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良正
馬爾克斯與中國的緣與仇
馬爾克斯的作品在中國的閱讀熱潮,是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當時讀者言必稱馬爾克斯,作家們似乎都頓悟: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好像找到了小說寫作的不法二門,但遺憾的是,都沒成馬爾克斯第二。
細心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在馬爾克斯作品里,中國生活文化時有點綴,具體到放鞭炮、調(diào)制中草藥、使用瓷器、以及穿戴綢緞都可以找得到具體出處。譬如《百年孤獨》里“她在鍋里用各種藥材熬出一種誰也叫不上名字的湯藥,麗貝卡喝下后,不再用手挖泥土吃”,“烏爾蘇拉每次聽到他任意妄為的消息都會向他大吼,等奧雷里亞諾知道了,會把你斃了,我第一個去放鞭炮”,“由于上帝的特殊恩惠,他們在墳墓里不會腐爛,皮膚還會像新娘的緞子衣服那么光潔”。《霍亂時期的愛情》里也有這樣記錄:“阿里薩饒有興致地看著黑人們肩挑背扛地卸船,他看見搬下去的用竹筐裝著的中國瓷器”,“他們用中文生活,用中文繁衍后代,彼此間長得十分相像,以至于沒人能分得清他們誰是誰……人們普遍憑直覺把他們分為兩類:壞中國人和好中國人”。像這樣具有中國標志性的描寫,我印象中還有不少。
寫這些作品時,老馬還沒到過中國。那么,這些素材從何而來呢?
據(jù)說,那時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華人在哥倫比亞生活了。馬爾克斯是否接觸或采訪過華人,已不可查,但有一點倒是值得思考,就是他的前輩:父親加布里埃爾是藥劑師,母親路易莎是軍人家女兒。
藥劑師接觸到的藥方藥物,借鑒包容性都很強。況且,華人走到哪里,就會把中藥文化帶到哪里。馬爾克斯從父親職業(yè)里,很可能得到這方面素材。中國瓷器和綢緞,是海外商人、政要及軍人的奢侈品。家里收藏的瓷器,母親綢緞衣物,也會流露到他的筆端。對于遠隔重洋中國的描寫,讀者獲得了獵奇,也展現(xiàn)了作者見多識廣。
這些“猜測”,印證馬爾克斯與中國緣來已久。那么,“仇”從何講起呢?
結(jié)“仇”時間相對近些。還是借鑒一下老馬創(chuàng)作手法吧:多年后,老馬終于坦言,在他“死后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如此狠話的原因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中國出版他的作品都是盜版,對著多家媒體批評中國為“海盜國家”。話雖如此,寬宏大量的老馬,最終還是對中國解禁,2011年終于出版了獲得正式授權的《百年孤獨》中文版,其他作品也都陸續(xù)獲得授權。九泉之下的老馬終于可以瞑目了。
馬爾克斯的作品,以及作品里的中國信息,成了中國讀者常讀常新的話題,也是揮之不去馬爾克斯情結(jié)的綿綿延續(xù)。
巨流入?!x《巨流河》
近日讀了幾本老太太寫的書,這些書尤以秦邦媛的《巨流河》寫得氣勢磅礴,蕩氣回腸,讓人過目不忘,讀后奔涌的感情不能自已。
齊邦媛1924年生于鐵嶺,她是國民黨在東北發(fā)展的第一位黨員、愛國人士齊世英的大女兒。
齊世英早年留學日、德,頗具民主精神和愛國情操,回國后因參與一次軍變失利,轉(zhuǎn)而投向民國政府事務,隨局勢變化,輾轉(zhuǎn)大半個中國,最后終老臺灣。
《巨流河》從父親齊世英留學著筆,家族史的命運隨著國家局勢的改變而改變,在顛沛流離中時聚時散。對于一位忠于社稷的政府官員來說,置小家于大家之外,難免聚少離多。在聚和散當中,也都是在父親的周旋下,而得到妥善的撤離和搬遷。
整書內(nèi)容在時代大背景下,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人物和事件為緯,編制了一部結(jié)構嚴謹、邏輯縝密的家族和社會發(fā)展史。攤開書本,胸懷大志的父親,牧草中的母親,公而忘私的先生,從東北流亡到內(nèi)地的子弟,被文學啟開心智的少女,聲情并茂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春暖花開的故鄉(xiāng),波濤奔涌的巨流河,風平浪靜的啞???,三次以不同形式出現(xiàn)的張大飛,一個個情節(jié),一個個人物躍然紙上,從歷史的煙幕里緩緩走到讀者面前。
巨流河是清朝對遼河的別稱,啞??谑桥_灣南端鵝鑾鼻下的一泓幽靜灣流。如果不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說啥也不會把兩者扯在一起,并且作為本書的開頭和結(jié)尾,這也是作者人生的起點和終點,只能說是無巧不成書了。
齊邦媛從故鄉(xiāng)乘著歌聲的翅膀,一路弦歌不輟,悲也歌來喜也歌,最后為這離奇的人生之旅,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正是因為《巨流河》的敘事魅力深深感染眾多讀者,學者王德威借用《金色面具》里的詩句,稱贊她是“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也正是因為如此、如此、如此這般的《巨流河》,在讀者好評如潮的推動下,該書獲得新浪中國2010年度十大好書、 2010年在場主義散文獎、2012年第七屆“文津圖書獎”等榮譽。
海寧有個章克標
知道章克標純是一個偶然。十幾年前一天晚上,翻閱到了一個很少看的省臺電視,在播一位百歲老人的征婚節(jié)目。好奇心讓我留在了這里,一位頭發(fā)雪白老人,精神矍鑠,非常健談,談人生,談社會,談愛情,想不到他也談文學。有關后者的話題,讓我對他更加感興趣了。由此才知道,這位百歲老人叫章克標,是一位非等閑之輩。
后來,想了解這位老人更多信息,苦于手頭資料有限,未能如愿。直到去年底,我才有機會在一家書店買到了他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結(jié)婚》。
該書由長篇小說《銀蛇》和中篇小說《一個人的結(jié)婚》組成。長篇寫的是一個有妻室的作家邵逸人,對一位剛畢業(yè)的青春妙女的傾心相愛,種種陰差陽錯導致了兩人多次失之交臂,結(jié)局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見面,邵逸人能否如愿,只有天知道了。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人物實有所指;中篇寫的是自己的婚戀心結(jié)。
除中篇寫得有些拉雜 啰 嗦 外,長篇《銀蛇》確是上乘之作。作品上世紀初的時代氣息濃厚,立意新銳,對人性揭示得得體到位,整體布局得密不透風,蘊涵的那種張力,似乎要漲破了那層薄布,但最終是顯而不露,平安著陸。新文學發(fā)展了百年,寫婚戀小說能夠企及這部作品的,不說絕無僅有,確實不多。
章克標,1900年生,浙江海寧人。早年兩度赴日留學,學數(shù)學的他回國后執(zhí)了教鞭。然后棄教從文,創(chuàng)辦詩社,編輯雜志,進書店當經(jīng)理,開報紙專欄,忙得不亦悅乎。功夫不負有心人,也真見成效,上世紀三十年代,章克標無疑是文藝界一個響當當人物了。槍打出頭鳥的魯迅,當然放不過他。魯迅與他的筆戰(zhàn),因章克標從不讀魯迅的書報,形成的信息不對稱,章克標則全然不知。
章克標的出類拔萃來源于他的實干精神,盡管幾經(jīng)周折,總是朝著既定目標推進;還有他所處的人文圈子,也有助于他事業(yè)發(fā)展,他結(jié)識的是胡愈之、豐子愷、葉圣陶、林語堂、邵洵美等名流;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他乃堂堂的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的高材生;本身長得氣派,一表人才。有這樣內(nèi)外諸因素,他想不成功都不行。
不過,外界因素總是個雙刃劍,政治還是涉及并影響到了他的生活,因供過偽職、當過地主和反革命、坐過監(jiān),一損俱損;但時間證明了一切,在他年近八旬時候,恢復了他本來面目,又一榮俱榮了起來。說句惋惜的話:再榮,對于一位八十歲老人來講,能夠榮到哪里去呢?只不過后來有了戲劇性一幕,傳遍全國的百歲征婚。
無論怎么說,章克標是傳奇社會的傳奇人物,尤其三點值得回味和咀嚼:人生跨越三個世紀;百歲征婚;106歲加入中國作協(xié)。這是人生的幸耶,還是不幸,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