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萬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08-01
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才會有收益,我們的教學才會有效;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如何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真正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扮演好“學生”的角色,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知識現(xiàn)狀為前提,以學生的眼光去審視要學習的新內容,和學生一道成為新知識、新技能的探索者。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若及時進行心理換位法,可使教師和學生在思維和心理上達成共鳴,使化學課的課堂教學過程得以優(yōu)化。下面就淺談一下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所進行的心理換位。
一、想學生之所想
化學課堂上學生在想些什么?這是每個教師應時刻關心的問題。他們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時,要洞察其心理,及時探測和巧妙地點出其想法,更好地實現(xiàn)與他們心理上的溝通。例如,在講二氧化硫的性質時,把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石灰水變渾而后又變清。同學們聯(lián)想到二氧化碳也有類似現(xiàn)象,教師應隨即令學生寫出有關方程式,并順著思路和同學們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變渾的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怎樣確證無色氣體是二氧化碳?怎樣檢驗二氧化硫氣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怎樣檢驗二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硫?通過共同思考,結論很快得出,對二氧化硫性質的認識就更深刻了。
二、想學生之所難
有些教學內容在教師看來似乎很容易,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但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接受這一知識,學習這一內容就有相當大的困難。教師要深入學生角色,成為學生的化身,體察他們的困難,然后幫助他們實現(xiàn)由難到易的轉化。例如,在高二總復習中有一道習題是有關計算:PH值為10的氰化鈉溶液中水的電離度是PH值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水的電離度的多少倍?對于這一問題學生一下子很難回答。但我當時就設置了幾個小問題,如PH=10的氫氧化鈉溶液,來源于什么?PH=10的氰化鈉溶液,氫氧根來源于什么?等等,與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學生很快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我們教師應時刻以學生的狀態(tài)和能力水平,設置教學過程,和學生一起探討,幫助他們化難為易,提高他們的能力。
三、想學生之所疑
課堂上我們在講述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突然發(fā)現(xiàn)某些學生表情凝重,臉色不悅,顯然是學生思維出現(xiàn)了“疙瘩”。高明的教師會立即意識到這一點,立即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例如,在講述泡沫滅火器的原理時,學生對鹽類的雙水解反應不甚理解。這時我們再和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水的電離平衡、鹽的水解實質、平衡移動的概念等知識方面綜合思考,終于使學生認識到鹽的雙水解的程度既決定于相應弱酸弱堿的相對強弱,又決定于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學生的疑往往是朦朧的、難以言表的,這就是想學生之所疑的重要性,這里,更需要教師的細心和耐心。
四、想學生之所錯
教師在批閱作業(yè)、試卷和個別輔導時,常發(fā)現(xiàn)學生這樣那樣的錯誤。給學生指正后,為了鞏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時教師在課堂上故意再“錯”一次,錯給學生看,錯給學生思考,使學生引以為戒。例如,在講過氯氣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后,我在黑板上畫裝置圖,有意從上面畫起,而且神情嚴肅,態(tài)度一絲不茍。這時,就有不少學生在下面喊:“老師,這樣畫不對,應當從下向上,從左到右依次畫”。這樣,歪打正著,學生的印象就深了。
五、想學生之所樂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實驗手段,可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凡可做的實驗盡量做,可讓學生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學生在實驗中親眼觀察到色彩斑瀾的化學現(xiàn)象,好奇心得到滿足,求知欲望更強烈,會透過現(xiàn)象去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去探索物質變化的規(guī)律。記得有一次,在講授金屬鈉的活潑性時,我將磨碎的金屬鈉粒慢慢撒入集滿氯氣(越濃越好)的集氣瓶中,同學們看到鈉在氯氣中金光閃爍,劇烈燃燒,簡直是歡呼雀躍。這樣既鞏固了鈉、氯氣的化學性質、鈉的焰色反應等等化學知識,也大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
六、想學生之所忘
在用到某一知識點時,忽然間明明熟悉的知識好像變得模糊起來,此時教師則馬上意識到學生對這一知識也容易遺忘,這是典型的心理換位現(xiàn)象。遇到這種現(xiàn)象,我們必須以學生身份出現(xiàn),和他們一起回憶、識記、聯(lián)想、推導、驗證,一起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從而戰(zhàn)勝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