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剛建
冥思,許久都不曾回醒……
行走在莽莽蒼蒼的大地上,面對這厚重的文化,心中有種莫名的悸動。拈起一腳腳尾頁,方知這《文化苦旅》的悲愴。卻又如酒般蕩醉,麻痹你的經(jīng)絡。我將文化含在唇間,味道比秋茶還要苦澀。當我凝思文化圣潔的神韻時,思緒隨風飄散。
冉冉的日光,喚起我沉醉許久的無限遐想。他正用破舊的掃帚,刷去百年的燦爛;他正用冷白的石灰,掩蓋千年的輝煌;他正用蒼白的思想,粉砌著“自以為是”的鄙薄。他,一個道士,活生生地擄走了我們的遺產(chǎn)。我看到了駝隊遠去的背影,我聽到擄略者大聲的狂笑……我的心被揪得生疼。
夕陽血染一般地紅。古老的民族,滴血的傷口,在潰爛……
我真想化作那根韁繩,勒住那罪人的喉嚨,不讓他用那粗略的手去碰觸佛家瑰寶,不讓他將人世的污濁滲入瑰麗的文化。我還要去阻截遠行了的車隊,“和你各乘以匹戰(zhàn)馬”“決勝負于城下”!可我深知——我太渺小,太卑微,太愚鈍。我留不住被馱走了的文物,留不住早已枯竭了、走失了的年代。
文化的消散將永遠帶著悲痛與苦楚。
什么才能鐫刻雋永?我?guī)е悦Ec痛楚義無反顧地踏上文化的征程,縱他山遠水長,我都要用深層的記憶打響前奏,叩開歷史的生命。此刻的我才明白,守望也是一場苦旅,即發(fā)的記憶,是被人們遺忘的步履。而時間將我蝕成戰(zhàn)火中的殘垣,黯然老去。
因此,守望變成了我追溯的根源。把自己凝望成一春的晨,一冬的雪,雪也伴著胡笳與羌笛,缺少了些悲壯的情意。若我將心給予陽關,墳墓是否會將我掩埋?如峰的沙堆,如劍的月光,如冰的軀殼,煙繚繞,我心也朦朧。
文化萎靡柔弱,我如魔鬼般嘶吼,竭力釋放我內(nèi)心的渴望。一切都在遠去,而無半點追逐的腳音。我面對蒼涼的文化,看它們?nèi)缬暌话愕芈湎?,轉(zhuǎn)眼又是風雨交加。
看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沙漠中,光影斑駁交錯。只有從沙漠中走過,才會有腳印證明來過。如林則徐,“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擁有他的個體,他的靈魂,他不會物化成無動于衷的頑石。是他,傾瀉了這一襲華裳。
亭臺樓閣,清風寒雪,白蓮洞勝似煙雨桃源。一個暮春的雨天,一版墨清的江水,是渾然天成的作畫?!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沒有文人,山水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庇H近人文,正是親近一部浩渺的文化。
江南小鎮(zhèn),鄉(xiāng)野隨風,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自然小鎮(zhèn)就多了一份深沉,一份詩意。江南小莊,我只能對著記憶中的周莊空想,柔美而妖媚的色澤是你別致之處。
我用雙眼,瞥見了投影在眼瞼的殘骸——一片廢墟。我并非認為廢墟即是終點。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它便是古典的醞釀,一種見證。它很頑強,沒有被時光的紋理遺忘;它很倔強,即使傷痕累累也不會讓別人看到它的滄桑。廢墟是寧靜的,它抵抗著現(xiàn)世的浮華與躁動。
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神怡心曠。面對箋墨,我祭奠敬畏……我深知,只有面對文化時,一切迷茫,一切虛幻才會變得真實。所有依附的瑰麗文化,風俗習慣,山水奇景,人文景物,也都被賜予生命。
生是魂,歷史長久,華夏悠悠。
文化離開了我們,又有誰來守護?文人的光鮮與他們的悲哀又該怎樣割舍?靈魂又該往何處寄托?——文化苦旅何時能夠停留?
我們守望文化,守望民族生生不息的天空。
★相關鏈接: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80年代在海內(nèi)外講學和考察途中的作品,是余秋雨通過對國內(nèi)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其代表作。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書中有提到的景點有很多,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他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
此書通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jié)。這是一本有關中國美學的書,深入淺出,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抒發(fā)自我的情感。
縱觀《文化苦旅》,盡管紛紜叢生,但余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于筆端,展現(xiàn)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從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問鼎之作,但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宏壯闊的生存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