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戰(zhàn)斌 徐小明 田鑫
(中國北京100095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
震級作為衡量地震大小的量綱,對于地震科研和震害防御都具有重要意義。除了利用地震矩和震源譜測定的矩震級以外,一般利用測量地震記錄中的某個地震波振幅來計算地震震級的大小。由于各地震臺地震儀器頻譜響應(yīng)的不同及地震波輻射方向性的差異,導(dǎo)致各地震臺站測定的同一地震震級大小存在一定偏差,而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發(fā)布的最終震級MCENC則為方位覆蓋面寬廣的多地震臺測定的平均震級。減小單臺震級與MCENC震級的偏差,需要各地震臺進行震級校正(朱戰(zhàn)斌等,2003)。本文計算北京地震臺面波震級MKIRNOS(數(shù)字地震儀仿真為KIRNOS地震儀的面波震級)、MSK(SK地震記錄儀器的面波震級)、MBB(采用數(shù)字寬頻記錄的垂直向最大面波地動速度震級),與MCENC進行偏差對比,分析面波震級偏差的表現(xiàn)特征及成因。對比發(fā)現(xiàn),在0°—180°震中距范圍內(nèi),Δ(MBB-MCENC)表現(xiàn)穩(wěn)定,且震級偏差最小。為此,擬合北京地震臺MBB震級計算公式,推廣MBB面波震級在寬頻帶數(shù)字化地震記錄中的應(yīng)用。
采用以下公式計算MKIRNOS、MSK、MBB。
式中,A為周期T≥3 s兩水平分向最大面波地動位移矢量和的振幅,即A=(AE2+AN2)1/2。
MKIRNOS與MSK震級計算公式相同。
式中,vmax為寬頻帶記錄中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動速度值。
通過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CENC)地震目錄,搜集1993—2003年北京地震臺(以下簡稱北京臺)M≥5.5地震695個。所選地震震中距范圍為13°≤Δ≤145°,將震級以M = 0.5劃分為6個區(qū)間,各區(qū)間地震個數(shù)見表1。圖1為各地震震級隨震中距的分布情況,大部分數(shù)據(jù)集中在震中距100° 范圍內(nèi),以5.5≤M≤7.0遠震為主。
在IRIS網(wǎng)站上,重新下載所選地震的寬頻帶原始數(shù)據(jù),按照震級公式對計算參數(shù)的要求,重新讀取地震最大面波的周期、位移和速度值,并分別計算MKIRNOS、MBB。MSK震級是模擬地震記錄時期采用震幅量片讀取計算的,直接采用北京臺地震報告原始數(shù)據(jù)。
表1 不同震級區(qū)間的地震個數(shù)Table 1 Sum of the earthquake within the each magnitude division
圖1 地震震級隨震中距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the selected earthquake with the entire epicenter distance
以MCENC為參考標準,對3個震級分別進行震級差隨震中距的比較分析。圖2顯示了(MSK-MCENC)和(MCENC-MCENC)隨震中距的分布情況。由圖2可見,MSK在震中距100°以內(nèi),震級差大于±0.4地震較多,110°以后震級普遍大于MCENC;而MKIRNOS在震中距范圍內(nèi)表現(xiàn)比MSK平穩(wěn),震中距110°后震級普遍小于MCENC。
對于震中距110°之后MSK震級偏大的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地震基本是極遠震,震級一般在6.0≤M≤7.5之間、面波的震蕩時間很長。模擬記錄時期的地震計由于沒有負反饋,僅靠阻尼電阻進行適度衰減,會造成振動幅度的疊加放大效應(yīng),所以造成這一區(qū)間的MSK震級普遍偏大。而MKIRNOS在震中距110°后普遍偏小,因為:①數(shù)字記錄時期采用負反饋寬頻地震計,振動的疊加效應(yīng)得到抑制;②1993—2003年MCENC震級還大多是模擬記錄時期的臺站震級的平均計算得到的,所以震級自然偏大。我們知道,2003年時全國只有少數(shù)十幾個數(shù)字化記錄臺站。
圖3是采用寬頻帶原始記錄的垂直向面波最大速度值計算的MBB震級和數(shù)字寬頻帶仿真為KIRNOS地震儀器的MKIRNOS同MCENC震級偏差分布。圖3中可以清晰的看出,(MBB-MCENC)在完整的震中距范圍內(nèi),震級差絕大多數(shù)保持在±0.3級之間,且震級差基本圍繞零軸呈現(xiàn)較為均勻的分布,說明MBB震級具有穩(wěn)定性。圖3中同時可見,MKIRNOS震級同MCENC相比,總體表現(xiàn)出偏小特征,尤其是震中距110°后表現(xiàn)的尤其明顯。以上3個震級同MCENC的比較結(jié)果顯示:MBB的表現(xiàn)在震中距0°—180°范圍內(nèi)震級差表現(xiàn)是最穩(wěn)定的,且震級差絕大多數(shù)集中在±0.3級內(nèi);表現(xiàn)稍好的是MKIRNOS,相較模擬時期的MSK震級,穩(wěn)定性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總體呈現(xiàn)震級偏小的特征;表現(xiàn)最差的是MSK,震級差的離散度較大,震中距100°內(nèi)有個別地震震級偏小0.5級以上,震中距110°后整體現(xiàn)出震級偏大現(xiàn)象。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數(shù)字寬頻帶地震記錄的穩(wěn)定性和優(yōu)越性。
圖2 MSK、MKIRNOS與MCENC震級差隨震中距分布Fig. 2 Comparison of the magn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MSK and MKIRNOS vs MCENC
圖3 MBB、MKIRNOS與MCENC震級差隨震中距分布Fig. 3 Comparison of the magn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MBB and MKIRNOS vs MCENC
當前全國數(shù)字化地震臺站采用的面波震級是繼承模擬記錄時期的MSK演化來的,在此有必要單獨比較這兩個震級對同一地震的表現(xiàn)。圖4給出(MSK-MKIRNOS)隨震中距的表現(xiàn)。圖4顯示:MSK震級總體大于MKIRNOS。但對于在震中距100°范圍內(nèi),有些個別地震震級小于MKIRNOS的原因是為什么呢?
由于SK儀器采用光杠桿照相記錄模式,拾震器也只是通過阻尼電阻進行適度的振動衰減,很多較大遠震由于震中距基本在20°—60°,所以地震記錄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幅現(xiàn)象。圖1中可以清晰看到大多6級以上地震集中在震中距100°范圍內(nèi)。由此可見:對于震級較大的遠震,MSK由于記錄圖的限幅現(xiàn)象震級反而偏小;但對于中等強度的極遠震,因阻尼衰減效果差,而使得MSK震級又有偏大的特征。
圖4 MSK與MKIRNOS震級差隨震中距分布Fig. 4 Comparison of the magn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MSK and MKIRNOS
同模擬記錄相比,MKIRNOS震級是經(jīng)過數(shù)字寬頻記錄仿真而來的,其拾震器采用負反饋式寬頻帶地震計,對震動衰減到位及時,所以其震級表現(xiàn)總體較MSK震級偏小,摒棄了MSK因阻尼衰減差和記錄限幅造成的震級不穩(wěn)定問題。
依據(jù)IASPEI給出的寬頻震級計算公式框架
式中,vmax是上述695個地震的寬頻帶垂直向面波最大速度記錄值;震中距Δ是每個地震經(jīng)過計算得到的理論震中距(朱戰(zhàn)斌等,2003);MBB是IASPEI推薦公式得到的寬頻震級。
利用最小二乘法,令∑(MBB-MCENC)2最小為優(yōu)化判據(jù),用Matlab求解公式中的系數(shù)A和B,最終得到A=1.6736,B=3.2604。
擬合得到北京地震臺數(shù)字寬頻帶地震記錄的速度型面波震級公式
式中,vmax為寬頻帶記錄中垂直向最大地動速度值,震級計算與周期無關(guān)。量取寬頻記錄中垂直向最大地動速度值不需要進行相應(yīng)的濾波即可完成。
圖5是北京地震臺MBB(BJT)同MCENC震級的對比情況。圖中藍色十字是MCENC震級,紅星為MBB(BJT)震級。圖5可見,MBB(BJT)與MCENC比較接近,98%以上地震震級偏差在±0.3級內(nèi),MBB(BJT)整體較MCENC小。圖6為用IASPEI推薦的寬頻震級公式計算得到的MBB和用北京臺寬頻震級公式計算得到的MBB(BJT)與MCENC震級偏差對比圖。圖6顯示:MBB(BJT)的震級偏差較MBB有了進一步改善,(MBB(BJT)-MCENC)絕大多數(shù)在±0.2級范圍內(nèi),集中度有明顯提高。在695個地震中,只有11個地震震級偏差超過±0.3級,其中8個偏差為±0.4級,3個為+0.5級,這3個震級都是8級左右地震,偏差為正的原因,可能是MCENC偏小導(dǎo)致的。
圖5 MBB(BJT)與MCENC在震中距上的對比Fig. 5 Distribution of the magnitude between MBB(BJT)and MCENC
圖6 MBB(BJT)、MBB與MCENC震級差隨震中距分布Fig. 6 Comparison of the magn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MBB(BJT)and M(BB) vs MCENC
隨著全國數(shù)字化寬頻地震臺站相繼投入使用,越來越多的地震數(shù)據(jù)可以用來進行相應(yīng)的科學(xué)研究。然而,用來衡量地震大小的震級仍然沿用模擬地震記錄時期通過量取相應(yīng)地震波振動幅度的方法進行計算。這種計算由于依賴以往模擬地震記錄儀器的幅頻響應(yīng)特征,所以在計算相應(yīng)震級時,必須按照對應(yīng)儀器的幅頻特性,首先進行波形的仿真處理。作為歷史資料的積累和延續(xù),這樣做是必要的。但是,計算相應(yīng)震級的起算函數(shù)采用以往模擬地震記錄時期儀器標定結(jié)果,顯然不科學(xué)。我國當前正處在數(shù)字化寬頻地震記錄時代,逐步推廣并引入寬頻帶震級計算公式已迫在眉睫。借助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wù)專項進行的《北京地震臺寬頻震級計算標準與震相識別研究》項目,對寬頻記錄條件下的各種震級做詳細比較,建立北京臺寬頻震級計算公式,并對寬頻記錄下的地震震相識別做了詳細研究,整理出版《從近震到遠震震相序列全解析》震相識別圖書。通過此次嘗試,希望推動全國數(shù)字化地震分析的規(guī)范和發(fā)展。
郭履燦,龐明虎.面波震級和它的臺基校正值[J]. 地震學(xué)報,1981,3(3):312-320.
朱戰(zhàn)斌,田鑫,郭祥云. DK-1面波震級偏差在二維空間的變化研究[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3,24(04):26-31.
IASPEI. Summary of Magnitude Working Group recommendations on standard procedures for determining earthquake magnitude from digital data[EP/AI]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