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蘭的城市中,克拉科夫不如華沙那么出名,但卻是波蘭最有文化底蘊的一座城市。18世紀遷都華沙之前,克拉科夫作為皮雅斯特和雅蓋隆王朝的首都曾經(jīng)統(tǒng)治了波蘭近半個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文藝復興帶來的勃勃生機,使其一度成為與維也納和布拉格三足鼎立的中歐文化中心。隨后的“沒落”卻有些因禍得福的意味。在近代波蘭經(jīng)歷的幾番易主與戰(zhàn)火洗禮下,所有的主要城市都受到各種程度的摧殘,唯獨這座風光了700年的舊都幸免于難。而波蘭人再一次發(fā)揮他們對傳統(tǒng)的捍衛(wèi),堅持將新舊城市分開建設,于是維斯瓦河的兩岸成為克拉科夫一道靚麗的今昔對照。
轉(zhuǎn)車南下,我在克拉科夫與波蘭人Magdalena會合。借回家休假之機,她將帶我參觀她的家鄉(xiāng)。 于我而言,復活節(jié)就是一個4天小長假,可對波蘭人來說并非如此。為了讓尚不方便乘坐飛機的小兒子與家人團聚,她不惜從英國開車,經(jīng)英吉利海峽、西歐數(shù)國返鄉(xiāng),一待就是一個月。我這才知道復活節(jié)在波蘭是如此重要,并且數(shù)個世紀以來,波蘭一直是個突出的天主教國家,9成左右的人信奉天主教已成為波蘭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走在克拉科夫老城,濃郁的宗教氛圍印象尤深。俯仰之間,各式教堂林林總總。“這不奇怪,若望·保祿二世在當上羅馬教皇前曾經(jīng)是克拉科夫的大主教?!盡agadalena說:“而且,他就出生在克拉科夫附近。”看得出來,這位第一個成為教皇的克拉科夫人,令波蘭人自豪萬分。在社會主義時期,成功當選的教皇是波蘭人抵制蘇聯(lián)的唯一抵抗力,他也是唯一能代表最底層民眾的人。1979年,若望·保祿二世回到克拉科夫做一場彌撒,當時有不下10萬人參加,卻幾乎沒有警察維持秩序。據(jù)說當局有意如此,希望發(fā)生混亂,致使教會名譽受到損害。但是波蘭民眾自覺地維持了秩序,連場地也清理得干干凈凈。正是這件事讓波蘭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推動了社會的轉(zhuǎn)型。
這種宗教氛圍在克拉科夫的另一項世界遺產(chǎn)——維利奇卡鹽礦達到極致。幾乎每個前來參觀的人,都會對那移步換景之間頻頻出現(xiàn)的大小教堂記憶猶新。而這座鹽礦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理由,并非因為“鹽”,而是位于鹽礦地下100多米的圣金加教堂。我們跟隨官方導游下了不知多少級臺階,穿過多少巷道,看見這座防空洞似的教堂時,不由得“哇”地驚嘆——它足有10間教室那么大。走進教堂,你會被它的浮雕壁畫吸引。一切皆是用粗鹽打制的,內(nèi)容大多是圣經(jīng)故事,其中一幅是臨摹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頗為動人。在地下城般的鹽礦走上一遭,發(fā)現(xiàn)過去的礦工們竟然吃喝拉撒的空間都可以省一省,卻有著足夠多的教堂、禮拜堂去做禱告,驚嘆波蘭人創(chuàng)造力之余,對他們的宗教文化也深深嘆服。
回到老城, Magadalena帶我來到著名的圣彼得和圣保羅教堂。這是16世紀的波蘭最流行的混搭風教堂,即,給別的建筑式樣的裙樓統(tǒng)統(tǒng)加上個巴洛克式的門面。門前雕琢精致的12門徒塑像栩栩如生,被譽為同類雕塑里刻得最好的。有人戲稱,當年西歐的天主教和東歐的東正教爭相拉攏波蘭的時候,正是前者的教堂通常采用巴洛克式的華麗,勝過了后者穹頂和白墻的樸素,波蘭才選擇天主教的。不過,Magadalena說真實的情況是,當時的國王希望借此舉討好西歐其他王室,與其聯(lián)姻。
順著Grodzka街向北,走在石板道上,保存完好的克拉科夫古城隱約帶有中世紀的生活樣貌。路的盡頭是占地4萬平方米的中央市集廣場,最初成形于13世紀,至今仍是歐洲保存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廣場的正中央是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紡織品會館,米白色的外墻與紅磚的搭配襯出這棟建筑的典雅。15世紀,從東方運來的皮革、真絲還有香料等,在此交換紡織品、鉛和鹽;如今,紡織品會館的一樓成為販賣各種傳統(tǒng)紀念品的商店,精致的琥珀飾品、繽紛的漆繪木盒、華麗的西洋棋、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娃娃,做工細膩的刺繡和皮革……拱廊兩頭間就像時光隧道,在昏黃的燈光下,掠過傳統(tǒng)文藝的剪影,漫著濃厚的波蘭風情。
從紡織品會館環(huán)顧廣場四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高一低雙塔構建的圣瑪麗教堂。高塔曾是克拉科夫的崗哨,至今保持著有人在整點吹響喇叭的傳統(tǒng)。Magadalena說這是為了紀念13世紀一位因吹響警號而被蒙古軍射中咽喉而死的號手,所以現(xiàn)在的報時吹奏也是戛然而止的。
除了紡織品會館和圣瑪麗教堂,廣場四周環(huán)繞著老市政廳、修道院和各具特色的樓房。作為近年來歐洲新興的旅游目的地,廣場附近的酒店、美食也是不一而足。Grand Hotel便是座19世紀開張的百年老店,古典而奢華,還有以當?shù)刈钪南荣t哥白尼命名的Hotel Copernicus,更是始建于文藝復興時期。而在傳統(tǒng)波蘭菜品中,名氣最大的莫過于國菜“蘋果鴨”。將波蘭特產(chǎn)的酸蘋果并生鴨子一道煨制3小時,再送入烤箱小火烤成,鴨香配上蘋果甜再開胃不過。就餐時一位侍者向我推薦道,如果一家餐廳的菜單上沒有“蘋果鴨”,那它絕不是正宗的波蘭餐廳。
短短數(shù)日盤桓令人回味,與“苦大仇深”的華沙相比,這座南方舊都流淌著恬靜。乘坐盛裝馬車在廊橋、門洞、集市、磨房、書店、樂器店間隨意穿梭,古老的街道流溢著濃郁的中古氣息,底蘊便藏于一塊鐘表之中,或擺放在一方書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