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珠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承載著歷代杰出人物的智慧、思想和精神,長期以來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如何在網(wǎng)絡時代引領學生親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筆者認為,在古典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眺望經(jīng)典詩文呈現(xiàn)的精神氣象”,與經(jīng)典中的偉大靈魂對話,與經(jīng)典中的民族精神融通,讓學生欣然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一、從歷史人物身上獲得敢于擔當?shù)乃枷?
語文教材中記敘類的古代散文大多是對歷史的生動記錄。一篇文章承載著一個風起云涌的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的背后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今天的青年如果沒有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又何談繼往開來。因此,有必要在經(jīng)典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尋杰出歷史人物產(chǎn)生的背景,從歷史人物身上獲得關注社會、有所擔當?shù)乃枷胍庾R。
《廉頗藺相如列傳》《過秦論》《荊軻刺秦王》等,記載了一個個悲壯感人的故事:藺相如,作為一個弱國使臣,擔負起出使強國的使命,以大局為重,體現(xiàn)了大智大勇的英雄之氣;陳涉“崛起于阡陌之上”、揭竿起義的抗秦壯舉,顯示了一個底層民眾的膽識與氣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慷慨悲歌,不畏強暴,明知沒有歸路仍毅然赴難。他們關注天下的人生態(tài)度恰恰是今天的青年人所忽略和欠缺的。因此,可以把感悟這些人物形象作為疏通文字之后的重心,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學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體會:一個人只有關注社會,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一個人只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才能使自己的才華為社會所用。雖不能至,也能心向往之,將來走向社會,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會主動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二、從富于個性情感的詩文中獲得人生的力量
古典詩文里流淌著歷代杰出人物的人生智慧,他們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寫下了流傳后世的著作,這正是今天中學生精神成長的“根”。
1.以積極進取的儒家精神激勵學生立志有為。千百年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人生境界?!蹲勇?、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敘述了孔子與弟子暢談理想志趣的情景,生動地刻畫了四個弟子進取有為的風貌,貫穿了儒家以禮治國的思想。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模擬2500年前那一堂關于“人生理想”課上的氛圍與情調(diào),借助學生的表演還原當時孔子師徒談“志”的現(xiàn)場,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四個弟子的理想有什么不同?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四個人的理想都是治國,實現(xiàn)理想的道路卻不同:子路認為自己可以教民懂禮讓他們有勇氣保衛(wèi)國家,冉有認為自己有使百姓豐衣足食的才能,公西華立志在外交場合有一番作為,曾皙則致力于對青少年美好情趣的培養(yǎng)。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立志是人生的重要一課:“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奔顚W生在社會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
2.從充滿哲理的古代散文學習中堅定實現(xiàn)理想的意志?!队伟U山記》是一篇將游與思結(jié)合起來的散文,文美旨遠,蘊含著哲理。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句話的含義?!笆乐?zhèn)?、瑰怪、非常之觀”喻指什么?為什么只有有志者才能到達那里?要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哪三個條件?讓學生明白:王安石以險遠之山峰為喻,是為了說明無論是研究學問,還是創(chuàng)造事業(yè),都必須具有堅定的志向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并善于利用外界的有利條件。而只有不畏艱險,奮力拼搏,才能領略到常人不能見到的奇特風景。
三、在知人論世中接受作家智慧的洗禮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霜,依然有一種感發(fā)生命的內(nèi)在力量。這種生命的力量源自作家人格的光輝。語文要用偉大的靈魂去潤化學生的人格,為人生的發(fā)展孕育堅實的生命底氣。
1.以作家堅韌和曠達的人格引導學生面對人生的挫折。在講《鴻門宴》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重點講述司馬遷和蘇軾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和故事,讓學生體會作者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司馬遷化挫折為動力,發(fā)奮著書,寫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記》,名留青史,他看輕了生與死,掂出了生命的重量在于思想和精神。為了更好地理解蘇軾遭遇挫折后的心路歷程,教師可增加他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和余秋雨的《東坡突圍》,讓學生理解蘇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曠達——黃州并沒有泯滅蘇軾的生命之光,反而激發(fā)了他生命的潛能,讓他為世人留下了千古絕唱。由此讓學生領悟忍辱負重的意志和從容面對磨難、努力奮斗向前的人生意義,引導學生生命的正向成長。
2.品味作家對生命的思考和實踐,獲得人生智慧。如《赤壁賦》的學習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蘇軾以水和月來比喻生命的內(nèi)涵。使學生明白大千世界“變與不變”和人生的“取與不取”的哲理:生命雖然短暫,但在有限的生命中應該積極進取,取用有度,這才是對俗世生活的超越。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從游賞自然美景的快樂中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思考,發(fā)出“死生亦大矣”和“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悲慨之嘆。如何理解王羲之的這種悲慨呢?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王羲之一生的書法成就,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王羲之的悲慨否定了虛無的生死觀,是追求人生價值、珍惜生命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王羲之創(chuàng)造的千古獨步的書法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最執(zhí)著的努力,激發(fā)學生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熱情。
學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就是在我們的血液里注入民族精神、智慧和思想。通過與歷史上杰出人物進行對話,漸漸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講學時曾這樣回答學生提問:“閱讀古典詩歌的最大好處就是——使人心不死?!边@句話點出了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對于人生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古典文化中尋求到精神的歸宿和生命的詩意,并以此為寄托對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和彷徨。引領學生閱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吧,因為“人類最優(yōu)秀的人和我們同在,吸取他們的勇氣做我們的養(yǎng)料吧”!
(責編 ?黃紫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