰是在那種物質條件樸素到極致,簡約到極致,讓你的靈魂赤裸裸地存在于天地之間,沒有任何的外在因素對你遮蔽,你很容易跟天地就融為一體了。五月和六月事實上是天地狂歡的化身,那是一種來自天地精神的狂歡。這跟我后來尋找安詳的感覺是一致的,如果我們能夠回到生命本質地帶,它就是一個喜悅,沒別的東西。就是說在本質地帶里頭沒有痛苦,沒有憂愁,只有喜悅,就是生命的狂歡。它是一個圓滿,它是一個堅定,它是一個永恒,它是一個心想事成。人的痛苦是從哪里來的呢?人的痛苦是因為你從本質地帶離開了,就是說從故鄉(xiāng)出來開始流浪的時候就有痛苦了。

傳統(tǒng)節(jié)日帶給你的是一種準宗教體驗,但它不像宗教直接把你指向本質地帶,而是通過化文為俗,把這種指向藏在各種儀式里、氣氛里、風俗里,通過這些儀式、氣氛、風俗,通過連綿不絕的祝福性環(huán)節(jié),讓生命安靜下來,讓時間成為變量,讓幸福成為常量。讓生命從外在回到內在,從流浪回到故鄉(xiāng)。但是現在好多人在故鄉(xiāng)找不到那種古典味了,一些儀式也淡出歷史舞臺了,怎么辦?不少人就想起《農歷》,集體讀誦《農歷》,讓心靈借之得以安頓、安養(yǎng),得以和一種寧靜的天地狂歡促膝,體味當下的回歸喜悅的溫暖和幸福。

而對于生命來講,當下就是永恒。

所以,我認為節(jié)日不僅僅是風俗,它是一個非常有精神性的儀式,它是一條條回家的路,一個個回家的通道。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回到故鄉(xiāng),第一故鄉(xiāng)。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正是古人精心設計的歸途。

周新民:我注意到在《三年》、《一片蕎地》、《呼吸》等篇章無一例外地詳盡地描寫了死亡的禮俗。如《三年》跪迎紙火,點燃黃表、木香、金銀斗、花圈、香蟠,跪聽祭辭;《一片蕎地》詳述喪儀:正相、涼尸、守喪、做壽木、做獻板、寫領魂蟠、殺引路雞、吊唁、獻饃、燒紙、鹼棺、下葬;其他作品如《農歷》也涉及對鬼神的祭奠等風俗。我從中讀出來了你對生命的敬畏。

郭文斌:《弟子規(guī)》講,“事死者,如事生?!笔聦嵣?,生死一元。中國人的思維是非線型的,它是一個圓,生死也是如此,圓上的一點,既是開始,也是結束,既是結束,又是開始,換句話說,生和死沒有區(qū)別?!俺錾胨馈边@個成語的本義是從故鄉(xiāng)出來就是生,回到故鄉(xiāng)就是死。從本質地帶出來就是生,回到本質地帶就是死。既然如此,善待死就是善待故鄉(xiāng),禮敬死就是禮敬故鄉(xiāng),而故鄉(xiāng)是“娘”在的地方,那么,對死的禮敬就是對“娘”的回望,這是大孝,而孝是“一”,是生命能量的通道,如果我們把這個通道堵上,生命就枯萎了。

周新民:你的小說大都書寫鄉(xiāng)村的人性美?!懊馈笔悄阈≌f的核心要素。你能談談你為何以“美”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旨歸?

郭文斌:真正的文學,它一定是帶有祝福性的。換句話說它一定是要把人帶到故鄉(xiāng)去的,帶到母親身邊去的?,F在呢?你迷路了,都沒有幾個人愿意給你指路了,孩子走丟了,甚至有人會把他拐賣掉,這是不少現代人的心態(tài)。那么,一些作家、傳媒人有沒有這種心態(tài)呢?有。一下筆就誘惑讀者。我這幾年在全國做文藝志愿者,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好多女孩子的心靈創(chuàng)傷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她當年被別人誘惑過,通過利誘,對她進行生理上的侵犯。現在的作家、傳媒人有沒有這個傾向呢?有,一上來就勾引讀者。用欲望,用色情。

在我看來,文學恰恰應該反勾引。有責任感的作家他應該設法把走丟的孩子送回家。一部作品,讀者花了三四天時間讀完,有沒有一種找到家的感覺,有沒有把心安妥的感覺。這是底線。就像當年二祖慧可不惜一切代價,去找初祖達摩為他安心。為了打動達摩,他居然砍下自己的胳膊??梢姲残牡闹匾,F在我們遇到的問題跟慧可是一樣的,誰的心安呢?如果心安了就不會貪污,如果心安了就不會焦慮,如果心安了就不會痛苦,對嗎?大多數人都心不安。因此,作家們應該有一種自覺意識,用自己的文字把讀者帶到一種心安的狀態(tài)。但是我們看到現在許多文學作品,不看則已,看完更加焦慮,對吧?

在我看來,美是和諧,是善,更是真。大美一定是真。只有抵達真那里,心才能安,心安了,恐懼感就消失了,恐懼感消失了,大快樂就到來了,大幸福就到來了,當然,大美也就到來了,否則,一切美都是局限的,不究竟的。

周新民:結合你的作品和你剛才所闡釋的觀點,我把你的文學創(chuàng)作追求可以歸結為建構“安詳詩學”。我覺得“安詳”在你的文學作品和你個人思想中,帶有哲學本體論的意義。請你講講,你為什么要把“安詳”作為你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思想?“安詳”在你的文學作品和你個人思想中,具有什么樣的內涵?

郭文斌:這個我倒沒想過,我覺得你這樣概括很好。通常,我們講文學有審美、教育、認識、娛樂功能,但我覺著這些功能都必須建立在祝福性的基礎上,就是說祝福功能是第一的。因為讀者他首先是生命體,是生命體就需要祝福。換句話說,如果一部作品不能給讀者提供生命的建設性,那其他的功能有什么意義呢?你看看,很多文學作品把憂傷強化到極致,并且審美化,甚至把死亡審美化,這是極其危險的。因為文字具有誘導性,心理暗示本身就是生命動機,人會自覺不自覺接受這種心理暗示,那么,讀者接受了死亡暗示呢?這個責任誰負?

正因為如此,拙著《尋找安詳》二○一○年被中華書局出版后,至今已經發(fā)行近十萬冊。

那么,什么是安詳,安詳是一種不需要條件作保障的快樂,它是生命本身具備的品質,只要我們能夠把目光折回去,它就在那里。在拙著《尋找安詳》和《回歸喜悅》里,我分享過幾種走近安詳的方式。

我先說說《尋找安詳》中五種走近安詳的方式。

一是通過“給”走近安詳。

“給”就是把我們能拿出來的那份物力、體力、智力奉獻社會,并且不求回報。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融化“自我”這塊堅冰,清除這一通往安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一個人要想走進安詳,首先要和天地精神相應。而“給”,就是天地精神。

陽光、空氣、時間、空間都是免費為我們提供的。有人收取土地出讓金,但是大地本身沒有收??;有人收水費,但是水本身沒有收取。

無疑,最究竟的“給”是點亮他人的心燈,幫助他人找到本有的光明。在長篇小說《農歷》中,我寫到這么一個故事:盲尼夜行,觀音菩薩讓她掌燈避人,不料還是被一個和尚撞了個滿懷。盲尼說,難道你就沒有看到我手里的燈嗎?和尚說,你手里的燈早已滅了。盲尼當下開悟,原來任何外在的光明都是不長久的,靠不住的,一個人得有自己的光明。

二是通過“守”走進安詳?!笆亍笔亲屝袣w到倫常,讓心歸到本位。

要讓行歸到倫常,就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緣分和本分,這我在《〈弟子規(guī)〉到底說什么》一書中有過專門闡述。

而要讓心歸到本位,就要回到現場。

更多的時候,人的心不在現場,所謂“神不守舍”。許多錯誤和災難都是在神不守舍時發(fā)生的,比如司機走神,比如口舌之戰(zhàn)。在我看來,疾病也是在神不守舍時發(fā)生的。當我們長期心不在位,與之一一對應的“身”就會出問題,因為只有身心匹配才會陰陽兩全,只有陰陽兩全,才不會造成生理的短路和斷層。而焦慮和抑郁就更是心不在現場的結果。

只有心回到現場,我們才能“躲開”時間。只有“躲開”時間,我們才能免于焦慮。一切焦慮,究其根源,都是因為時間。人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為有時間在;人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有時間在;人們之所以悲觀,是因為有時間在。

只有心回到現場,我們才能進入整體。一定意義上,整體也是安詳之體。因為整體,我們釋然;因為整體,我們安然;因為整體,我們放心;因為整體,我們放松;因為整體,我們自信;因為整體,我們滿足。就像一個孩子,當他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邊,就再不需要提心吊膽一樣。同樣,因為整體,我們能夠聽;因為整體,我們能夠看;因為整體,我們能夠呼吸。以呼吸為例,它的生生不息及無條件關聯(lián)性告訴我們,所有生命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所謂同呼吸,共命運。因為同呼吸,所以共命運。相反,因為共命運,所以同呼吸。既然整體如此優(yōu)越,那么我們只需要把自己交給整體即可,因為整體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壞,它的特性是生生不息,圓滿自足。

只有心回到現場,我們才能把生命變成和諧。曾經很重地關門,心想門無知,輕重何妨?后來悟到,輕重和門無關,而是輕時,自己收獲了一份愛心。當我們能夠輕輕地把門關上,輕到聽不到門和門框的觸碰聲,我們會覺得門不再是門,而是一個生命。這時,我們的心里會有愛發(fā)生。一個人總是對物件輕拿輕放,時間久了,也會對感情輕拿輕放,小心翼翼,傷感情的話就會少說,傷感情的事就會少做,家庭沖撞就會減少,和諧就會增多。到單位也同樣,到社會也同樣。一個人總是對物件輕拿輕放,時間久了,也會對責任輕拿輕放,小心翼翼,錯誤就會減少,遺憾就會減少。同理,他也會慎重對待欲望、誘惑。因此,“緩揭簾”“寬轉彎”,看上去是一個動作,卻關系到人的成功和幸福。

只有心回到現場,我們才能把生活變成詩意。當我們回到現場,再看到一個水果,會有一種感覺,它是一個十分自足的世界,那么美妙,那么不可思議。面對它們,有時會有種非常強烈的感覺,仿佛能進入它們的內部——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完美的世界——我們甚至都有些不忍心吃它們。一個人的慈悲心就生起了。真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只有心回到現場,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F場是智慧的源泉。智慧和知識不同,智慧是一個人的慧力,它是由能量、妥善、圓滿、速度、成功構成的,或者說,它是由能量、妥善、圓滿、速度、成功體現的。有些人可能學富五車,但處理問題卻是一塌糊涂;有些人只字不識,卻可度人于岸——六祖慧能就是典型。來自現場感的智慧是由源頭提供的,它有些類似于寫作中的“靈感”。它顯然是一個賞賜。既然是一個賞賜,就對接收者的清凈度要求很高。當一個人“接收”它的時候,他的清凈心就生起了。

只有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回到現場,并且明明白白地感受著這個現場,安詳才能到來。

三是通過“勤”走進安詳。金剛鉆之所以無堅不摧,是因為它的密度;而生命的密度,正是由“勤”決定的。相同時間里,我們比他人完成了兩倍的細節(jié),我們的密度就是他人的兩倍。

“勤”在本質上是對時間的致敬。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時間是無生命的。這不對。在傳統(tǒng)生命維度內,時間一定是生命體,一定是呼吸體,我們浪費時間,就是在欠大賬。

在尋找安詳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時間是物質的、具體的,就像手上的粉筆,只要你寫,它就會短下去;又像陽光下的雪,即使你不動它,它也會薄下去。對于一個人來說,它有一個總量,就像一缸米,只要你用,它總會完。

四是通過“靜”走進安詳。

在今天,能夠體會到靜、享受到靜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我們的環(huán)境已經沒有了靜地。古人對靜地的要求是,九里之內聽不到牛叫聲,顯然,現代社會無法找到這樣的地方了。當年回老家,當我走進那個小山村,從那個山頭走過的時候,就覺得進入了一種節(jié)奏,那是一種巨大的、充沛的、富有磁性的靜。每晚,我都要出去,一個人坐在山頭上。抬頭,明月就在當空;一伸手,星星就在掌心。那種寂靜,真是有種融化人的力量。那一刻,我能夠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來自浩瀚宇宙的無盡滋養(yǎng)。這幾年,已經沒有當年的感覺了,因為村里已經有拖拉機和摩托車這些東西了,當年那種持久的濃烈的厚實的寂靜,已經無緣享受了。

這才明白,“農歷精神”之所以滋養(yǎng)人,因為農歷本身就是一個靜,這在古老的年俗中體現得尤其突出。無論是守歲、點明心燈,還是出儺,都會把人導入大靜。這才明白,既然生命來自靜,來自安詳,那么我們進入靜,進入安詳,事實上就是回家。這才體會到為什么年關到來,人們要不顧一切地回家??梢?,大年本身就是一個回家情結的集體無意識,是中華民族的一次集體精神還鄉(xiāng)。為此,我很早就建議把春晚從除夕挪開,因為春晚讓我們在最需要最值得沉浸于祝?,F場時,卻在興致勃勃地“走神”——一次長達四小時的集體“走神”,嚴重干擾了“回家”的主題。守歲,作為中華民族集體公約的進入時間的方式、進入祝福的方式,一年只有一次,卻被春晚鬧掉,真是太可惜了。春晚是完全可以提前一天,或者推后一天的。

五是通過“信”走進安詳。

一個人要找到安詳,應該讓心先定下來,而要讓心定下來,就要在心中存有“天意”。在人間,天意表現為道德、倫理、因緣、程序。信天意,就要我們遵守道德、倫理、因緣和程序。道是生命的交通規(guī)則,德是按照交通規(guī)則去行走,紅燈停,綠燈行,車走車道,人走人道;倫理是天地人的關系;因緣是古人對生命運化的規(guī)律性認識;程序就是“瓜豆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中國文化之所以推崇道德,是因為道德是人格動機。一個追求道德的人,他自然會向人格處用力,而不是“物格”。一個向人格用力的人,他的目光自然在“內”,心思自然在本質,這也就是古人為什么強調省察、覺察、覺悟。就是說,古圣先賢他們更加注重跟蹤心意,而不是跟蹤物意,不是跟蹤股票行情,不是跟蹤機會。

通過“給”,我們把心路騰開,把心的空間放大,從“小我”轉變到“大我”;通過“守”,我們回到現場,回到本質,回到根;通過“勤”,我們給自己不斷“升級”,同時不給習氣以空間和機會;通過“靜”,我們的心湖能夠映照明月,能夠明察秋毫;通過“信”,我們的心得到大定。

周新民:現代文學的重要主題就是書寫死亡、書寫孤獨。書寫頹廢,最終導致現代人不能從現代文明病中擺脫出來,相反,越陷越深。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現代作家、詩人走上不歸路的原因,是極其危險的。

郭文斌:對,特別是青少年很容易接受作家的心理暗示,特別是那些有名氣的作家,他崇拜的作家。有些作家、文學評論家,認為揭露社會黑暗越厲害,作品就越深刻;寫人性變態(tài)越厲害,作品就越深刻;他認為像《農歷》這種作品,分量不夠,深刻性不夠,我不這樣認為。什么叫深刻?帶人回故鄉(xiāng)才是深刻,面對靈魂才是深刻,對生命的關懷才是深刻,愛才是深刻。換句話說,生命的根本問題才是深刻,就像一棵大樹,根才是深刻。我之所以用十二年時間寫長篇《農歷》,正是因為它深不可測,它是中華民族的基因鏈,是中華民族的DNA,現在,我仍然覺得自己沒有觸摸到它的根本處,就拿農歷鏈條上的一個個節(jié)日來說,他關照的是個體生命和宇宙生命如何同頻的問題,這難道不深刻嗎?只有同頻才有健康,才有幸福,才能回到根本故鄉(xiāng),這難道不深刻嗎?

周新民:你是大型電視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文字統(tǒng)籌人,我想請你談一些感想與體會。

郭文斌:這是長篇《農歷》帶給我的好運,它由中宣部主導,由多家單位支持,由央視組織拍攝,非常難得的是,我們情投意合,我認為《記住鄉(xiāng)愁》的主題應該表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合法性、魅力、生命力,特別是時代價值,不想上面的意思正是如此。

在給編導們講課的時候,我特別建議,要通過鏡頭讓觀眾看到,一個家族,一千年的家族或者幾百年的世家怎么傳下來的,秘密在哪里。

從前六十集看,秘密就在家訓的制定和執(zhí)行里。概括起來,就是心量。就是說這個家族如果心量大,能量就高,子孫就旺盛。

天在下雨的時候,它給每一個人是公平的,你拿出一個盆,它給你一盆;拿出一個缸,它給你一缸。就像錢學森家族,他的家訓是“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就是說,一件事情如果對我們一家人好,不干;如果對天下人好,咱去干。錢家就出大人物。范仲淹家族也是這樣??鬃蛹易寰筒挥谜f了?!队涀∴l(xiāng)愁》前六十集拍出來的這些大世家都是這樣,讓人們看完之后,相信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弊屛覀兛吹绞兰沂窃趺葱纬傻?,并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家傳到我這一代,怎么把它傳下去,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怎么把這個家傳下去。

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是中華文明,它跟《記住鄉(xiāng)愁》講的道理是一樣的,人的長壽、家族的長壽跟民族的長壽道理是一樣的。中國人講“五?!薄L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沒有長壽沒有幸福可言,沒有善終沒有幸??裳裕瑳]有康寧沒有幸??裳浴D敲?,怎么樣才能擁有五福呢?

《記住鄉(xiāng)愁》里面藏著許多秘密,你看徽商,現在我們都認為他失敗了,他失敗了嗎?沒有。他只是把財富變成了另一種能量方式,并且是更加永恒的能量方式?;丈坍斈曩嵙隋X干嘛呢,回家修祠堂、續(xù)家譜、建義學。讓孩子讀書,所謂“十戶人家,不廢誦讀”。當年的徽州大地,十戶人家中,你一定能聽到誦讀的聲音。明清時代,徽州考上進士的,一千左右。一個范進中舉都高興得瘋掉了,人家光進士就一千左右,那需要一種怎樣的集體能量作保障??梢姡麄儼焉闹亓孔兂赡芰?,存在這個家族的永恒賬戶上了。

我這些年常常講一個永恒賬戶,就是人的潛意識。

潛意識它有幾個基本屬性:第一,自動記錄;第二,自動播放;第三,全息性;第四,永恒性。就是說我們這一輩子的命運,事實上是前一個生命周期拍攝的電影底片的播放而已?,F在又給下一個生命周期拍底片,自動拍攝,自動播放。全息感知,就是說潛意識是共享的?,F在人們都認為人有隱私,其實放到潛意識層面沒隱私。你看那個小孩子,睡著了,但他知道媽媽在不在他身邊,媽媽一離開房間他就哭,媽媽回來在他肩膀上拍拍,說,媽媽在,媽媽在,他又睡著了。媽媽在他身邊干活,再大的動靜,他都睡得很安詳,但只要一離開他就哭。說明潛意識是永遠在工作的?,F在的催眠治療,證明生命是永恒的,這個永恒性就體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永恒賬戶上。同樣,家族也有一個集體永恒賬戶,民族也同樣,子孫后代可以享用它的余額。因此,古人活著,不但為自己著想,還為子孫后代著想,有福,他不會享盡,還要給子孫后代留一些。正如大地上的資源,他也不會開發(fā)盡,使用完,念念想著子孫后代還要用,不像我們現代人,寅吃卯糧,赤字消費。

周新民:我覺著你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算是重視的。我要跟你探討一個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特定的這個經濟、政治條件決定的。今天,你認為傳統(tǒng)文化里面是否有些東西和當下的社會現實是有距離的?

郭文斌:沒距離,傳統(tǒng)文化它是為人服務的,試問,三千年前人的心跟三千年之后人的心一樣嗎?肯定一樣啊。三千年或者五千年放在靈性這個鏈條里面,那是滄海之一粟??茖W家告訴我們,到四維空間,空間可以折疊,時間可以折疊。什么意思?終點跟始點可以折疊,何況我們的靈性,三千年算什么呀。相對于古人講的,古人計量時間怎么計量?多少劫,多少光年。對于我們的心靈來講,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后是一樣的,三千年前的母愛跟三千年后的母愛是一樣的,三千年前的陽光、三千年前的空氣、三千年前的水跟三千年后沒變化。有些東西它是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說三千年后的東西用三千年前的公理解決不了了,那三千年前的那個公理就不是公理。傳統(tǒng)文化恰恰是反潮流的。如果說三千年前的一個公理,三千年后沒用了,恰恰它就不是真文化,能過時的東西它就不是真文化,在我看來,傳統(tǒng)文化就是真文化,不過時的文化。所以王岐山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如果我們現在不解決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不解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問題,法律再健全你也管不了根本問題,為什么呢?如果法官的品質出現了問題呢?對不對???對啊,如果法官貪污了呢?法官要受賄了呢?

時代再發(fā)展,兒子孝順父親沒錯吧,父親愛兒子沒錯吧,對不對?時代再發(fā)展,做官的廉潔沒錯吧。這就是傳統(tǒng)。

再看現在的一些頂層設計,“八項規(guī)定”也好,路線教育也好,就是傳統(tǒng)啊?!鞍隧椧?guī)定”用古人的說法就是惜福啊。讓全民族把面缸里的面粉省下來,變成這個民族的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把面缸里的面粉都揮霍掉了,中國夢怎么實現?中國夢實現需要生產力,生產力就是面缸里的面粉。你看他第一步先惜福,把福氣惜下來,把面粉攢下來,才有可能去實現中國夢。這一個民族走到今天,面缸里沒面粉了,那就意味著這個民族就要到終點站了。沒有長壽你哪里有善終啊,這很關鍵。

但傳統(tǒng)文化從形式上要和時代適應。你比如說過去的人穿著漢服站在講臺上,現在的人穿著西裝站在講臺上,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講的內容應該跟三千年前一樣。瓶子我們可以換,但是酒不能換。就像手機是現代工具,但它可以傳播經典。

不是真理的東西,不要說三千年,三十年都活不下來,為啥呢?人有靈性,既然是靈性,那它就很靈敏,就有高度的鑒別能力,只要不符合天性的東西很快就淘汰掉了。你看歷史上反傳統(tǒng)的朝代沒有長壽的,秦始皇反傳統(tǒng),二世就結束了;元朝反傳統(tǒng),短命;清朝比元朝就聰明得多,滿人進關才多少軍隊,他靠什么東西延續(xù)了幾百年的江山呢?他一進關把儒釋道三家的祖先趕快請回來。我把你的老師請出來,尊孔尊教,知識分子馬上被收編,對吧?他聰明啊,所以這個馬背上的民族他把天下坐下來了?!拔母铩狈磦鹘y(tǒng),短短十年就結束了。

這是天道,傳統(tǒng)只不過是古圣先賢對天道的一種認識,正確認識。它不是祖先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只不過是智者發(fā)現的宇宙規(guī)律。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的,月球是圍繞著地球轉的,這是規(guī)律,這不是孔子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老子創(chuàng)造的?!吨芤住芬餐瑯樱徊贿^是祖先發(fā)現的規(guī)律。反傳統(tǒng),事實上是反規(guī)律,事實上是反天地精神,不是反哪幾個人。你把孔老夫子打倒了,那不是把孔老夫子打倒了,你是把他發(fā)現的這一套規(guī)律放棄了,你把規(guī)律放棄了,你就要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心跳一定是有一個穩(wěn)定頻率的,如果有人要把心跳翻一倍,生命就結束了。規(guī)律是不可挑戰(zhàn)的。

在規(guī)律面前,人只能謙畏。人越認識到這一層,就越謙虛。你看《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所有的卦有吉有兇,只有謙卦大吉。為什么只讓謙卦大吉呢?尊重規(guī)律,尊重傳統(tǒng)。遠的不說,你看習近平總書記就非常尊重傳統(tǒng)。他到西方大講特講中國人的價值觀,我們是個講和的民族,對吧,講中庸之道啊。他事實上是告訴西方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什么,對吧?我也尊重你的傳統(tǒng),那你也尊重我的傳統(tǒng)。他應用的是傳統(tǒng)。所以,短短的幾年把人心就收回來了。在我看來,他現在反腐的目的不是為了反腐,是為了收人心啊。我甚至認為,就是為了讓“鄉(xiāng)愁”趕快在中國大地上變成一種顯學啊,變成人們的生活習慣。反腐是為傳統(tǒng)文化回歸爭取時間。他最后要做的事情呢,是要讓這一套讓人們自我管理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重新回到大地上來。

你看過去,管理哪里有現在這么復雜呢,國家管理只到縣級,那縣以下誰管理?文化。對嗎?鄉(xiāng)人自我管理,靠的是什么?祠堂、家譜、家訓,就是傳統(tǒng)啊。你看漢文帝那時候,犯罪率低到官員都沒活干,就吟詩作賦,其他朝代也同樣。后人傳誦的不少好文章多是官員寫出來的,官員在任上沒什么活干,不吟詩作賦還能干嘛,對嗎?管理成本很低啊。你看《記住鄉(xiāng)愁》中好多村落一二百年沒有犯罪的人,沒有離婚的人,有一個信義村,大家上地的時候,把標好價的菜裝到籃子里,拿到菜市場,掛在樹上,旁邊掛一個塑料袋,去種田,種完田回來收攤,一結算,不差一文啊,現在還在延續(xù)。那你想,這樣的管理,國家機器多輕松呀,對嗎?大人們把小孩帶到那里去,進行熏陶、教育,從小就在心里種下誠信的種子。你想,如果我把你的菜拿走了,卻不投錢,你也不知道。但多少年來,沒有發(fā)生過這種事情,拿菜投錢已經成了他們的自覺行為了。對呀,山東有一個村支書,白天做一件好事,晚上向投豆亭里投一粒黃豆,做一件錯事投一粒黑豆,一年下來結算,看他這一年做的好事多還是壞事多。如果所有的官員都這樣干,還有腐敗問題嗎?哪里有腐敗問題啊。

周敦頤家族也拍了。主人公的身份是縣委的一名重要干部。他的三個兒子現在居然還是農民,當年他居然不讓他的兒子到國辦的工廠去招工。讓我們感動的是他的兒子不抱怨,兒媳婦也不抱怨,為啥呢?周家世世代代廉潔。這個主人公八十多歲了,記者采訪他,你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們周家世世代代廉潔,不能到我這一代把這個名聲壞了。你想所有的官員如果這樣做的話,國家的管理成本有多低。那一集讓我特別感動,讓我感動的不是周家這位老人做得好,而是他的后人境界高,他們沒有抱怨老人。招工誰都有機會啊,如果沒有這樣一位父親,也許他們恰恰就成為工人了,因為人人都可報名,人人都有被錄取的機會,正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是縣委干部,他們就不能報名,他們的父親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保持祖上留下來的廉潔家風。

為此,我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發(fā)了不少文章,表達對這檔大型紀錄片的感情,發(fā)在《人民日報》的題目是《記住鄉(xiāng)愁,就是記住春天》。

(責任編輯:張睿)

猜你喜歡
生命
水為什么能成為生命之源?
學與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2:40
生命之樹
執(zhí)著旺盛的生命之花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2
為生命護航
生命憧憬
從地里冒出來的生命
生命的哭啼
《柔情史》:面對成長面對生命,有時無能為力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18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尉犁县| 商南县| 鹤壁市| 壤塘县| 张家界市| 清流县| 明星| 东阳市| 石河子市| 伊川县| 阿瓦提县| 肇东市| 泸溪县| 丘北县| 临西县| 铅山县| 兴宁市| 石泉县| 阿克陶县| 承德县| 丰台区| 于田县| 石柱| 嘉黎县| 陕西省| 巴塘县| 霍山县| 金昌市| 福建省| 平凉市| 广水市| 伊通| 南陵县| 无极县| 保康县| 治多县| 通榆县| 沾化县| 桐柏县| 湘阴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