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學(xué)
在《世說新語·言語》篇中有一個人們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p>
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至,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fēng)起?!惫笮?。
故事中有三位人物,謝安(太傅)、謝朗(胡兒)與謝道韞。六朝人是很喜歡比喻的,一個恰當而有文采的妙喻往往成為佳話,眾口流傳。在上述故事中,謝安便是以當時的紛紛白雪為題,要謝朗與謝道韞來比喻的。這在當時,也許有點像智力與藝術(shù)才能的測試兼高雅的游戲。雖然在故事中,并沒有明確點明誰是優(yōu)勝者,但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謝道韞的比喻在這次競賽中獲得勝利。謝道韞自己已經(jīng)明確提出“撒鹽”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而謝安的“大笑樂”看來也是對謝道韞妙喻的欣賞。謝道韞因此為天下的女才子們爭了一口氣,為她們贏得“詠絮才”的美名。
那么,“柳絮”之喻勝于“擬鹽”,似乎已是定論。為什么“柳絮”之喻勝于“擬鹽”呢?古人似乎并無明確的解釋,在我看來,這種高下之分大體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就當時所下的大雪性質(zhì)而言,“白雪紛紛”可能是鵝毛大雪,所以,謝朗以鹽來比喻在形態(tài)上不甚恰當。宋人陳善在《捫虱新話》中曾為謝朗抱不平說:“‘撒鹽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風(fēng)起,此鵝毛雪也。然當時但以道韞之語為工。予謂《詩》云:‘相彼雨雪,先集維霰,霰即今之米雪耳。乃知謝氏二句,當各有謂,固未可優(yōu)劣論也。”他認為謝朗的“撒鹽空中”是對于米雪的比喻;而謝道韞的“柳絮因風(fēng)”則是對鵝毛雪的比喻,兩個比喻都是恰當?shù)?,所以不能分高下。陳善的說法是合乎科學(xué)道理的。霰是雪珠,是當雨點下降遇冷凝結(jié)而成微小的冰粒,俗稱米雪。宋陸佃《埤雅》十九《釋天》:“《說文》曰:‘霰,稷雪也。閩俗謂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謂稷雪,義蓋如此?!宾币步小懊琢Q?,明代謝肇制《五雜俎》一“天部”:“霰,雪之未成花者,今俗謂之‘米粒雪,雨水初凍結(jié)成者也。”在古詩中也描寫過米雪。如《詩經(jīng)·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箋》曰:“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搏,謂之霰?!辈贿^,米雪與鵝毛雪形狀是有差異的,當時謝安數(shù)人所見到的雪,只能是鵝毛雪或是米雪,二者必居其一。從文中所描寫的紛紛白雪來看,他們所見到的似乎更有可能是鵝毛雪,所以柳絮之喻較擬鹽更為真實和恰當些。
以上的理由是從形象上來看的,另外從比喻的神韻來看,在人們的觀念中,柳絮紛飛的形象要較撒鹽空中更美些。今人余嘉錫先生在《世說新語箋疏》一書中針對陳善的說法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說:“二句雖各有謂,而風(fēng)調(diào)自以道韞為優(yōu)?!币簿褪钦f,雖然,“撒鹽”與“柳絮”的比喻都是恰當?shù)?,但從藝術(shù)描寫的角度來看,“柳絮”的比喻更有美感,風(fēng)調(diào)更佳。
應(yīng)該說余嘉錫先生的案語是很高明的,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觀念中,事物神韻的傳達比事物形態(tài)的描摹更為重要。我們還是以詠雪詩為例。清代詩論家沈德潛曾說:
漢人“前日風(fēng)雪中,故人從此去”、謝靈運“明月照積雪”、王龍標“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何天真絕俗也。鄭都官“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已落塹矣,昌黎“凹中初蓋底,凸處盡成堆”,張承吉之“戰(zhàn)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是成底語?(《說詩晬語》)
同是詠雪,就描寫自然形態(tài)而言,鄭谷和張佑無疑也是很逼真的,但漢樂府、謝靈運和王昌齡的詩卻在空靈的形象中含蘊著超妙的情韻,因此,也就更有審美價值。從這種理論去理解“詠柳”與“擬鹽”形象情韻的高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可以說,柳絮與擬鹽對于雪的比喻的優(yōu)劣,就在于比擬形象的真實與風(fēng)調(diào)高下兩方面。不過,這么說也容易造成誤會,似乎詠雪只適合用柳絮來比喻,而不能用鹽來作比喻。其實,創(chuàng)作的實際是復(fù)雜紛紜,難以用一種清規(guī)戒律要求作家去遵守。比如,盡管在典故中“擬鹽”比不上“詠絮”,但是還是有許多詩人以鹽入詩來描寫雪景的。舉幾個例子。梁簡文帝《詠雪顛倒使韻》曰:“鹽飛亂蝶舞,花落飄粉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火玩雪》:“盈尺白鹽寒,滿爐紅玉熱?!崩钯R《馬詩》二十三首之二:“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碧K軾是相當強調(diào)詩的格調(diào)的,但他還是不避謝朗“擬鹽”之嫌,如《雪夜書北堂壁》詩云:“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fēng)勢轉(zhuǎn)嚴。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后庭已堆鹽?!币浴胞}”擬雪,在詞曲中也不少見。如宋代葛長庚《念奴嬌·詠雪》說:“萬里鹽城,千家珠瓦。”他的另一首《賀新郎·詠雪二首》之一也說:“玉龍戰(zhàn)罷,柳綿飛起。千古佳人詩句在,一任如鹽似米?!痹诿鑼懷┑母鞣N比喻中,也不回避將鹽寫入詞中。此外如元代王仲元《詠雪》也說:“玉絮輕挦、瓊苞碎打。粉葉飄揚、鹽花亂撒?!睘槭裁催@些詩人要以鹽入詩呢,當然他們不會不知那個“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的著名典故,也許正是因為這個著名的典故,啟發(fā)他們追求一種以俗為雅別出心裁的藝術(shù)效果;但更重要的是,以鹽來比喻像米雪這樣的雪景,是完全合乎客觀真實的,這種比喻,本身也是“柳絮”所不能代替的。
“擬鹽”和“詠絮”雖然只是小小的比喻,但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意義以及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復(fù)雜情況,卻是值得我們好好品味的。
(選自《古典文學(xu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