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rèn)為,“千里送鵝毛”只是一種“禮輕情意重”的比喻,但據(jù)史書記載,歷史上確有其事。
《南唐書》 記載:唐朝貞觀年間,西域的回紇國為了對大唐示好,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奇珍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品中,有一只珍禽——白天鵝。一天,緬伯高一行來到沔陽湖邊,便打開籠子,讓白天鵝在湖邊喝水。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扇扇翅膀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卻沒能抓住白天鵝,只撿到幾根羽毛。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湖失鵝,倒地哭號啕。上稟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xiàn)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shí),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便成為我國民間禮尚往來、交流感情的寫照或一種謙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