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然
秀那天突然跟我說要過來找我,在我這邊暫住幾天。
等我下班吃完飯她也剛好到公交站,怕她走錯,我讓她站著別動等我過去找她,然后屁顛屁顛穿上拖鞋就往公交站跑。
我閉口不問她怎么過來了,我猜她想說的時候一定會告訴我的。
網(wǎng)上不是很流行一段話嗎?你不問,我不說,這就是距離;你問了,我不說,這就是隔閡;你問了,我說了,這就是信任;你不問,我說了,這就是依賴。
我忍住沒問,看她整理衣服、洗漱,她隨口嫌棄我糟蹋了一頭烏黑的長發(fā),畫了一個毛毛蟲似的眉毛,之后便沉默不語地玩起手機。
她突然說:“安然你還是老樣子,明知道我過來肯定是發(fā)生了什么事,卻一直閉口不問,有時候我多希望你主動問候一句‘怎么了‘還好嗎,這樣我也就能順理成章地告訴你我的近況,不會怕你不想知道。你一直覺得不聯(lián)系不代表忘記這是真理,可是你發(fā)現(xiàn)因為你的不聯(lián)系而導(dǎo)致朋友之間的生疏嗎?”
一瞬間,我竟不知該如何接茬。
其實微博里總是能刷出很多哲理,過去我也一直深信不疑。比如,我會用“你不問我不說”當做信條衡量友情;也會復(fù)制粘貼“好男友準則”發(fā)送給男朋友……好像,我一直很相信這些。
秀說完,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繼續(xù)低頭鼓搗手機,皺著眉頭,眼圈紅紅的。
我突然明白,其實每個人生哲理都那么主觀。
他們的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一樣,他們的朋友和自己的朋友不是同一個人,我拿別人的標準去評判自己的身邊人,好像并不公平。
每個人的軌跡和際遇都不一樣,不是深陷其中又怎么會知道自己經(jīng)歷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弟回了一趟家,教會了我爸玩微信,當他加我為好友的時候,我沒立馬同意而是直奔朋友圈刪了那些不能讓他看見的狀態(tài),留下幾條無關(guān)痛癢的記錄,然后才接受他為好友。
他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我們平日里習(xí)慣了打字快速難免出現(xiàn)幾個錯別字或者跟上“潮流”寫諧音字,他總會嚴肅地批評我“一個讀了書的人還寫錯字,讀書讀到哪去了”,總覺得朋友圈里面的小抱怨說不定就是給自己埋下的雷。
自從學(xué)會玩微信之后他時不時會分享“成功學(xué)”“品德標準”“怎樣養(yǎng)成好習(xí)慣”這類的文章給我們看,若是發(fā)到家族群里我通常不予理睬,畢竟還有我弟那個捧場王會吱聲,要是分享到了朋友圈就點個贊表示已閱讀。其中內(nèi)容我閉眼睛也能猜出大概不想浪費流量再點進去……
加了父母微信,朋友圈就開始被成功、努力、孝順這些詞刷屏。
某日打電話回家聊家常,他說:“你們不在群里聊天了,也沒見更新朋友圈,也不知道你們近來的情況,大家都各處一地,想多了解你們的近況,看看過得好不好……”
從那以后沒事的時候我和弟弟會在群里喊幾句,一個月也會發(fā)個四五條勵志青年應(yīng)有的狀態(tài),偶爾分享好的文章到朋友圈,每次下面都有一眾好友吐槽我的勵志路,我只是笑著回應(yīng)“朋友圈有爹在,發(fā)點雞湯讓他老人家補一補!”對!至少他心里會覺得這個閨女現(xiàn)在是積極向上的有志青年!
雞湯無處不在,只是不是每一碗都適合喝。在這個復(fù)雜又簡單矛盾遍布的現(xiàn)實里,有多少人是道理我都懂,但是臣妾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