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羽
秋風(fēng)中,那間飄搖的草堂
◆ 宋 羽
詩人馮至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就是那一座孱弱的草堂,孤獨地坐落在詩的意象里,一坐已有千年。它的輪廓像游移的燭光,像黯淡的背影,讓人擔(dān)心它會在一陣秋風(fēng)過后再一次坍圮和消失……
1
關(guān)于杜甫的形象,我只能通過那些枯瘦、憂愁、無助和工整的詩句去揣摩。和他筆下長長短短而又規(guī)規(guī)矩矩的詩句一樣,他的形象,大約亦是枯瘦、憂愁、無助和工整的樣子吧。就像秋風(fēng)中的那間飄搖的草堂——枯瘦的茅草、憂愁的呼號,終于無助地傾塌,工整的茅屋在沉沉暮色里寫下滿地凌亂多舛的人生。
杜甫的人生是一張地圖,他的地圖是黃色的,那是泥土的顏色,存在于低頭俯視的目光里。年及弱冠,他便離開故鄉(xiāng)鞏縣,先后游歷了郇瑕、吳越、齊魯、燕趙,長安、華州、秦州等地。游歷,本是為了謀得一官半職,不料仕途坎坷,又頻頻遭遇兵禍,不僅滿腹經(jīng)綸與才華無處施展,還常常為一口飽飯而愁眉苦臉。他的目光惟有盯著腳下皸裂的、粗糙的道路,孤獨地在貧瘠的土地上播撒詩的種子,祈禱遙遙無期的收獲。
擺在詩人面前的,是一條近乎乞討的路,路上寫滿了“生存”這兩個字。這條路彎彎曲曲向西南延伸,直到與秦嶺山脈間的蜀道相連。
秋風(fēng)中草堂的故事,就從公元7 5 9年的蜀道開始。
我在中國詩歌文化史的大幕上努力尋找當(dāng)年的古道,那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曾讓李白發(fā)出“難于上青天”的嗟嘆。就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一個面容憔悴、衣衫破舊、骨瘦嶙峋的老人正艱難地行走,灰色的長須在風(fēng)中顯得孱弱而憂傷,蹣跚的步履緩緩隱匿在山路的轉(zhuǎn)折處,沒有人注意到這渺小的身影正牽著的一部偉大的詩。
蜀道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在迎來了仗劍呼嘯的李白之后,又迎來杜甫安靜的身影。
中世紀(jì)中國最偉大的兩個詩人都在蜀道留下了自己生命的軌跡,像讖語一般,相逢在交錯的時空。
他們都是寂寞的人,詩酒歌舞無非是給寂寞平添了幾分恍惚而已。蜀道也是一條寂寞的路,自從他們離開,它便在秦嶺云霧中隱匿了起來,沉沉睡去。對于蜀道而言,之前的千百年都是在等待,而此后的千百年只剩下了回憶。
蜀道的盡頭是成都。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讓這座四面環(huán)山的古城擁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波瀾不驚、淡泊悠遠,在歷史長河里,成都向來是氣定神閑的。
杜甫安靜地來了,成都也安靜地打量了一眼這個步履蹣跚的老人。故友嚴(yán)武打破了杜甫與成都之間的近乎漠然的安靜,他向落魄的友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嚴(yán)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茅屋。多年顛沛流離之后終于有了容身之所,難得的人情慰藉了凄風(fēng)苦雨的心。杜甫的愁容稍稍舒展開來,茅屋雖然簡陋,卻是寧靜而規(guī)整的,恰如他沉吟在胸中的未完的詩,一字一句對仗得嚴(yán)絲合縫。浣花溪畔,流水潺潺、芬芳裊裊,遠離市井喧囂,對杜甫來說,這里已是天堂。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詩人抖抖衣衫上的塵土,開懷而笑。一間簡陋的茅屋,足以讓他安頓下疲憊的靈魂。
2
茅屋坍塌了。
突如其來的秋風(fēng)劈開了茅屋,大手一揮卷走了屋頂?shù)拿┎?,未等詩人從驚愕之中緩過神來,一夜苦雨接踵而至。屋漏床濕,書稿遍地,寒風(fēng)冷雨折磨著詩人一家,他們只能緊緊蜷縮在墻角,在束手無策的等待中溫暖彼此。
公元8世紀(jì)的那個秋天,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看不到花團錦簇,一場秋風(fēng)使所有花木憔悴了容貌。天旋地轉(zhuǎn),沒有人注意到一個詩人正在無家可歸的悲哀中孤獨地站立。漫天飛舞的茅草像冬天的雪,陣陣寒意撲面而來,風(fēng)在詩人的額上切割出思想的皺紋,卻怎么也不肯說清困苦的盡頭。就這樣漸漸沉默,惟有嘆息,惟有欲哭無淚的無奈,惟有重新俯下身子撿拾枯枝敗葉。力透紙背的筆墨呵,此刻竟負(fù)不起一根茅草的重量。
水塘里、溝渠中、樹梢上,支離破碎的茅草被吹散得到處都是,濕漉漉的草葉上沾滿了淤泥和塵土,植物應(yīng)有的柔韌的質(zhì)地蕩然無存?!鞍嗽虑锔唢L(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杜甫屈下膝蓋,匍匐在泥濘上,用顫巍巍的雙手撿回一根根茅草,仿佛撿起的是不甘和質(zhì)問。
秋風(fēng)破屋的捉弄還在繼續(xù),附近村里頑皮的孩子也來搗亂,他們?nèi)杠S地抱起地上的茅草就走,氣得可憐的詩人破口大罵,連儒生的臉面都顧不上了?!澳洗迦和畚依蠠o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p>
嘆息。讀《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字字都回響著欲哭無淚的嘆息,讀到“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時,所有的困惑和質(zhì)問都已漸漸淡去,剩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唏噓。他的苦悶,他的荒涼,誰能讀懂?
他像一只漂泊的候鳥,銜來昨日的枝丫,修補著殘破的巢。
這座茅屋——杜甫在成都惟一的棲身之巢——不知道被風(fēng)吹破過多少次,不知道每一次倒塌后詩人又是如何將它修補。破了又破,修了又修,杜甫像西西弗斯一樣重復(fù)地勞作著,只為呵護這僅有的能夠散發(fā)出些許“家”的氣息的居所。他逐漸習(xí)慣了修修補補的生活,甚少的欲求已讓他忘卻抱怨。春夜的雨打濕了他的宣紙,西嶺的雪凍白了他的須發(fā),他微笑地站在茅屋旁,在貧瘠的日子里寫下一首又一首豐腴的詩。
杜甫是一株溫情的、文雅的、安靜的植物,世事變遷中,他練就了一種隱忍的性格,他選擇以沉默面對人生無常,像植物一樣固守腳下清貧的土地,默默地舔舐身上的傷痕。他寧可在淡泊中嘮叨著柴米油鹽,寧可在秋風(fēng)后的廢墟上重建棲身之所,然而命運總催促他提起腳步,催促他一次又一次在奔波與漂泊中陷入困惑的迷宮。長年累月的遷徙過早地消耗掉了一株植物的精髓和養(yǎng)分,這個充滿植物屬性的詩人迅速走向衰老,枯萎近在咫尺。
不久,嚴(yán)武調(diào)離成都,單薄的茅屋在秋風(fēng)中愈發(fā)孤零。杜甫望了一眼風(fēng)雨飄搖的茅屋,攜著老妻幼子再一次走上的漂泊的路。
公元7 6 5年,在洞庭湖上,他寫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轉(zhuǎn)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辈痪煤?,他因饑餓難忍吃下腐敗的牛肉,中毒死在湘江上的一條破舊的小船里。空空而來,空空而去,一無所有。
杜甫走了,詩寂滅了。
他沉吟著斷續(xù)的詩句,離開了茅屋,離開了成都,離開了蠅營狗茍的塵世。他一直在思考,思考著這個他一輩子也想不透的人生。
浣花溪依舊寧靜美麗,茅屋卻在那個幽深的夜晚悄然消失。
3
先生真瘦。
草堂里的一尊塑像用凝練的線條刻畫出先生的形象,他的頭顱高高地昂起,瞇著的眼睛似乎在吃力地張望。
他是一路張望著來到成都的。對于此時的先生而言,能在亂世中存活下來已是人生之大幸,他只求遠離紛飛的戰(zhàn)火,只求在巴蜀邊陲尋找一處容身之所。理想在哪里?詩在哪里?那些雋秀的、飄逸的、優(yōu)美的、洋溢著熱情的詩在哪里?先生看到了散落在懸崖峭壁間的凌亂的殘骸,那是死亡的詩,是死亡的理想。蒼茫的風(fēng)忽然發(fā)出冷峻的笑聲,一陣陣刺穿人的心。抬頭望去,憔悴的山巒猶如嶙峋的骨骼,夕陽埋頭隱匿了在慘淡的暮色里。
那時候,沒有人讀得懂先生內(nèi)心的苦。他不說,他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黎民百姓,卻鮮及自身的困窘。他寫盡了一個時代的晦暗,寫盡了人世間的離別,可關(guān)于他自己,我們只記得那一聲在茅屋倒塌時的哭訴。疼痛的草堂,淚眼汪汪的草堂,饑寒交迫的草堂,我多么希望此刻下一場雨,我會把雨當(dāng)作先生的眼淚——哭吧,哭出壓抑了千年的委屈和傷痛,哭出字字泣血的詩行。
少年仕途失意、中年喪子之痛、老年居無定所,困窘跟隨了先生一生。他一直認(rèn)真地活著,對于這個世界,先生從未敷衍過,可是世界一次次敷衍了他。
先生是一棵樹。羅曼·羅蘭說:“一棵樹不會太關(guān)心它結(jié)的果實,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歡樂流溢中自然生長?!焙拖壬粯?,樹也害怕秋天,害怕秋風(fēng),害怕凋零。愁是離人心上秋。秋,自古就是讓人愁的。落葉載著先生的寂寞,在秋風(fēng)中寫就一行行無奈,終于在一場微涼的雨后凄然岑寂。秋后便是雪,如鹽霜,有時候能夠幫助傷口愈合。我很想知道,先生的傷痊愈了么?
無用的詩句像苦澀的藥草,是先生醫(yī)治創(chuàng)傷的僅存的依靠。
五代詩人韋莊在浣花溪畔找到先生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重結(jié)茅屋,從此茅屋得名草堂。堂者,大也,恢宏也。先生離開了他的茅屋,可千百年間,人們總是想盡辦法讓他回到草堂來。今日的草堂是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所建,草堂內(nèi)有工部祠,大詩人陸游、黃庭堅在祠堂內(nèi)陪祀。生前連一口飽飯、一間破屋都是奢望,死后卻被奉為“詩圣”,先生該啞然失笑了吧?
翠竹參天,籠罩出一片悠閑的綠蔭。陽光宛如碎鉆灑滿假山池沼,剔透的光芒反射到成片的樓宇間,在一片花紅柳綠的祥和中勾勒出魑魅的輪廓。精巧的窗欞和牌匾被正午的陽光涂上了一層虛幻的光暈,漫漶在盆地濡濕的空氣中,點點滴滴,盡是連綴不成詩句的囈語?;乩惹?,溪流環(huán)繞,鴉雀啁啾,茗香裊裊,似江南園林,又似田園農(nóng)居,恬淡得讓人忘卻了塵世間的煩惱。殘留在紙頁上的悲歡離合竟一點點模糊起來,終于杳無蹤跡。
其實草堂早就坍圮,公元8世紀(jì)的秋風(fēng)已吹散了先生心上最后一根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