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人都想有點作為,獲得認可。如果我們將社會比作一個“場”的話,這其實就是一種“進場意識”。
人有進場意識當然好。一個官員不想作為,每天“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他管轄的地方不會好到哪兒去;一個商人不思進取,賺到吃飯錢就心滿意足,生意絕對做不大;一個專業(yè)人士庸庸碌碌,滿足于完成上頭派的那點任務,一有空閑就搓麻將,那永遠別想脫穎而出。
不過,一個人只有進場意識也不對,某些時候我們也得有“退場意識”。比如你是領導、是企業(yè)家、是科學家或藝術家,在盛年歲月里看過繁花、登過高峰、指點過江山、漫話過滄桑,但這些身份都不是終身標簽,總有一天需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再比如你培養(yǎng)大了好幾個子女,自以為養(yǎng)兒育女經驗極其豐富、思路天下無敵,但后來子女做了父母,你最好還是讓他們自己去教育下一代,不要總以爺爺奶奶的身份指手畫腳。子女畢竟接受過更新的教育,他們的經驗也許不如你豐富,其眼光卻可能比你獨到,他們的責任總要由他們自己來擔。
進場之后總有退場,沒有什么不習慣。一個人退場,先要學會一個“節(jié)”字。懂得節(jié)制個人的欲望,比如權力、物質、美色,舍得放下該放下的東西,才會開開心心地做該做的事情。不懂得“節(jié)”,什么東西都想摟在懷里,你在生理上不能適應,心理上不能解脫,最后必然疲憊不堪。
【素材解讀】
任何人只要認認真真活在世上,他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但世界是由眾多人組成和推動的,缺了某個人,一樣照常運轉。正確評價了自己,才能在退場時干干脆脆,不戀棧,不越位。這不是怯懦,而是一種對生命的順應,對名節(jié)的呵護。
【適用話題】
舍得、放下、節(ji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