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古希臘哲人彼亞斯說:“一個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北宋陶f了相同意思的話:“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不幸?!?/p>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是因為,不幸對一個人的殺傷力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不幸的程度,二是對不幸的承受力,而后者更為關鍵。一個能夠承受不幸的人,實際上是減小了不幸對自己的殺傷力,尤其是不讓它傷及自己的生命核心。相反,一個不能承受的人,同樣的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甚至因此毀滅。因此,看似遭遇了同樣的不幸,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一個不能承受不幸的人,即使暫時沒有遭遇不幸,因為他的內(nèi)在的脆弱,他身上就好像已經(jīng)埋著不幸的種子一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幸總是難免的,因此,他被不幸擊倒只是遲早的事情而已。
做一個能夠承受不幸的人,這是人生觀的重要內(nèi)容。承受不幸不僅是一種能力,來自堅強的意志,更是一種覺悟,來自做人的尊嚴、與身外遭遇保持距離的智慧和超越塵世遭遇的信仰。
人生中有的遭遇是沒有安慰也沒有補償?shù)?,只能全盤接受。我為接受找到的唯一理由是,人生在總體上就是悲劇,因此就不必追究細節(jié)的悲慘了。塞內(nèi)加在相似意義上說:“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人生最無法超脫的悲苦正是在細部,哲學并不能使正在流血的傷口止痛,對于這痛,除了忍受,我們別無辦法。但是,我相信,哲學、宗教所啟示給人的那種宏觀的超脫仍有一種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把自己從這痛中分離出來,不讓這痛把我們完全毀掉。
人生難免遭遇危機,能主動應對當然好,若不能,就忍受它,等待它過去吧。
身陷任何一種絕境,只要還活著,就必須把絕境也當做一種生活,接受它的一切痛苦,也不拒絕它仍然可能有的任何微小的快樂。
身處絕境之中,最忌諱的是把絕境與正常生活進行對比,認為它不是生活,這樣會一天也忍受不下去。如果要作對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難放到宇宙的天平上去稱一稱。面對宇宙,一個生命連同它的痛苦皆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計。
越是面對大苦難,就越要用大尺度來衡量人生的得失。在歲月的流轉中,人生的一切禍福都是過眼煙云。在歷史的長河中,災難和重建乃是尋常經(jīng)歷。
年少之時,我們往往容易無病呻吟,夸大自己的痛苦,甚至夸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約有二:其一,是對人生的無知,沒有經(jīng)歷過大痛苦,就把一點兒小煩惱當成了大痛苦;其二,是虛榮心,在文學青年身上尤其突出,把痛苦當做裝飾和品位,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只是到了真正飽經(jīng)滄桑之后,我們才明白,人生的小煩惱是不值得說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說的。我們把痛苦當做人生本質的一個組成部分接受下來,帶著它繼續(xù)生活。如果一定要說,我們就說點別的,比如天氣。辛棄疾詞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是不可說之說,是辛酸的幽默。