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君倩
編者的話:早在198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即在世界范圍內推廣了針對癌痛治療的《三階梯治療原則》,指出:絕大多數癌痛可以采用以阿片類藥物為主的口服或其他途徑(注射、皮膚敷貼等)給藥方式,使癌痛得以有效控制。實踐證明,癌痛患者忍痛是有害的,也是沒有必要的。癌痛患者使用阿片類藥物不會成癮,特別是癌癥疼痛程度較明顯的患者,使用嗎啡等藥物止痛時沒有極量限制。我國政府為使癌痛患者無障礙地獲得阿片類藥物,得到及時充分的止痛治療,作出了極大努力,廣大癌痛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此得到改善。
本文作者對生活無比熱愛,在積極治療癌癥的同時,有著廣泛的愛好,一直保持著一種達觀向上的正能量。這是她的癌痛得以控制,以較高的生活質量長期帶瘤生存的非常重要的條件。
1986年我查出乳腺癌,做了根除手術。12年后(1998年)發(fā)現多發(fā)性骨轉移,做過17次化療和多次放療。由于癌細胞把腰椎第3節(jié)破壞殆盡,以至于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翻身,只能平臥,生活質量大大下降,且每況愈下。最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癌痛,盡管止痛藥已經逐步升級,一旦劇烈疼痛發(fā)作,每每渾身顫抖抽搐,像針扎、像骨裂,使我大汗淋漓,狂躁不安,傷心委屈,痛哭流涕,精神幾乎崩潰,常常只有一個想法——但求速死。然而,老伴兒的牽掛、焦慮不安,親友的呵護、安慰,醫(yī)生認真有效的止痛治療,又使我能夠冷靜下來,恢復理智。是啊,既然求死不成,也不能等死。首先心得安靜下來,樂觀地生活,想方設法轉移精神,減輕癌痛。
骨轉移至今,我又經歷了漫長的16年的疼痛歷程,身心受到的折磨、內心的苦惱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重度疼痛時常發(fā)作,中、輕度的則是家常便飯。中度疼痛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吃喝拉撒時要坐起來,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動作,對于腰椎損壞一節(jié)的人來說就成了大麻煩,當然疼得要命。另外,氣候和節(jié)氣的變化也與疼痛密切相關,天氣變化無常,刮風、下雨影響明顯。一年24個節(jié)氣是自然規(guī)律,我在每個節(jié)氣來臨的前兩三天疼痛加重,主要反應在腰區(qū)、兩個膝關節(jié)、雙腳踝部等,常有中度疼痛。時至今日,這一情況并未改變,只是持續(xù)的時間縮短了些。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總算從重度疼痛中擺脫了出來。
在與病痛斗法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緩解疼痛的辦法。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精神轉移,專心做自己熟悉又喜愛的事,從而達到忘卻疼痛的效果。
2010年1月老伴兒去世后,整整四個半年頭,我與外界極少來往、聯系,甚至不看電視,一心撲到工作中去,竟然忘掉了疼痛,疼痛真的轉移了。雖說中、輕度疼痛不斷,如影隨行,但我也歷練得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了。心安靜了,不浮躁了,止痛藥的療效充分發(fā)揮了作用。這期間,我首先是修改與老伴兒合作的舊著《圣經典故與用法實例》,刪減、增添、調整;其次是繼續(xù)翻譯英語短文,給雜志社投稿;另外整理舊譯文,匯集成冊出版;與此同時,在每天臥床至少20個小時的情況下(只有吃喝拉撒坐起來),又著手完成了一本新著《英語句子結構》。沒想到,在患病近20年,而且已年過八旬,居然還能有《圣經典故與用法實例》、 《外國笑話與現代英語短文選讀》、《英語句子結構》三本書陸續(xù)出版,這是對我極大的鼓舞與安慰。我這個長年臥床、風燭殘年之人能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收獲,除了由衷地感謝親人、感謝摯友、感謝醫(yī)生、感謝護工之外,我還要告訴病友的是:人是需要做些事情有些追求的,這將極大地化解病痛的折磨。我現在不寫書了,但是仍然讀書、聽音樂歌曲,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心態(tài)。
我熱愛讀書,欣賞“好書不厭百回讀,舊書常讀出新意”。我不僅讀長篇名著,還喜歡讀經典短文;不但精讀,還愛背誦。我為自己私人定制了上百篇精讀并背誦的保留書目,經常從中選一篇反復欣賞背誦,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彭端淑的《為學》,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杜牧的《阿房宮賦》等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查字典,從不馬虎、囫圇吞棗,以求理解得更深入,收獲得更多一點。躺在床上做這些事當然比較辛苦,可是有苦就有甜,有失必有得。每當我一遍遍地背誦某一篇文章,最終一字不差準確地背誦下來時,心情特別愉快。
我聽音樂歌曲的情況也大致相同,我不但聽,而且記英語歌詞、記樂譜,尤其是自學的新歌。比如我聽小夜曲,不僅要自己會哼出曲譜(僅僅是“哼”,“唱”是不可能的,常言道,80歲學吹鼓手,中氣不足),還要知道這首小夜曲是舒伯特作的曲呢還是托賽里作的曲,這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常常令我怡然自得,達到忘我的境界。我深信音樂和歌曲對治療癌癥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癌痛愣讓美妙的歌曲給趕跑得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