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東 張秀玥 鄭曉霞
摘 要 研究線辣椒-玉米套作在正安縣中低海拔區(qū)域對產量及抗逆性的影響,目的在于發(fā)現此類種植新技術的優(yōu)勢并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為推動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持。介紹線辣椒-玉米套作的優(yōu)勢,分析試驗測試的結果,提出在實踐操作中應注意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選種、育苗、定植規(guī)格及田間管理。
關鍵詞 線辣椒-玉米套作;產量;抗逆性
中圖分類號:S64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3-0-03
辣椒是貴州省正安縣重要的特色經濟作物,“十二五”期間,種植面積一直穩(wěn)定在0.6萬~0.8萬hm2,年度可實現農民人均種椒純收入750元,而辣椒-玉米套作技術是近年來開始流行的“菜糧套作”技術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這對低海拔區(qū)域在一定程度上既能緩解高溫干旱對辣椒生長的嚴重不利影響,又能適度解決日灼病的危害[1]。采用這種套作技術的目的在于促進水、肥、光、溫等資源投入產出比實現最大化,即以套作模式提高菜與糧的單位時間和面積內的產量。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研究與現實操作,這種套作技術已經開始在氣溫較高地區(qū)顯現出比傳統單作技術更為明顯的增產、增收作用,不僅使廣大農村傳統種植業(yè)的收入得以提高,也為實現農業(yè)技術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徑[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辣椒品種為艷椒11號,由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生產,屬早中熟品種,青果濃綠,紅果鮮艷有光澤,辣味濃,空腔小,采收期長,試驗玉米品種為和玉808。每1 hm2施用土壤調理劑375 kg(陜西阜豐集團生產,有機質>20%,氨基酸>5%,氮>12%)、16%的過磷酸鈣1 050 kg作底肥,用6~8 cm厚的土壤將穴內底肥覆蓋后再定植或移栽作物,以免燒根;用山東金正大公司生產的緩釋肥(20-6-14)作追肥,其中玉米600 kg/hm2、辣椒900 kg/hm2。定植移栽時,每穴施用一定量的3%的辛硫磷顆粒劑;辣椒座果及采收第2次后及時用“0.6%磷酸二氫鉀+0.12%氨基酸鈣”各噴施1次。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置在正安縣安場鎮(zhèn)興莊村陳國斌家責任田內,海拔640 m,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上等,前作空閑。艷椒11號于2014年2月25日采用營養(yǎng)基質72穴育苗盤育苗,4月24日定植,定植后50 d左右一次性施用緩釋肥;玉米于3月20日采用營養(yǎng)球育苗,移栽后30~35 d內在玉米株周圍打孔一次性施用緩釋肥。為檢驗套作對作物產量與辣椒抗逆性的影響,試驗采取了3種套作形式進行對比,玉米(P)和辣椒(M)的比例分別被設置為2∶3, 2∶5, 2∶7,在套作的同時分別進行玉米單作(SP)和辣椒單作(SM)的對比測試;3種套作模式(PM)的帶幅分別為:2.6 m、3.8 m、5.0 m,測試區(qū)域長度各2個帶幅。辣椒植株間距60 cm×33.3 cm(與玉米間距40 cm),單株定植,每1 hm2辣椒株數分別為34 515、39 510、41 715,辣椒凈作規(guī)格60 cm×33.3 cm;套作玉米按60 cm×40 cm雙株移栽,密度分別為38 460、26 310、20 010株/hm2,凈作采用當地中偏上種植規(guī)格87 cm×50 cm,密度為45 975株/hm2。5月20日對辣椒第1次噴施防治疫病藥劑,6月5日噴施第2次,分次采收統計產量,9月11日終收。
1.3 病害調查
日灼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發(fā)病初椒條表皮呈革狀,表面變薄,皺縮,細胞組織壞死變硬,在濕度大時常被炭疽病或其他病菌感染而長出霉層。本試驗每處理隨機選擇3行,每行各10株,在第2個相同帶幅和凈作地內各選50株于7月25日、8月5日、8月15日分,3次進行“日灼病”調查,并與計產株數內的發(fā)病株合并統計,累計5個以上果實發(fā)病就視為病株,其中:
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玉米(P)產量
按每1 hm2收獲單位為kg的標準,SP的籽粒產量7 656。P/M2:3的籽粒產量6583.2。P/M2∶5的籽粒產量4907.7。P/M2∶7的籽粒產量3876.4。由此可見,隨著套作比例辣椒比例的增加,玉米的比例相對下降,故產量相應隨之下降。
2.2 辣椒(M)產量
按每1 hm2收獲單位為kg的標準,SM的產量最高,為21 357。P/M2:3的產量13 198.5,P/M2∶5的產量17 028.0。P/M2∶7的產量18 250.5。由此可見,隨著套作比例中M比例的增加,M在套作模式中的產量與產值相應隨之上升,P/M2∶3至P/M2∶5增幅達22.5%,但P/M2∶5至P/M22∶7增幅已很小,只有6.7%;凈作地也僅比P/M2∶7帶幅增3.98%。
2.3 PM合計
PM2∶3、PM2∶5、PM2∶7三個模式下,PM產量合計分別為19 781.7、21 935.7、22 126.9 kg。根據當年市場價格玉米1.90元/kg、鮮辣椒2.4元/kg計算產值,SP的產值僅為14 546.4。PM合計產值在3種套作模式下各為44 184.5、50 191.8、51 166.4元。由此可見,套作模式下產值較玉米單作模式有了很大提高,辣椒凈作僅比PM2∶5、PM2∶7分別增值2.1%、0.02%,而在總產值中,以PM2∶7產值最高。綜合對比種子、肥料、管理等因素所構成的辣椒單株成本,以P/M2∶5價值最大。
2.4 日灼病抗逆性調查
表1 線辣椒-玉米不同帶幅日灼病調查
處理 PM2∶3 PM2∶5 PM2∶7 凈作
發(fā)病率/% 2.5 3.75 6.25 11.25
從表1可知,辣椒在今年雨水天較多的氣候條件下,其凈作地塊日灼病發(fā)病仍然達11.25%,為4個處理中最高,比PM2∶3、PM2∶5高60%以上,即隨著套作比例辣椒比例的增加,低海拔區(qū)域日灼病發(fā)病比率逐步上升。
3 結論
3.1 套作模式能降低辣椒“三落”問題造成的損失
辣椒作為一種高產的經濟作物,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盡管需要足夠的日照和水分,卻又難以承受高溫高濕,一旦溫度或濕度超過臨界點,就易出現“三落”問題——落葉、落花和落果,這直接關系到辣椒的最終種植收益。在低海拔傳統單作模式中,辣椒處于相對空曠、無遮擋的空間環(huán)境中,遭遇高溫高濕環(huán)境時也缺乏有效的解決辦法,這也是導致單作模式下辣椒產量與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與玉米進行套作后,因玉米植株高大、葉片寬闊,處于玉米植株之間的辣椒則相對矮小、窄細,故玉米寬大的葉片可輕易遮擋部分陽光,使辣椒處于半陰半陽的光照狀態(tài)中[3];另一方面,套作條件下,玉米根系發(fā)達、延伸范圍更大,對水分的吸收較辣椒更為強勁,可以很好地對抗水澇的問題,減少青枯病發(fā)生。因此,處于套作模式中的辣椒可以借助玉米躲避高溫和高濕的侵害,將“三落”問題造成的損失降至較低水平。
3.2 套作能降低蟲害,施用緩釋肥能減少田間施肥次數
辣椒在生長初期就易遭到蟲害的損傷。如蚜蟲是辣椒作物的一大天敵,而玉米一般移栽早、長勢快、株葉茂,且玉米作為甜性農作物對于害蟲的吸引力較強,當處于辣椒和玉米同時存在的空間內時,蚜蟲會更傾向于侵襲玉米莖稈。此時,辣椒的幼苗能夠得到保護,為后期生長和結果奠定良好的基礎。到辣椒開始初結果時,玉米生長進入“抽雄”階段,此時適逢另一類害蟲“煙青蟲”的產卵活躍期,此害蟲喜甜性作物,吸食花蜜,產卵在玉米莖稈上,農戶可以集中對其采取農藥殺滅處理。而對于肥料的需求,辣椒和玉米則有一定的互補性,采取緩(控)釋肥施用,可只按辣椒需肥程度同時為玉米施肥操作,減少勞動次數。
3.3 套作模式能提高玉米日照水平,減少辣椒日灼損傷
采取套作模式后,玉米植株之間有辣椒進行分隔,單棵或單行玉米的距離得到擴展,玉米葉片的生長空間得以增加,植株間的競爭程度下降,套作條件下玉米生長空間大,其光合作用較單作平均值增加11.5%左右[4],對陽光的利用率提升,促進了玉米的生長發(fā)育,使玉米在穗分化期,其穗行數與行粒數得到增加,顆粒飽滿千粒質量高,產量相應提高。而對于辣椒而言,過于強烈的陽光會產生另一種危害嚴重的病害“日灼病”,這在低海拔地區(qū)傳統單作模式下是很難避免的老大難問題,但在套作條件下,有了玉米高大植株和茂盛葉片的遮蔽,富余的陽光被充分吸收和過濾,,盛果期光合作用效果全部低于單作[5],降低比例為7%~25%,辣椒避免了暴曬的危險,確保了后期產量的穩(wěn)定與品質保證。
4 縣域內示范推廣情況
4.1 和溪鎮(zhèn)桑壩村種植結果
2014年9月,正安縣和溪鎮(zhèn)桑壩村的李主任介紹說,年初村里才開始嘗試線辣椒和玉米套作,由一個當地的桂姓種植大戶提供種苗,相鄰的樂儉鄉(xiāng)一干部負責技術,采取2∶3的模式種植線椒4.33 hm2。桑壩村位于山地丘陵地帶,種植區(qū)域海拔700 m,距離本鎮(zhèn)及縣城都有一定距離,土地情況比較差,過去單作玉米時,閑置的空行基本都會浪費掉,現在種上辣椒,果實飽滿,每隔一兩天就可以收獲幾十斤果實,訂單收購,農戶省了奔波的時間,經村委會及收購人組織驗收,平均比單作玉米每667 m2增加收入1 200元以上。同時,田間“日灼病”很輕,辣椒品質好,而凈作地發(fā)病仍然較重。
4.2 新州鎮(zhèn)老城村種植結果
新州鎮(zhèn)老城村海拔650 m,在正安縣屬較早開始嘗試在玉米地里套作辣椒的區(qū)域,該村2009年在當地農業(yè)服務中心指導下進行玉米/生姜、玉米/辣椒栽培,一般采用2∶1或2∶2種植模式。2015年在有關技術部門指導下,按照PM2∶3、PM2∶5模式播種線椒23 hm2,套作結出的辣椒果實顏色鮮亮,肉質厚實、飽滿,經田間調查,其青枯病、日灼病發(fā)病植株比凈作地明顯減少48.3%以上。每1 hm2產鮮椒7 000~10 500 kg,在收獲辣椒的同時,還能額外收獲1 300~2 500 kg的玉米,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值。
4.3 芙蓉江鎮(zhèn)儉平村葉家臺組種植結果
芙蓉江鎮(zhèn)儉平村海拔580 m,2015年正安縣“為民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依托扶貧資金,在當地農業(yè)服務中心的技術支撐下,村里按照”精準扶貧”工作的總要求,圍繞項目試種面積約33 hm2,過去多采用玉米和紅苕套作,2015年嘗試玉米與線辣椒的2∶3、2 ∶5套作(主要模式),每667 m2平均產值在2 200~3 000元,剔除平均投入資金850元,凈收入可達1 200~1 500元,而傳統連作
式的收入僅為800~1 100元。套作地在2015年雨水較多的氣象條件下,其田間青枯病、枯萎病發(fā)病比同區(qū)域凈作地低9.3%~12.7%。
5 注意的問題
套作需要從選種、育苗、定植及加強田間管理等各方面多加注意。選種時,玉米應選擇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種如康農玉108、和玉808等,最大地發(fā)揮大穗增產特點,也可選糯玉米品種如裕香白糯8號等,但糯玉米種植應比凈作時稍密。辣椒應以早中熟品種為佳,待苗出后,應注意保持土壤濕潤,若遇旱還應早晚灑水,使苗生長壯實,定植時的辣椒苗應達到15~18 cm高,葉片7~10片。定植前噴灑1次殺蟲殺菌劑如1.5%“植病靈”乳油800倍液及10%“吡蟲啉”濕性粉劑2 500倍液等。
在合理運用套作帶幅這第一要務的基礎上,田間管理亦是套作的重點,定植辣椒15~20 d時或在施用緩(控)釋肥時應有一次除草培土中耕,對病蟲害采取預防為主的手段,可施以各類殺菌劑如50%咪鮮銨錳鹽、40%苯醚甲環(huán)唑、50%烯酰碼啉防治疫病、霜霉病,用8%寧南酶素、毒氟磷防治青枯病和病毒病等。玉米的田間管理與辣椒基本同步,待辣椒開始衰老減少結果時,可視情況拔除辣椒植株。
6 結語
線椒/玉米套作是一種新型農業(yè)種植技術,近年來的試驗和實踐已經證明了其對農作物產量及抗逆性方面的良好促進作用,在低海拔地區(qū)套作時,應選用早中熟線椒品種和大穗型玉米種,一般以2∶3、2 ∶5套作為宜,排水條件較好的地塊以2:5模式最佳,每1 hm2比玉米單作可增收15 000元以上。遵義市不同地區(qū)的土壤、溫度與濕度條件各異,各地應根據自身實際條件推廣此類套作技術,使作物產量與品質進一步提高,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李學敏.夏玉米辣椒間作的植群生態(tài)效應研究[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7,33(11):1892-1895.
[2]劉天學,等.玉米間作系統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7,15(5):114-116.
[3]丁飛,等.玉米間作對辣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25):1824-1825.
[4]安瞳昕,等.玉米不同間作方式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7,21(5):18-20.
[5]尹開慶,等.辣椒間作玉米最佳栽培技術模式研究[J].作物雜志,2009(4):89-9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